§宜兴紫砂壶网上销全球(1 / 1)

宜兴拥有7000多年制陶史、1000多年紫砂史、500多年紫砂制壶史。宜兴紫砂虽已扬名中外,但却还远远未被更多的人认知和接受。它就像一位束之闺阁的大家闺秀,虽有闭月羞花之貌,却远不像大明星那样为人熟知并耀眼夺目。

概括地说,紫砂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泡茶不失原味;二是使用时间越长、器身越光亮,因为茶水能养壶;三是冷热急变性好,无论是放在火上烧还是微波炉里转都不会爆裂;四是保温,传热慢,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五是坯体能吸收茶香,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味;六是壶色会因茶而异,经常泡红茶会从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会从红棕色变成棕褐色;七是紫砂可塑性好;八是独特的透气性,泡茶不易变味、隔夜茶也不会馊,用作花盆时透气不透水、栽培花木极易成活不易烂根。

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街边小贩,就都把紫砂当做修身养性和收藏的主题。但因为紫砂只有宜兴有,单靠宜兴那几家固定店面搞地面式营销,客户群毕竟有限;更由于懒人经济的出现,信息传播范围难以拓展。自从有了互联网,并随着茶道艺术不断兴起,紫砂搭借互联网春风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漂洋过海就更时不我待。有鉴于此,只要能让紫砂壶的这些优点广为人知,就必定能促进销售,而互联网恰好能发挥这一传播作用。

2014年,综合性专业知识平台“紫砂城.com”正式上线,开创了紫砂艺术与电子商务无缝对接的新时代。该平台一开始就从架构设计上着眼于为紫砂原产地商家和艺术家提供平台式服务,让他们方便地展示紫砂艺术,并且通过“商城推荐”和“艺术馆推荐”向客户转发个人与产品介绍,同时也可以由此进入商城店铺和艺术馆,方便而快捷。不但如此,该平台还在宜兴设置配货中心,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良好贯通。

消息传出后,紫砂艺人和商家纷纷排队要求加入。而当他们陆续进入该平台交易、买家上网选购,再加上紫砂城的微信公众号“紫砂城”与微博官方账号“紫砂城中国”的开通,就很好地建立起了艺术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尤其微信是屏蔽天猫等商城系统的,这就客观上为该平台“打击异己”巩固了地位。[1]

进入2015年以来,紫砂行业的微信公众号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商家纷纷开设账号谋求一席之地,只因为不得媒体运作要领或缺乏系统的商业化支持,其最初投入也不是一般媒体与商家所能承担得起的,所以发展并不乐观。但这并不否认紫砂艺人自己寻求在第三方平台上从事销售。

在宜兴,紫砂壶生产企业数量有400多家,家庭作坊与工作室更是不计其数;拥有各级职称的紫砂艺人有0.5万人,没有职称的民间艺人多达2.5万,与此相关产业配套的服务人员另有7万人。这些民间艺人虽然没有职称,但从小就随家里长辈玩泥巴,10多岁就进厂做壶,同样练就了一副成熟的手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就认为,顾客大可不必迷信大师,“大师是先有名作再成大师,而不是你是大师就必然有名作。”换句话说,更有说服力的应该是作品,而不是什么证书。

年届六旬的民间紫砂艺人薛建华,一家三代以紫砂为业。他的父亲是宜兴紫砂一厂的泥料工人,儿子薛国骥原来在广东佛山一家照明企业工作,现在也回到宜兴操起了祖业。在广东打工的经历为他开阔了眼界,回到家乡后他便在2015年1月进军天猫商城。虽然入场费要15万,商城还要按销售额提取5%,再加上广告和备货,前期投入需要200万,但薛国骥认为,走上这一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能做成紫砂壶领域中的“小米”品牌,以此来弘扬宜兴紫砂文化。[2]

2015年2月,中超利永紫砂与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向市场推出紫砂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是说,从此以后紫砂等艺术品就也可以用来进行质押贷款了,这就大大加速了紫砂艺术品的流动性和流通性,鼓励藏家大胆收藏,从此也带动了网上销售。

尤其是网络不分国界,越来越多的茶具系列开始走出国门,市场在迅速扩大,成长性达到惊人的地步。人们不但在网上选购、订货,甚至还有鉴宝、拍卖。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能在网上实现,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举例说,宜兴紫砂进入淘宝网、紫砂印象网后销售一路走高,同时也拉低了最终售价。淘宝网上的紫砂店铺平时每天可有四五十张订单,而且销量在不断增长,一只成本100元的紫砂壶网上卖120至130元就有盈利,这就大大刺激了经营者的销售动力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是如果在实体店,卖300元都不一定有钱赚,因为销量太少(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出去一把壶)。两者对比,差异是很明显的。

营销要点

宜兴紫砂壶这种传统工艺品,过去靠店面销售模式必定传播不广;更由于许多人尤其是非产茶区对此了解不多而失之交臂。电子商务网站的特性,使得上述两大难题不攻自破。但同时也需承认,作坊式生产、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决定了短时间内其网络销售比重还不会太大。

[1]《2015年紫砂行业十大发展趋势》,紫砂之家网,2015年6月11日。

[2]黄鹤婷:《宜兴丁蜀镇访壶》,载《佛山日报》,2015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