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是“爷爷泡的茶”(1 / 1)

古文“子曰”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孔子,其实不然。当时的“子”只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唯有《论语》例外。《论语》中除了个别地方出现“孔子曰”之外,满篇“子曰”都是指孔子之言,是因为孔门弟子认为天下人都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是谁(孔子)。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儒家影响并不大,孔子生前更是一位失意之人、被嘲笑对象。但显而易见,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有“子曰”一说。

正是利用“子曰”的这一知名度,一群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85后”“90后”,为了诠释年轻人主张,利用年轻人文化水平较高、专门打造出了一款专属茶叶品牌“子曰”,并于2014年6月24日晚在微信朋友圈内疯传。

这实在可以说是一次冒险行为。因为他们在前期市场调查中就发现,目前国内茶市场上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年轻人不爱喝茶,有些人甚至从小到大没有喝过一口茶;二是总有人喜欢把茶道讲得越来越深奥,让人尤其是年轻人望而生畏,觉得这茶只是一种可以观赏的艺术,而不是日常生活饮料,这就本末倒置了;三是中国人种茶、卖茶注意力集中在高端礼品市场上,明明很简单的两小罐茶叶却要配上精美厚重的外包装,让人有一种“买珠还椟”的冲动。所以说,建立在这一调查基础之上来创建茶叶品牌,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一设想过于冒险。

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喝茶、全都在喝碳酸饮料;另一方面,他们又想让这些年轻人由此喜欢上喝茶,这就难免会有“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但正如小岛上的人从来不穿鞋既表明鞋在这里卖不出去也表明未来的鞋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一样,这帮年轻人相信的是后者;关键是要用怎样的一种另类营销让他们喜欢上喝茶,然后还能买自己的茶。

怎么办?他们首先想到的策略是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消除喝茶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感。针对目前茶叶品牌里还没有一种亲切、时尚、全新的呈现方式,他们强调茶就是茶,把焦点集中在它只是一种“生活饮品”上来,首先让所有年轻人接触到喝茶的美好。

并且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们就已经考虑到了失败的后果,那就是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在2014年夏天打造了一个85后、90后的专属品牌‘子曰’。”子曰——老师说“此事不可为”,所以必败无疑;或者,老师说“此事可试试”,所以成功了!

到了这一步,子曰当然就不仅仅是一种茶叶品牌了,而是一个异己分子,是一种拒绝平庸、拥抱叛逆的象征。它特别强调自己已不再是传统的那种茶,强调不是“爷爷泡的茶”,而是专门为“85后”“90后”量身打造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新一代人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配合这一切,子曰采取了网络图文这种乐于为年轻人所接受的营销方式。他们首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篇“86%的人看完都转了!非85后90后你不要看!”的文章,营造氛围。这个标题并没有多少新颖之处,从某些角度看还有些俗气;可是当这篇文章在两天之内被转发50万次以上时,你就不能小看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趁热打铁发了一篇“不止是做茶,85后90后专属品牌诞生!”的文章,更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引发大佬们的疯狂转发,3天内转发次数近百万。尤其是文章中的图片素材,还被许多网民分享到个人朋友圈里,影响力一层层扩散。

这些图片均采用卡通小人物表达方式,既亲切又可爱。9张图片分别配上一句话,句句诉说这些同龄人的青春人生、勾起情感共鸣。例如,一张红茶图片卡通上写着:“子曰红茶:天然原片茶叶,全新三角茶包”,边上的文字是“你喜欢的人恰巧也喜欢你”;一张铁观音图片卡通上写着:“当我抬头看天的时候,感觉到心里的你也在做同样的事。”其他7句话分别是:“没有那么多值得炫耀的东西,唯一庆幸的就是仍然年轻着”;“在这座城市忙碌着,相信会在这里遇见一个美好的将来”;“身边有几个损友,怎样都赶不走,到老都在身边”;“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书里看到一句直戳心扉的句子”;“淘到喜欢的东西,收到快递拆封的时候”;“有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因为好天气,开心一整天”;“付出了努力,受尽了煎熬,撑过了挫折,看见变得更好的自己!”

许多句子看上去好像是废话,是在无病呻吟,但现代人正可以从中缓解压力、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哪怕一杯茶也会有别样的情愫。而当他们用网络图片营销玩坏了茶叶的时候,最后终于向着年轻人大吼了一声:“子曰,来一泡!”这就是他们漫画中的一张:3个年轻人一个在看书,一个睡懒觉,另一个在做运动,可就是没人喝茶。这时候边上的一包三角包装子曰茶在抗议:“快来泡我吧!”幽默得实在可爱。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结合世界杯热点、生活场景等,衍生开发出了一系列更多的网络图片,用戏谑、生动的文笔把这曲戏唱得更加委婉动听。

营销要点

一群年轻人针对其他所有年轻人几乎从来不喝茶的习俗,无中生有地想从中打开市场缺口,于是不得不采取容易引起同类共鸣的网络图片营销,以梦想和情怀作为传播诉求点,强调这是专门为他们定制的,而不是传统的那种老得不能再老的“爷爷泡的茶”,收到了一定的市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