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中产阶层 严行方 2953 字 5天前

许多国家都把社会稳定的希望寄托在中产阶层身上。在我国,目前也在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中产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经济。但其前提条件是,这个中产阶层中的绝大多数应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而不是甘于平庸、萎靡不振。

而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要关注以下4个方面:

忽然中产,中产生活也有模板

中产阶层的职业虽然多种多样,可是在他们的心态上却具有一些共同点,其中有不少是提高生活品质和精神品位的地方,有人称之为中产阶层的“标准生活”,这些配置主要有:

房子

房子不仅是实用品,也是一种心理消费品。所以,现在那些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中产阶层,结婚前就在忙着用按揭贷款购房置业。《猜火车》里用“……选择职业,选择房子按揭,选择大电视、汽车,选择牙医保险,选择将来……”的台词来描述中产阶层行为标准,实在入木三分。

房子、汽车、保险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上海通用汽车营销总监孙晓东认为:房子是先有贷款压力、后享受,汽车是让中产阶层忘记压力,保险是给中产人群减轻压力。

以房子为例,深圳是中产阶层比重最大的城市,深圳德思勤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龙固新先生认为,深圳房地产业的持续向上发展,与深圳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分不开。而GDP同样很高的苏州,房地产业就上不来,究其原因在于,苏州的GDP是靠工业来拉动的,不像深圳那样是因为中产阶层对生活舒适的重视程度和归属感,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带动了消费 1。

汽车

这些年无论是房子、汽车还是保险,这几个行业都见证了我国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因为中产阶层不能没有汽车,而汽车也不能没有中产阶层。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说,1993年时大家还在讨论汽车要不要装空调,可现在,车里已经是车载电话、DVD、卫星定位系统一应俱全。在这其中,中产阶层在价值观和经济上的贡献都不容小觑——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中产阶层人群中,私家车拥有率在60%以上。汽车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既是使用工具又是心理需求,引得大批汽车厂商纷纷盯紧这个市场 2。

保险

在我国,保险虽然还是一个新概念,可是却已经成为中产阶层“三大件”之一。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代表了中产阶层的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值性,而不像教育、旅游那样仅仅只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除此以外,它和房子、汽车一样属于财产和投资。从西方国家看,也是如此。

从中产阶层心态看,经过前几年的财富快速积累,今后几年中这种财富积累的增长速度必然要放缓,并且,公司内部高层人员饱和、竞争变得激烈起来,都会给中产阶层带来心理不安,需要从保险那里获得经济保障和心理后盾。有鉴于此,买保险的人会越来越多。

精神生活

中产阶层的“三大件”房子、汽车、保险,并不能代表中产阶层品质生活的全部;恰恰相反,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沪申画廊艺术总监翁菱女士,不买房也不买车,她就认为,中产阶层作为受教育水平很高的一个群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一定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零点调查公司首席信息官冯晞先生甚至认为,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拯救了世界奢侈品市场。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2%。 3

现在的问题是,中产阶级在西方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也经过几代人才逐步形成起来的。可是在我国,中产阶层的萌芽还只有10多年,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文化。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所说:“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好处就是认赌服输,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中国中产阶层只有在精神层次上也有力量,才能真正成熟。这就意味着在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等方面,中国中产阶层急需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系统和标准 4。

不甘平庸,就不可以平凡到老

在西方国家,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我享受、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从而也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个人生活缺乏活力。

在我国,这种情形也已经开始抬头。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绩优上市企业中的中产阶层,他们希望有充足的时间享受休假,能按时上下班,出差越少越好,对于有风险的工作和额外付出,则缺乏工作热情和**。

中产阶层最容易精神平庸

著名歌手郑智化在《中产阶级》中唱道:“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在台北的马路上迷失了我的脚……只是心中的空虚饥渴无法填饱,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可以说,中产阶层中有不少这样的空虚无聊、最容易迷惘者。他们不甘平庸,却只能平凡到老;他们想活得更好、爬得更高,却总是在原地踏步;无论是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眼前和未来、欲望和条件,处处充斥着矛盾。

怎么办?要想甘于平庸,说得难听一点,就这样堕落下去,他们完全有条件。因为无论各方面,他们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有房有车。可是说到底,这种平庸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智力、思考的能力。只有不甘于平庸,才能奔放出生命活力,活得精神、潇洒起来,至少在精神上如此。

精神平庸的主要特征

中产阶层精神平庸的主要特征 5有:

经过了事业**阶段,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工作阶段。年龄一般超过30岁;

拥有一定经济基础,例如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

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位子,例如具有较强的就业(职业)能力,或者在一个较大的公司工作时间相对较长(6年以上),或者已经担任中层以上职位;

事业向上发展的空间有限,几年内不会有很大的上升变化。

克服精神平庸的对策

佐佑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北京客户总监罗青华认为,中产阶层要克服以上消极心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能够客观、正确地理解这种心态。

一方面,这种中产阶层心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表明他们的自我认识开始平淡。另一方面,这种心态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往往是一种稳定剂。因为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当一面担当工作,并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流动性变小,不会因为其他人给他增加几百甚至几千元工资就跳槽。企业规模扩大后,必须储备这样的员工作为基础稳定元素。

其次,这种中产阶层心态对组织是有利有弊的,并且由于不同组织性质不同,利弊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应当看到,这种稳定元素必然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惰性,并缺乏**。他们对生活、对自我的关注更多,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未来事业的热情相对减弱,会从多方面综合选择企业和岗位。一般来说,刚刚创业的企业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不希望员工有这种心态,否则会给组织带来沉淀,不利于激发活力和创造性;相反,处于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则希望员工有这种心态。

再次,具有这种心态的员工,如果在运营性、稳定性的部门或岗位上,一般能充分发挥其职业素养高、稳定性高的特点。相反,在创造性强、目标相对不清晰的部门和岗位,一般就不适合。

最后,要积极消除这种中产阶层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的原则是要让人动起来,如轮岗、竞选、重新招聘,或者和年轻人组合搭配在一起工作,等等 6。

朝气蓬勃才有希望

中产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有机会向上晋升,经过努力,至少可以保住现有地位。相比之下,贫困阶层的人在这方面机会太少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难免会使人自暴自弃,一旦有机可乘,免不了还要打家劫舍、杀富济贫。而处在社会顶尖的那些权势者和豪富们,他们往往视法律为儿戏,为所欲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为他们已经到顶了),所以生活反而无趣得很,难以成为社会的健康力量。

美国工业巨子洛克菲勒的一个孙子,因为生活乏味,所以一个人跑到非洲去寻找生命真谛,结果消失在热带丛林之中,至今下落不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意大利活跃着的一支支恐怖主义队伍中,许多骨干分子都是大资产阶级的公子哥儿、千金小姐,他们活得百无聊赖,于是就喜欢去做这种极端的事情 7。

由此可见,中产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一定要保持朝气蓬勃,这个阶级才有希望,国家也才有希望。

机会均等,着重增强社会活力

某些经济学家甚至大牌经济学家闭着眼睛说,中国收入分配的悬殊可以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只要能形成足够的中产阶层,就能导致国家繁荣和稳定,就能实现和谐社会了。这种观点不值得一驳。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机会不均

机会不均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比收入分配悬殊更严重。这不仅是造成中产阶层不良心态,而且是造成整个社会不良心态的主因。

2005年12月1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组关于贫困、收入差距、各收入阶层间流动性的数据。

数字表明,1978~2002年间,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收入不均现象很严重。白教授认为,腐败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是造成机会不均的主要原因,而机会不均的问题比收入不均更严重。机会不均降低了社会活力,而社会活力的重要表现是各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 8。

在该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认为,目前一部分人开始对市场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退缩,甚至反对改革。实际上,他们不是对改革的结果不满,而是对机会不均不满、对政府寻租行为泛滥不满,是一种“仇富”或“仇腐败”心理。机会不均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违背,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恰恰要求机会均等 9。

机会均等才能增强社会活力

对于中产阶层而言,由于社会体制存在漏洞,或者行政监督不力,办一件事情需要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额外成本,从而消解了他们的财富收入。部分权力部门行政垄断、权力寻租、非法行为侵害、尤其是子女教育投资等“额外社会成本” 10,无论对社会还是中产阶层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机会不均。

这些现象不消除,就无法增强社会活力。而这,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加以实现。这些问题解决了,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整个社会心态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和谐社会也有了强有力保证。

准确理解机会均等

准确理解机会均等,是指中产阶层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政治保守,可是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是“政治积极”。无论保守还是积极,都可能影响中产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机会均等,影响中产阶层乃至所有社会群体的心态健康,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例如在韩国,韩国的中产阶级就积极参与重大政治事件,从而推动了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政治力量。

他们在政治取向上,兼具保守与激进,这使得他们的政治角色具有两面性,成为高度不稳定的机会主义者 11。

和谐社会,解除中产后顾之忧

中产阶层的患得患失心态,使得他们睡觉也不踏实。显然,这种状态不利于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提高中产阶层比重;而提高中产阶层比重,要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中产阶层天性容易患得患失

俄罗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奥莉加·马霍夫斯卡娅研究发现:“中产阶级是附属性很强的阶层。多数人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而这种情形,在其他阶层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中都不存在 12。

29岁的莫斯科人、审计员塔季扬娜·希什科娃,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已婚,受过良好教育,有房、有车、有别墅,工资收入不低,每年两次到国外去度假,经常去餐厅和健身俱乐部,从来不拒绝购买新的家用电器。可是她始终认为:“我紧紧抓住这个职位,尽管心里明白,大家都只是公司这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在前苏联时期,牺牲个人利益是为了国家,而现在则是为了老板。

另一位中产阶级、银行职员马丽亚·恰耶娃说:“我的同事为了往上爬相互暗算,同事之间的交往变得十分困难。我觉得,都快成焦躁狂了,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谁都不相信。就连公司晚会都不能消除这种紧张气氛,但是还必须得参加。工作甚至占用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能在梦中自由支配自己。” 13

可以说,这种忧虑心态在中国中产阶层身上同样处处可见。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中产阶层的忧虑一半来自无法可依,一半来自执法不严。消除中产阶层忧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关键。

例如,在某地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层住宅小区的高尚社区,里面住着的27户商品房业主中,有12位高等法院的法官。可是面对违法动迁,他们竟然无计可施,暴露出中产阶层的天生“软骨病”。开始时,他们诉诸法院,可政府有关人物出面逼他们撤诉。社区居民中的公务员、警察、律师、教师等都分别受到行政压力,规定他们必须搬走,否则下岗。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政府在城市改造和商业开发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且是“很起劲”的运动员 14。

显而易见,这种运动员越“起劲”,除了极少数权势人物以外,其余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群体就越是无可名状地恐惧,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只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就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1 郭娟:《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2005年12月13日经济观察报。

2 郭娟:《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2005年12月13日经济观察报。

3 同前。

4 郭娟:《解读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2005年12月13日经济观察报。

5 罗青华:《“中产阶级心态”》,2003年9月10日管理论坛。

6 罗青华:《“中产阶级心态”》,2003年9月10日管理论坛。

7 朱伟一:《谁是中产阶级》,2003年8月13日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8 卢超铭、张兴祥:《“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举行》,2005年12月14日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网。

9 卢超铭、张兴祥:《“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论坛举行》,2005年12月14日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网。

10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学者R·H·科斯,1960年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

11 王建平:《韩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的另一种模式》,2003第四季度国际视野。

12 《俄罗斯中产阶级惊恐度日》,2004年11月8日新华社。

13 同前。

14 王小霞:《“拆迁管理办法”应尽快修改》,2003年8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