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中产阶层来说,这句话尤其恰当。因为男人入错了行,就难以跻身中产阶层;女人嫁错了郎,就难以消受中产阶层。当然,规律都有例外。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呐!
【案例】
针对中产阶层概念的流行,有好事者把全国各地不同城市娶媳妇的费用列了一个详细账单,由此得出结论说:在北京要讨一个中等条件的老婆,需要男方倾家**产,外加不吃不喝地工作12年。
这账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各项数据测算如下:从谈恋爱到决定结婚这段时间的所有零星费用合计4.8万元;购买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婚房一套,以平均价格每平方米8000元计,需要64万元;婚房装修15万元;家电、家具8万元;私家车12万元;结婚喜酒0(收支平衡);蜜月旅行费用3万元。上述合计106.8万元 1。
如果单看这数字,可以说,只有“百万富小伙”才结得起婚,但事实上,北京的光棍似乎并不多。这表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否中产阶层,他们各有各的办法。更何况,106万元的费用是建立在个人年收入9万元的测算基础上,才得到需12年不吃不喝才能积攒起来的结论。如果按照中产阶层的最低家庭年收入6万元测算,需要全家不吃不喝18年才能凑够这个数字!
那么,上述中产阶层们结婚又是怎样“变通”的呢?归纳起来主要途径是“三能三就”:一是“能赖就赖”。双方父母能够买的,就尽量赖他们买;二是“能拖就拖”。大件商品能够通过按揭还贷的,就尽量按揭还贷;三是“能省就省”。婚房买不起新的,就将就一下用旧的;蜜月旅游太贵了,就免了,或者选个近点的地方意思意思。
当然,上述账单是中产阶层的算法,不是中产阶层的可以别理它。因为归根到底,中产阶层在我国所占比重还不大;更何况,与婚房相比,爱才是结婚最重要的成本,有了爱,这婚就结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