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产阶层,必定具有中产阶层心态;不是中产阶层,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心态。这真是一个嘴里吃着酸葡萄、心里想说说不出的尴尬。
有人说,当你囊中羞涩,站在高档消费场所理不直、气不壮时;当你吃力地用金贵的名牌,包裹并不金贵的身躯时;当你为你并不一定稀罕的“五斗米”低头哈腰时;当你从老板手里领取那份虽然不低、却也远远不够你脑力体力付出的薪水时;当你为了区别于“无产阶级”,用扮“酷”来压制心虚时……你的满腹怨气和虚伪,就立刻暴露出了你的中产阶层心态。
就目前而言,中国中产阶层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敏感词汇,犹抱琵琶欲说还羞
本书前面已经说过,中产阶层在我国是一个敏感词汇。因此,中产阶层们的心态也变得异常敏感。一般来说,这种情形在汉语地区普遍存在。
中产阶层在汉语地区特别敏感
中产阶层是一个外来词汇,译成汉语后,就容易出问题。
在英文中,中产阶层是Middle-Class,译成中文后,大家的眼睛不知怎么地就只盯着“产”、似乎看不到“中”了。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大陆,甚至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凡是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这和阶级无关,却和语言有关。
例如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由于他们直接用英文,所以对中产阶层的概念发生歧义的情况就很少。在他们那里,Middle-Class几乎和Profession是可以互相并用的,也就是说,中产阶层和专业人士差不多是同一个概念。可是在韩国和我国台湾,一提到中产阶层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产”字。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中产阶层都是新中产阶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的是一条“本土化”道路,即是从产业革命和市场化起家的;另一部分走的是“西式化”道路,他们在外资企业工作,或多或少具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心理。
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在后一种人身上,他们生活在中国,却尽量模仿着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用外国名牌包装自己,有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豪。在外国人面前,他们是二等人;在中国人面前,他们也是二等人,确切地说,是二等洋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了空虚、浮躁、匆忙、缺乏归属感、无根的感觉,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有中产阶层存在,不表明就到了中产阶级社会
中产阶层的暧昧心态,与只要一提到这个社会上存在中产阶层,似乎就进入了中产阶级社会,继而离资本主义社会就不远了的误解有关。
其实,中产阶层群体和中产阶级社会根本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了中产阶层,这个社会就一定成了中产阶级社会。只有当中产阶层群体占整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社会才能成为中产阶级社会。
例如在美国,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的中产阶级比例高达90%。不过,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和财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否则,无论如何它也达不到90%。
在我国,目前恰好是这样一种情形:中产阶层正在形成,可是还远没有成为中产阶级社会。而有些人之所以怕提中产阶层,就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以为,只要提中国有了中产阶层,就变成了中产阶级社会。正因为有这样的担忧,所以中产阶层们才有一种暧昧心态。
少关心财产,多关心职业
关心中产阶层的收入,容易使人产生仇富心理;而关心中产阶层职业,则能促发人们积极向上。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我国中产阶层还在形成之中,就出现了比较普遍的仇富心理。每一个富豪的倒下,都可能引来整个社会的“痛打落水狗”声,从而使得更多的中产阶层不寒而栗。
最早研究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米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美国新中产阶级的大多数人,都是中低层收入群体。消极地说,中产阶级的转变(即从老中产阶级到新中产阶级)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意思是说,老中产阶级(如小企业主、小店主、农场主)一般都有财产,转变成新中产阶级(如白领、专业人士),反倒没有财产了。
这就表明,美国人的中产阶级概念主要不是以财产、而是以职业来划分的。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太多的人去关心中产阶级的财产多少,而会更关心他们从事的职业。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William Parrish研究发现,1930~1978年间,中国老百姓受教育的年限是逐代增加的,可是他们的职业等级和收入却在逐代降低。过去有句话叫“知识越多越反动”,就能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你读的书越多,你的职业反而可能越差,你的收入反而可能越低。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形被彻底扭转了过来。研究表明,2000年我国教育经济回报率为6%~7%。也就是说,如果你比别人多读一年书,你的收入就可能比他们提高6%~7% 2。
这个回报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我国产生中产阶层的社会背景之一。
中层意识,阶层认同向下倾斜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它在认定中产阶层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
“中庸之道”合理
一份专门针对城市中产阶层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居然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其中,认为自己属于中上层的占14%,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的占43.1%,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的占28.4%。这个比例如此之高,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这表明,我国中层意识已经占据社会主流 3。
研究表明,尽管目前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可是仍然有如此之高的比例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富的不说自己富,穷的不说自己穷,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然就属于中产位置了。
仔细看一看,这个比例是不是接近美国了?
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倾斜
从上述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自己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和“中下层”的比例合计高达68.6%。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沈晖认为,这说明“人们的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倾斜的趋势。” 4
具体地说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无论是与自己的过去比,还是和现在的广大农民比,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更大受惠者。可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这样比,而是把自己和目前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富豪阶层相比,从而得出自己社会地位“下降”的结论。
而从道理上讲,一般人也不喜欢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而是相反,喜欢与比自己好的人相比。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倾斜。
更不用说,目前社会上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暴富。他们的人数比例虽然不高,可是却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让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辛辛苦苦、靠自己劳动获得收入的人们,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中产阶层群体,仰望那些身居金字塔顶端的富豪,从而感叹自己被拉开了差距、生活质量在下降。
社会学家认为,这种情形是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两极分化差异造成的结果,是构成社会冲突的原因之一。
收入不低,却总喜欢到处哭穷
中产阶层的收入并不低,却喜欢到处哭穷。他们和富豪阶层相比,或许还确实很“穷”;可是与贫民阶层相比,无疑又是“富裕”阶层。可是你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把“穷”字挂在嘴上。不管这种“穷”字怎么理解,是真的一家有一家的难,还是撒娇什么的。
相形见绌
这一点在中产阶层聚居地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在网络论坛上,谈到中产阶层话题,几乎就免不了这种评论和议论。
有一位广东省深圳市的发帖人,说自己男朋友的年薪至少10万元,应该算是高薪了吧。可是在接下来所有的回帖中,无一例外都说“年薪10万元只能算中等偏上一点点”,说“楼主”很傻,以为10万元就算是高薪了。有人甚至这样说:“我一年收入30万都觉得自己很穷,你一年10万就敢说自己高薪了,无知”,骂得“楼主”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那么,年薪10万元究竟是高薪还是“中等偏上一点点”呢?我们不妨用数据来说话。
有报道说,目前年薪10万元以上的人占全国职工的5%。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个比例也不会超过15%。毫无疑问,如果你的工薪收入在100个人中能够排到前15位,怎么也可以说是高薪了吧?如果连他们也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一点点”,那么本该“中等偏上一点点”的第35~45位又该说什么好呢?
官方统计资料表明,深圳市城镇职工2003年人均月收入2551元,2004年为2661元。如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平均月工资不会超过2000元。对于社会平均数来说,年薪10万元相当于他们收入的4倍,应该算是很高了。
可现在,那些中产阶层为什么要说10万元年薪还不高呢?无非是要以贬低别人(或自己)的方式进行打击。实际上,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摆阔和虚伪,也是中产阶层典型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比上不足
单从收入看,中产阶层的家庭年收入有一个区间范围。毫无疑问,这个区间范围幅度较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囊括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可即使处在这个区间范围内,他们也总是“一切向前看”。
例如,有一位生活在河南省西部一个中等城市的李先生,一家3口都有稳定工作,家庭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并且拥有3套实用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有公务用车。按理说,这应该符合目前的中产阶层家庭标准了。
可是忽然有一天,李先生得知,当地电业局的一个中层干部年收入超过12万元;儿子的一个同学在烟草局上班,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就超过9000元。在当地,这样的收入一年就足够买一套房。李先生本来觉得自己在省内已经算是中产阶层了,可是与他们一比,不得不哀叹“自己的中产梦想彻底破灭了”!
为了尽快实现“中产阶层梦想”,李先生工作之外迷上了买彩票,希望幸运突然有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让自己跑步进入“中产阶层”。
可令人奇怪的是,他每次只买1注彩票,绝不多买。他的想法是,只要坚持买彩票,哪怕只买1注,就表明希望犹在。
可以说,这样的中产阶层哪怕收入再高,也不会有好心态。因为既然你是中产阶层,你就没法和那些富豪阶层比。可实际上,又有什么必要和他们比呢?
心态不平
中产阶层喜欢和你比、和他比,到处哭穷;即使他们不“穷”了,也会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横竖不满意。这时候他们的理由是:钱多有什么用呀?还不是忙得要死。抱怨自己没有中产阶层应有的悠闲感,永远成不了真正的中产阶层。
专家指出,实际上这是中产阶层心态不平产生的幻想。因为即使在当今最强大的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也正在失去原有的悠闲状态。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得他们无法拥有安全感。买房、供子女上大学、过体面的退休生活,就是目前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中的“三大件”。
更何况,中产阶层也是人,具有人所共有的缺点。例如在英国,中产阶级平均年收入在4万英镑左右,根本不愁吃穿。可是由于怕吃亏、爱占小便宜,尤其是高档消费场所的价格偏高,他们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千方百计要把那些精美的、有纪念意义的小玩意偷回家 5。
可以说,中产阶层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关键取决于自己。要实现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高兴的中产阶层”群体 6。
忧心忡忡,整天担心我的奶酪
中产阶层一般都有良好职业,可是也正因如此,他们感到忧心忡忡,生怕哪一天被人夺走了饭碗。他们决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整天生活在歌舞升平之中。只不过,他们表面上沉得住气,不像贫困阶层那样显得手足无措。
中产阶层也容易丢饭碗
不要以为中产阶层捧的都是铁饭碗、金饭碗,其实他们同样容易丢饭碗。工作中竞争激烈,以及由于竞争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变态,是他们丢饭碗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深圳、北京、上海、广州4个地方不同行业的1380名白领阶层进行调查,月收入在3000~8000元的人群中,有1/3的人发生心理变态,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性格、待人接物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让人讨厌;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超过80%。这些调查者中,许多人自己都感到自己“变态” 7。
这些心理变态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在待人接物上,这些人崇尚简单,往往直奔主题,让同事无法接受;在穿着打扮上,他们一切从简,不讲究生活品味,甚至男男女女都邋里邋遢,根本不像“有钱人”的样子;在工作上,他们追求高效率,中午不是方便面就是饼干凑和;在价值观念上,他们把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当作是攻克敌人堡垒,一旦没有“战事”,就觉得索然无味;在与人处事上,他们不注意场合、不考虑别人感受,显得特别自我和个人主义,无法与别人打成一片……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工作压力给害的。
上述“变态”反应在心理方面,表现为他们参加工作三五年后,既有工作能力、也有工作动力去实现加薪升职,可是面对工作中的激烈竞争,他们需要玩命地对待工作,一刻也不能懈怠。
他们通常认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于是忽视了生活和健康,最终出现“拿得起、放不下”的心态。虽然领导对他们比较器重,甚至希望他们能挑重担,怎奈无法与同事搞好关系,弄得大家都很痛苦。
最常见的情形是,如果他们身处一个以业绩、个人价值为主导的集体中,尚会显得出类拔萃而受到重视。如果身处一个集体价值观为主导的组织中,则很容易受排斥。如果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学不到东西、没有表演舞台、没有提高竞争力的机遇、没有相应的物质回报,就只有一条路:炒老板的鱿鱼,或者被老板炒鱿鱼。
中产阶层有中产阶层的烦恼
还记得吗?前些年有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特别畅销。为什么?告诉你,因为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中产阶层,这本书触动了中产阶层每天焦急彷徨的脆弱心理,所以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因为说到底,中产阶层中的绝大部分是打工仔,他们需要看老板的脸色行事。老板对他们的印象,甚至老板的心情好坏,都可能决定他们的饭碗。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地表明,这些中产阶层的幸福和奶酪,随时系在老板的一念之间。
他们就像书中所说的那只叫“唧唧”的小老鼠,整天把鞋子挂在自己脖子上,以便在眼前的奶酪被老板拿走时,能够以最快速度冲向下一堆奶酪。
处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们能不忧心忡忡吗?
不过,就在他们整天念叨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时,他们也在开动脑筋“我能动谁的奶酪”。他们的唯一优势是,具有相对优越的竞争条件,比较方便地寻找下一块“奶酪”。当然,谁也不能保证。
尤其可怕的是,由于他们大手大脚惯了,许多时候要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更有那每个月雷打不动需要扣除的房贷、车贷,一旦失去工作,就会沦落到贫民阶层,甚至比贫民还要贫民。每每想到这些可怕后果,他们又怎么能不忧心忡忡呢?
更不用说,中产阶层内部也有许多派别,也会内讧。
最典型的是,2001年发生在证券市场上的众所周知的“海龟”派与“土鳖”派之间的争吵与争斗。各种各样的派别之间互相瞧不起、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拆台。你能看到他们白天的风光,可是却不容易看到他们下班回家后“把酒问青天”的苦楚。
除此以外,他们还要忍受来自社会底层人群的仇富目光,其中不乏误会。如果他们良心未泯,那就更会受到心灵煎熬。
一位年轻的中产阶层说:“我玩得来的哥儿们都很优秀,薪水几乎都在8000以上。三四个哥儿们聚会一次,花掉上千元是稀松平常的事。一次聚会,点的菜多了,一盘蛋黄炒蟹没人吃,我坚持要打包。哥儿们不理解,但还是打了。第二天我跟他们说,那盘菜拿出来吃呀。有个家伙说,忘记放在冰箱里,坏了、扔了。我竟然很激动,跟他们说去菜场捡菜的人、跟他们说在乎6块钱的女工。他们不说话了。最后有个人说,咱们挣的都是血汗钱,每个月都交一两千元税,也算对得起国家了。但我心中的沉重感还是没法消除。” 8
这也算是一种中产阶层心态,虽然有些“另类”,但有温馨感。
1 本案例参考了曹林:《中国城市里谁是“中产阶层”》,2004年8月2日国际在线。
2 转引自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2005年11月8日凤凰网·世纪大讲堂。
3 李松涛:《“中层意识”占据社会主流》,2005年9月2日中国青年报。
4 同前。
5 王晓真:《英国中产阶级小偷不少》,2003年2月14日环球时报。
6 向远洪:《我们需要高兴的中产阶层》,2005年3月6日中国经营报。
7 《高薪压力使人扭曲,高薪白领中80%是“变态”》,2006年1月12日中国经济网。
8 《忧心忡忡的中国中产阶级》,2004年5月25日科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