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务年报叙述是否坦诚
就像我去年曾经提到的,我希望我们的透视盈余每年都能够成长15%,在1990年我们确实大幅超越这个比率,但1991年结果却差很多。我们在吉列的可转换特别股投资已经被赎回,我们将在4月1日把它们转为普通股投资。虽然这将会使得我们每年的账面盈余减少3500万,透视盈余也会跟着减少,另外我们在媒体事业的直接与透视盈余也可能下滑,但不论如何,我们每年还是会向大家报告透视盈余的计算结果。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提醒的关注点】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文字叙述是否坦诚。财务年报就像人说话一样,语气平和、语调坚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可信;相反,说话结结巴巴、赌誓罚咒,则多少表明这种结果的可信度较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希望伯克希尔公司的透视盈余每年能到达15%以上,1990年的结果确实大幅度超过这个比率,可是1991年却差了许多。究其原因是,伯克希尔公司在吉列公司的可转特别股投资已经被赎回成普通股,这样每年账面上的利润就会减少3500万美元,透视盈余也会跟着减少。除此以外,伯克希尔公司在媒体业务方面的直接与透视盈余也有下滑。不过无论如何,他都会每年向股东报告伯克希尔公司透视盈余的计算结果。
关于透视盈余概念,本书前面已有介绍。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巴菲特并不是那种有了成绩就高声宣扬、业绩下退了就闭口不谈的那种人。他每年对伯克希尔公司财务年报的叙述非常坦诚,也非常实是求是,这在上市公司中是不多见的。
巴菲特为什么会做到这一点呢?原因有两条:首先是因为他这个人非常实在,在叙述业绩时不但不评功摆好,甚至有些保守。这颇有一些中国人过去常听到的说法:“成绩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改不掉。”次要原因是,巴菲特既是伯克希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又是该公司大股东,即使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业绩再差也无法撼动他的首席执行官地位,所以他不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怕曝光伯克希尔公司的真实业绩。
巴菲特历来敬重那些全面、真实、坦诚披露财务状况的公司管理层,敬重那些不利用会计准则隐瞒、包装经营业绩的公司管理层。所以你容易看到,伯克希尔公司旗下那些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大多具有这种优秀品质,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的财务年报和伯克希尔公司一样,一开始就是回顾公司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描述。毫无疑问,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股权价值最大化,而公司战略则是强调企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现金流的最大化。为此,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是,集中投资高收益的软饮料企业,不断降低资本成本。正是因为方向明确,并且紧紧抓住这个根本,才使得该公司现金流的增长、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提高非常令人惊喜。
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郭思达(Robert Goizueta)1981年一上任,就在全公司50位高层领导举行的酒会上要求大家:“告诉我,我们到底错在哪里,我想知道问题并马上解决它。我要求各位开诚布公、直言不讳。”
他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在此以前的10年里,可口可乐公司给投资者的总回报率平均每年不到1%,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市值只有40亿美元。而在罗伯特·郭思达上任后,年平均回报率高达30%。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高达560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场价值排名第6的上市企业。
那么,罗伯特·郭思达取得这样的优秀成绩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不是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上任之初,就把可口可乐公司原来复杂多样的业务如酒、咖啡、茶、工业水处理、娱乐业等等一项一项清理出售,集中精力搞单一的软饮料业务,脚步更踏实了,目标更明确了,主业更突出了。特别指出的是,这也是可口可乐公司100多年历史上财务和经营透明度最高的时期。
不过在巴菲特眼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数据都有虚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表现在他们的态度上,报告业绩时乐观有余,指出问题时坦诚不足。他说,当透视盈余由一伙骗子所主导时,这些数据就可能像会油灰一样脆弱。当然,到最后是一定会真相大白的,不过到那时候就可能已经有一大笔财富换手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至于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业绩在某些重要方面也是会有误导作用的。不过他在这里提到的“误导”,实际上是反话正说。
他说,这主要表现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被投资对象的实际盈利,要远远高于发放的股利;而反映在伯克希尔公司账面上的盈利,则仅限于这些已经发放的股利收入。例如,根据17%的持股比例,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从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身上分到的利润是8300万美元,可是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反映在伯克希尔公司财务年报上的数字却只有53万美元(60万美元的股利收入扣除7万美元税金),就是这种误导。
从中容易看出,投资者阅读财务年报时不但要关注语气是否坦诚,而且还要关注这些数据是否“过于谦虚”了。
【巴菲特读年报心得】
巴菲特认为,阅读财务年报时有必要关注文字叙述是否坦诚。有时候“察颜观色”是考察财务数据可信度的途径之一。虽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财富换手后再去的那种亡羊补牢要及早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