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紧张是大脑神经机制作用的结果。人脑经过千万年进化,在认识现实世界时,具有预测现实危险的机制。当面临的重要事件可能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时,大脑就会自动处于一种适度的紧张状态,提醒你不要“大意失荆州”。
正确看待适度紧张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说适度紧张对复习和考试有利,是有科学依据的。让孩子保持适度紧张,有利于考试时发挥出比平时最高水平更高的竞技状态。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心理压力过小或过大对考试都不利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呈“∩”状。
∩的下端部分,表现为紧张程度过低。这时候的孩子大脑保持在一种低唤醒状态,会感到学习乏味无趣,考试时容易对题目产生轻视和马虎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绩很好的孩子,考试时做基础题时反而常常会丢分的原因。
∩上面的顶点部分,表现为紧张程度高。这时候孩子的大脑处于一种过高唤醒状态,学习兴趣被淹没,考试时最容易出现以下两种不良状态:一是组织答案有困难。明明知道答案,却完全没有头绪,无法顺利地用文字加以组织,当然就不能得高分了。二是出现认知阻断。落笔时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等到答案想出来了,考试时间也到了;或者要到交卷后,才会想起答案来。
显然,处于两者之间的适度紧张,无论对复习还是考试都最有利。
父母要帮助孩子把握紧张度
适度紧张对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的影响极大,可遗憾的是,目前的独生子女在面对中考、高考这样的重大人生抉择时,普遍重视不够。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父母的压力普遍要比孩子大许多。
有的是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对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还不懂事”、“不开窍”;有的是因为孩子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大考,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有鉴于此,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把握好紧张度。一方面,不要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就无形中把压力传递给孩子,甚至直接对孩子施压,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至少要考×××分”等等。另一方面,切忌对孩子唠唠叨叨,说些“你要加把劲啊”、“你一定要考好呀”等等,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思想包袱。
适度紧张既然有如此神奇之处,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制造出适度紧张的状态来呢?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每当考试来临,孩子总会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考试焦虑症。究其原因,就在于生活安排得过于单调。有鉴于此,父母要求让孩子劳逸结合,每天至少抽出一小时以上时间用于运动、娱乐、休息。
为了起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这种运动主要是指对抗性不强的项目,如跳绳、散步、听音乐、看新闻等。
不开夜车,调整好生物钟
大多数孩子考试前都有开夜车的习惯,从而导致晚上比白天更兴奋、晚上比白天学习效率更高。
由于考试总是在白天进行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逐步调整孩子的生物钟,让他逐步扭转到白天更兴奋、白天的学习效率更高。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孩子每天比前一天早睡几分钟,慢慢地加以调整。否则,如果白天昏昏欲睡,对考试是非常不利的。
每天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天复习之后,让孩子好好回顾一下这一天的收获,然后给他(或者孩子自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调节情绪,以越来越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这种心理暗示,主要是让孩子明白,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他又“做对了哪一道题”、“发现了怎样的一个知识漏洞”、“巩固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点”等等,觉得自己总在不断地进步中。
适度紧张强调的是适度。所以,父母如果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孩子学习和生活上过度照顾,甚至像大熊猫一样嘘暖问寒,反而会使孩子不自觉地过度紧张起来,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父母要对孩子适度冷淡
适度冷淡,主要是指从语言上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以免唠唠叨叨让孩子生烦,无形中给孩子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
适度冷淡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孩子,但应注意掌握好分寸。例如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准备考前工作,适当地找个机会、很自然地帮他检查一下必备用品就行了。
至于孩子的饮食起居,这是父母重点要做的事,强调自然。要记住,过于谨小慎微甚至神经质,都可能会干扰孩子的正常学习和休息。
重点提高睡眠质量
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睡眠是不可能的,但与其关心睡眠时间长短,不如关心睡眠质量。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早睡。
孩子平时的作业量太大,常常要熬夜,所以养成了夜间用功学习的习惯,而且夜越深、精神越好。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上午精神状态不是太好,对参加上午举行的考试比较不利。
有鉴于此,至少在考试前15天开始,就要慢慢调整孩子的睡眠时间,最晚在夜里11点之前就要督促他上床睡觉。如果睡眠质量不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借助于服用安眠药来解决。
考试之前适当放松
孩子在考试之前适当放松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会有利于保持临考状态。但是许多父母认为,考试前两天看书已经没多大用了,不如鼓励孩子玩一玩、放松放松心情。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关心孩子,实际上仍然属于对孩子的一种过度照顾。这会让孩子考试时“不在状态”,无法发挥出他的应有水平。
正确的方法是劳逸结合。虽然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做一些体力消耗不大的运动,但绝对不能完全不看书。
为了提高看书效率,这时候重点可以放在理一理平时所学知识的脉络上,而不是揪住一个个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不放。
适度紧张对孩子的影响力极大。正确利用这个原理,有助于调节孩子的神经系统。总的原则是:大考时要对孩子减压,小考时可以适当增压,目的是为了让小考适应大考。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大考时不要对孩子制造紧张空气
在孩子面临大考时,父母切记不要对孩子制造紧张空气。
一些父母为了给孩子督战助阵,故意制造出“一级战备”状态。如比较普遍的是,父母专门请假在家当“专职后勤”、全天候不准开电视等等,这些举措都会让孩子感到十分压抑、烦闷。
正确的做法是相反,平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营造一种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应该避免的只是夫妻吵架、邻居冲突等会对孩子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可以多对孩子说说笑话,让他轻松一下。
平时考试时可以适当制造紧张空气
大考来临前不要对孩子制造紧张气氛,相反,平时小考时却可以适当偶尔为之,以调适孩子的神经系统。
道理很简单,大考只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小考本来就是为了练兵用的,是为大考服务的,“输得起”。
一个人只有在适度紧张状态下,才能发挥出超强的创造力。父母平时制造一点危机,就有助于孩子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发挥出最佳水平来。而当中考、高考来临时,父母要做的应当是减压。
适度紧张的作用是很神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群猎人上山打猎,远远看去,烟雾缭绕中有只老虎向他们扑来。猎人张开弓箭,对准老虎猛地一射。其他人都趴下了等。等了一会没动静,过去一看,哪里是老虎呀,原来是一块大石头,一箭过去大石头被射成了两半!
大家说,这简直不得了,力气太大了,于是纷纷对着另一块石头射。结果,弓箭全部射光了,石头还是开不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在有生命危急的时候会使出全部力量孤注一掷。同样是一支箭,它的爆发力就能达到最强。
中考、高考之前一星期左右,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孩子回家自己复习。对于父母来说,要充分安排好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调整。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增强复习的条理性
在这最后一个星期内,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复习的条理性,利于孩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克服复习的盲目性。
如果缺少了这种帮助,孩子就可能会走两种极端:一是由于放假在家里,不知道做些什么好,所以完全是浪费时间;二是表面上也是忙忙碌碌的,实际上却不知道究竟应该忙什么、怎么忙,反正看到别人在看书,自己也不能空着,心里充满了莫名的烦躁和紧张。
增强复习的条理性,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每天根据计划有条不紊地复习。这种做法的复习效率高,而且踏踏实实。由于情绪平稳,所以会产生一种“一见考题就有胃口”的最佳状态。
增强考试的自信心
考试前的一星期内,是孩子增强考试自信的最后一次机会。尤其是在考试前一天,主要任务就是增强自信,而不是考虑复习得好不好。
复习本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要把重点内容掌握好就行了。而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有没有充分自信,倒是最重要的。
经常暗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相信自己明天一定能考好”,非常有助于推动孩子进入考试最佳状态。
保持一种良好的考感
保持良好的考感,是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稳定情绪的一种自然结果。这时候,孩子的记忆力、思维力会得到充分发挥,自己能够自动、自发地调节到一种适度紧张的最佳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回归教材主线,总结、整理基础知识,把握考试大纲的知识要点,杜绝题海战术,把主要时间用来反思平时容易出错的操作习惯、促使孩子自觉加以回避上。
模拟考试期间的日程安排
在考试前的最后一星期中,要尽量模拟考试的日程安排来组织复习。每隔一天,就选择一种知识难度、强度都与正规考试相接近的考卷,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检测,把他的神经兴奋时段调节到与考试节奏相一致上来。
这样,孩子一旦进入考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迅速进入状态,真正发挥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战斗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