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江南宜兴的我,从未了解过江北那片土地。江北东台,闺密的家乡,几月前约定,银杏叶黄时去赏秋。然而去迟了一步,已然初冬季节,大片的银杏叶落了一半,树上叶稀了,地上呢,多半被黄海边的海风扫走了,只余点点碎金。
不过,东台之行,让我大为惊艳的,竟是一碗可口暖心、回味悠长的鱼汤面。
闺密是东台人,熟知东台的特色亮点。她便约我们去品尝这里最负盛名的鱼汤面,说是尝过东台的鱼汤面,才算真正到过东台,并约定隔日去吃早面。
“一碗面,想三年。”说的是品尝过鱼汤面,会油然爱上东台。我忽然顿悟:莫不闺密领我们来赏秋,其他都是虚的,唯鱼汤面才是实笃笃的呢?闺密回家前,她一再交待了早餐吃鱼汤面的线路和时间,说在那里等我们共进早餐。
远行的兴奋,喜欢懒觉的我并未贪睡,一大早就到客栈服务台确认地址。因我没上心,只记得鱼和面,刚问鱼面,值班美女就热情地说:“哦!吃鱼汤面,不远不远,出门右拐再右拐就到了,走走也就两三分钟。”
天气阴沉,冷雨敲伞。骤降的温度虽有些不适,但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是有足够的好奇与新鲜。边走边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虽是新造,却不失大气。
“咦!那个鱼面店怎么还没到?”我自言自语着。
“就在这里,百年老店。”景区值班岗亭里传来热情朴实的声音。顺着老乡手指方向看,“东台鱼汤面”“百年老店”烫金大字赫然在目。
踏进店门,不少客人已在排队与用餐,没有喧嚣,一切井然有序。挑窗边位置坐定。闲谈中,四碗咸菜鱼汤面外加一大盘百叶丝上桌了。
闺密介绍:“鱼汤面属原汁原味,需按自己口味加调料。拌百叶也是东台特色,味道口感都不错。来,我们一起拌一拌。”“鱼汤是鲫鱼、黄海的杂鱼、鳝骨、猪骨等熬制的。”闺密又补充说。
吃过昆山百年老店的奥灶面,以爆鱼、焖肉浇头为胜;也尝过无锡老字号面店的腰花、鱼片、鳝糊、排骨面……各种精致浇头的名堂蛮多,唯有东台鱼汤面以汤为特色,不注重浇头,仅一撮咸菜肉丝,就为了让吃客全神贯注于那一口汤哟。
江南人吃面的精髓,有“一汤二面三浇头”的说法。面汤是最重要的,还专门配备“吊汤师傅”,可惜渐渐地汤就逊让于浇头之类啦,没想到东台却保留了吃面的要领。
奶白色鱼汤面的浓郁鲜香,熨帖了我初尝者的味蕾。端起碗,呼噜呼噜把汤喝了个底朝天,才真正了解到鱼汤面的特色与极致的妙处。
源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鱼汤面,相传是一位皇宫御厨之手,因一次汤没烧好,被逐出皇宫。无奈之下,他只能挑个小摊四处流浪,聊以糊口。来到东台,却被一面店老板发现后聘用。为了报答店老板,专用御厨调制出了鲜美的鱼汤面,尝过的客人赞不绝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九村十八巷皆知。鱼汤面,就此成为东台的特色面。并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现被命名为“中华名小吃”。不久前,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面店里吃面,不止是尝鲜美,更是品风味。功夫茶艺师或马步、或后仰、或侧身的泡茶表演,更让人叹为观止。精雕细琢的门窗、古朴雅致的格调、加上以汤领衔的面条融为一体,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