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好多的记忆与吃有关,或许这跟当时贫乏的物质条件有关吧。但细细想来,也并不如此。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大多天然生态,所以让人回味,让人铭心。普普通通的面川条就是其中一种。
面川条其实就是面条,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削面。那时候大人农活忙,回家做饭都要争分夺秒,由此便产生了面川条,与面疙瘩(一种面粉做的形状不规则的面食)一样,省力方便,实惠可口。所以,面疙瘩还有“懒块头”的俗称,看来“懒”还有“馋”是民间饮食文化的诱因。
面川条形似江南水乡常见的川条鱼,故得其名。看似简单,要做成美味,却非易事。据说要三功皆备,方得奥妙。一为手工,就是和面的功夫,要揉搓得匀落、结实有韧劲,面川条才切起来快捷,吃起来有嚼劲。二为刀功,这是真功夫,母亲做面川条,也是行家里手。记得切面川条时,母亲把粉团搁在锅盖上,冒着热气腾腾的雾气,手起刀落,面川条像一条条小鱼欢蹦乱跳地跃进水里,既薄又匀,大小一致,那功夫十分了得。三为火工,火要旺,连着烧,不能间歇,否则焐烂了不好吃。
那时候面川条的和头多为青菜、咸菜、毛豆子,加番茄是后来的事,已经比较奢侈了。即使咸菜面川条,吃上去也十分可口,一顿要吃好几大碗。
那时候喜欢颠饭碗,从这家走到另一家,还要拣几筷人家烧的菜尝尝,没几下面川条就下肚了,有时候在人家家里盛碗饭吃吃,吃完了再回来吃面川条,邻里关系十分和睦。是啊,那时候的乡情是多么浓郁。
记得以前同事梁兄家的面川条也做得出神入化,让人馋涎欲滴,我等是经常光顾的。
他家就在镇上。我们一下班,只要听到做面川条的口风,就会不请自到,去大饱口福。有时候就借着吃面川条的幌子,弄一桌的酒菜,折腾掉好几瓶老酒。不过,因为不在一个单位又忙于琐事,现在已经好久没去了,不知道梁兄的手艺是不是又长进了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端上“梁公馆”那青边大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