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最近他及他的家庭都遇到一件非常烦心的事。“说起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吕先生说,父母退休前都曾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多年吃一种名为‘××益脂康片’的保健食品,现在简直上了瘾,无论子女怎么劝,他们就是不听,而宁愿相信那些‘热情上门服务’的保健品推销员的鬼话。”父母动辄生气地反问,你们舍不得花钱买,我自己掏钱还不行吗?!
——摘自某公开报道
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保健品大踏步地进入百姓家庭,类似本案例中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对保健品上了瘾,无论子女和周围的人怎么劝都不听、不信,大把大把地往里扔钱,为此闹出家庭矛盾来的并不少见,最终离家出走的也有。
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四类。其中:保健食品具有食品性质,从物质形态看表现为保健茶、保健酒、保健蜂制品、保健饮品、保健汤品、保健汁、保健药膳等,具有色、香、形、质方面的要求,由于是食品,所以一般吃多吃少都可以。
而保健药品就不同了。由于它属于一种“药”,所以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在用法、用量方面有要求,在药品批号上有一个“健”字。
保健化妆品顾名思义具有化妆品性质,不但容易被皮肤吸收,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部修饰作用,主要表现为保健香水、保健霜、漱口水等。
保健用品的范围就广泛了,像平时所说的健身器、按摩器、保健毯、药枕、磁水器、保健内衣鞋帽等等都是。
根据严格定义,保健食品就是指保健功能食品,而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够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正因如此,《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中规定,在保健食品宣传方面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词语,也不得宣传改善、增强性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但说归说,做归做。现在的保健食品宣传都在反复强调有效率、治愈率多少多少,说得比药品还好(主要是强调它的副作用小)。
那么,保健食品究竟和药品、食品有什么区别呢?
从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之间的区别看,保健食品确实含有一定功效,否则它就不能叫保健食品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它含有一定的功效成分,那么就只能适用于特定的人群,而不是所有人。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了。
如果进一步问,保健品的这些功效究竟指什么呢?根据国家规定,这些功能主要包括以下22种: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凡是保健品广告中宣传的、超过上述范围的所谓保健功能都是违法的。
从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的区别看,保健食品虽然有一定保健作用,却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说穿了它只是一种身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的作用,当然是直接用于治病的。
说到这里,就必须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药品。究其原因在于,药品上市前都必须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并且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批准,非常严格;而保健食品因为不具备规定的治疗作用,所以不需要经过临床试验,只要在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方面合格就可以销售了。所以如果要比“疗效”,那根本就是无从谈起的事。
另外就是,无论哪一种保健食品,即使具有上述功效(不是疗效)也不会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服用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中有越来越多的加入了中草药成分,有的甚至完全以中草药为原料。这一方面可以增强保健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具有欺骗性,具体地是指打着中草药旗号宣传疗效、抬高价格。
而其实呢,中草药用于人类保健自古以来就有,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中草药本身也分为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在古代,只有上品药能够用于人体保健,中品药、下品药只能作为配伍使用。只有这样的巧妙组合,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辅助治疗疾病。更不用说,既然是用中草药作原料,那么就要关注这种中草药对人体有什么毒副作用,而不是一听到说是中草药就对其中的功效迷信得不得了。
大部分保健食品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加上科学组方配伍而成。不同保健食品的侧重点不同,它们的组方、原理、配伍剂量各不相同;即使不同的保健食品申报的是这22种功能中的同一种功能,也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工艺剂型不同对不同人体产生不同作用。
这就是说,没有哪一种保健食品是人人都可以放心食用的。对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生活地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人来说,如果要达到最佳效果,最少要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对该产品的作用和差异化进行客观评价,绝对不能盲从广告。
对保健品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分类可以发现,2010年我国保健品市场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元 1,其中直销模式的销售额占50%、会议营销20%、传统营销20%、连锁经营4%、电子商务营销2%、其他营销模式4%。由此可见,直销和会议营销经营的销售额最高,在整个保健品销售额中所占市场份额达70%,远远超过传统营销模式的20% 2。
像本案例中这位吕先生的父母,他们原来都是医务工作者,而医务工作者是最讲科学的。他们退休以后之所以会迷上这种他们本不该相信被说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实际上就是会议营销模式的“功劳”。
这些退休人员多为体弱多病者,有空闲时间,又受到免费听课、赠送礼品的承诺,便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了。结果去了以后听听“蛮有道理”,又吃了人家一顿盒饭,还有礼品可拿;回去吃了赠品后觉得效果还“不错”,所以当对方第二次征求意见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掏钱了。
尤其是,这些老年人多半有经济实力,有的退休工资比子女上班收入还高;而这些保健食品销售多以降压、降血脂、软化血管为卖点,这些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再加上对方非常热情,逢年过节还打电话来上门慰问,觉得自己如果再不买点什么,心里会实在过意不去。几个因素加在一起,这保健食品就吃定了。虽然一年要花费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但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吃下去。
从生理上看,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客观规律。从大的方面讲,年轻人更多的是关心外部世界,老年人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健康。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脑神经细胞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少,所以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和判断力在不断下降,很容易轻信他人。保健品厂商在这方面研究得很透,专门忽悠老年人。
就拿这种“××益脂康片”为例,它本来只是一种保健食品,可是到了营销员嘴里却被吹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品,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可与青霉素相提并论……”等等。而实际上呢,这种保健品因为虚假宣传被各地工商部门查处过好多次。可这些老年人依然固执己见,整个居民小区里的老年人几乎人人都在吃 3。
保健品的功效之所以能吹得天花乱坠,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基本不了解这些保健品都有哪些功效、功效大小如何。当然,保健品功效本身很难检验和区别,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为什么有些消费者觉得这些保健品服用后“真的有效”呢?专家指出,这其中往往是添加了某些违禁西药,“有效”的恰恰是这些副作用非常大的西药,而不是这种保健品本身。如果长期服用这种保健品,健康将会受到巨大损害,甚至会因为延误治疗而耽误病情。
这些违禁药品通常添加在降糖、降压、补肾壮阳、减肥、帮助睡眠等7类保健食品中 4。尤其是性保健食品中,基本上都含有西药“伟哥”成分。所以提醒消费者在服用这些保健品前,先咨询一下医生。
消费者无法识别保健品、药品、食品之间的区别,是保健品市场长期以来混乱宣传、误导的结果。
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58.6%的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保健品、药品、食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也不知这东西究竟是属于食品、药品还是保健品,另外有33.1%的被调查者把保健品当成药品;39.2%的被调查者认为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疾病,51.6%认为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药物功能、能够对疾病起辅助治疗作用 5。
俗话说:“眼见为实”。可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骗子和魔术师,眼睛看到的“真相”就很可能不是真的,或者至少也是被夸大了事实。
想当初,全球所有关于抗组织胺药的试验数据都表明,在经过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后,有相当多的感冒得到了治愈,从而导致全球有关抗组织胺药广告铺天盖地,这类药物的生产也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但读者只要注重查阅过去这种抗组织胺药还没有问世时的统计资料就会发现,感冒的治愈并不是因为这种抗组织胺药的功劳。正如亨利·G·菲尔森(Henry G.Felsen)所说:“正确的治疗的确能在7天内治愈感冒,但是即使不进行任何治疗,感冒也能在一个星期内痊愈。” 6
附带说明的是,许多统计数据的歪曲并不是统计学家造成的,而是这些数据离开统计学家之手后,被“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销售人员、公共关系人员、广告策划人员、媒体记者,进行了扭曲、夸张、简化、断章取义和张冠李戴,从而南辕北辙。
【解读点睛】
保健品能否保护人体健康,首先要看它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然后是掌握安全限量和有效量比例。决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宣传。
1 彭红:《我国保健食品市场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元》,新华网,2011年4月24日。
2 《保健品市场进入平缓期》,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30日。
3 赵川:《父母沉迷保健品“巨大功效”,惹两代人矛盾》,深圳商报,2008年10月28日。
4 陈靓、符泽亢等:《部分保健品或添加违禁西药提升功效》,深圳晚报,2007年9月26日。
5 陈刚:《消费者不识保健品功效》,西部时报,2007年3月24日。
6 达莱尔·哈夫著、廖颖林译:《统计数字会撒谎》,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