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7年8月6日)姚明与叶莉结婚,将来他们的后代会是“高人”吗?先让我们看看一些“高人”的后代:穆铁柱2.28米,儿女身高如普通人,26岁的女儿身高1.73米,18岁的儿子1.80米;王治郅2.14米,3岁的儿子身高超过1米;巴特尔2.10米,妻子德明身高1.80米,6岁的儿子身高1.6米……姚明2.26米,叶莉1.90米,有人推测“姚小明”身高将是2.246米;如果是“姚小莉”,身高将是1.992米。
——摘自某公开报道
“妈!都是你,看把我生得这么矮!”身材矮小的孩子常常会这样气呼呼地向妈妈抱怨,而妈妈呢也不甘示弱,经常用“谁叫你不多喝牛奶、平常也不运动”这样的话来回敬他(她)。
可以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除了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外,对孩子的身高非常在意,总希望他们能够多长几公分,为此不惜四处打听各种增高“秘方”。尤其是那些父母本身不高或孩子还小的情况下,孩子究竟会长多高,就成了他们迫切想知道的事。于是,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统计数据甚至计算公式就应运而生了。
孩子究竟能长多高,取决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约占70%~80%。此外有运动、营养、环境、社会因素等。由此可见,所有有关孩子究竟会长多高的计算公式,由于都只考虑遗传因素(这本身也是一种不确定因素),因而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如果说,一些僵硬的计算公式容易被人一眼识破,那么有些统计公式就比较“聪明”,它们为了避免被人抓住硬伤,总会提出一个波动范围加以修正,以增强“灵活性”。
但无论如何,所有有关孩子能长多高的公式都不能信以为真。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你看看周围就知道,如果按照这种计算公式,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几个男孩或女孩身高都应该相等才是,而实际上,即使双胞胎孩子的身高也不会完全一样。
谈到孩子的身高主要是由父母身高遗传造成的,就要回答为什么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身高不一、甚至悬殊的问题了。
最常见的是,父母的身高都不高,可是孩子成年后的身高特别高;或者相反,父母的身高特别高,孩子却长得特别矮。
民间把这种情况称为“基因突变”。的确如此,身高的遗传作用很重要,但遗传并不是单一特定基因决定的。在大部分人身上会同时存在高的基因和矮的基因,兄弟或姐妹中个子有高有矮,主要就是因为他们遗传父母的长得高和长得矮的基因不同。不过,孩子成年后和父母的身高相比,相差10多公分的情形还是很少见。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发育完成后的体型会和父母相近。
有句大实话要提醒,父母在注意孩子身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意他们的体质。只要孩子的身体好,身高多少其实不重要。相反倒要警惕,现在的孩子个子越长越高,而体质却在逐年下降、各项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这才是父母要忧虑的。
调查表明,许多中小学校的运动会纪录已经10年没有被打破了。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20个省市,都曾经出现过中小学早晨升国旗时,有学生在操场上站着站着就当场晕倒的现象 1。
那么,读者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又是什么标准呢?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青少年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季成叶介绍说,青少年的体质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体格发育,包括身高和体重;生理机能发育,包括力量和肺活量等;运动素质,如50米跑、长跑等;心理行为的健康程度;对周边的适应能力 2。
这就是说,父母在关心孩子能长多高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身体的全面素质。许多孩子的身高虽然上去了,可是体质检测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即生理机能发育、运动素质非常糟糕,这样的身高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一个简单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调查发现,在父母眼里身材矮小的孩子,绝大多数是正常的,真正身材矮小的孩子只占3%左右 3。在10多年以前,一个简单的双杠动作,对中小学生来说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而在如今的中小学生面前却悄悄地成了“高难度动作”。
说来说去,孩子究竟能长多高有没有一个比较可靠却又允许误差的波动范围呢?对此,各种专家的计算方法各有不同。
中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创始人叶义言认为,中国孩子遗传高度的算法可以依据他提出的以下公式,首先得到中间值,然后确定其上下各8厘米的波动范围。具体是:
父高+母高+10
男孩遗传高度(厘米)=――――――――
2
父高+母高-10
女孩遗传高度(厘米)=――――――――
2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的身高分别是175厘米和163厘米,那么他们生出来的男孩的身高中间值就是174厘米,上下浮动8厘米,即这个男孩将来的最终身高在166厘米到182厘米之间都是正常的;同样,他们生出来的女孩的身高中间值是164厘米,上下浮动8厘米,即这个女孩将来的最终身高在156厘米到172厘米之间也都是正常的 4。
从中可以看出,在父母身高一定的情况下,孩子的身高不会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并且这种区间的跨度非常大。
如果这种方法真的有效,那么父母希望孩子能长得高一些,也只是长到遗传身高的上限。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孩子的骨龄还没有成熟以前就要采取适当措施;如果孩子的骨骼长成熟了,也就没有办法再让孩子长高了。
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身高基本上是由骨长度决定的,这种骨长度主要表现在下肢骨和脊椎骨的生长长度上。下肢骨的生长是由股骨和胫骨的生长板不断生长造成的。这块生长板位于骨头的两端,在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刺激下,会不断增生软骨。新生的软骨经过钙化后会形成硬骨,骨头就这样一点一点变长、变宽了。
所以说,一旦孩子的骨龄成熟了,全身生长板关闭了,这时候就不可能再长高了,父母这时候也就没必要为了孩子增加身高再去花冤枉钱。这时候更重要的,应当是父母经常开导孩子,要他们正视自己的身高,把心思重点放在学业或工作上。
那么,怎样测定孩子的骨龄有没有成熟,或者怎么来判断孩子的骨龄是不是与他的年龄同步呢?这就需要定期进行骨龄监测了。
骨龄是反映人体成熟程度最有用的指标,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和体型;同时,骨龄也是诊断影响生长发育疾病的一种手段,如果发生与生长发育有关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这时候的骨龄就会异常提前或延迟。
骨龄监测就是用孩子当前的时间实龄、骨龄、身高来判断他成年后能长到多高,如果孩子当前的身高落后于遗传高度,就可以说偏离了他的生长轨迹。相反,如果孩子的身高长得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这是不是由于性早熟导致的发育提前。
性早熟导致的生长发育过快,实际上意味着他的骨龄也成熟得快。所以,如果孩子在7岁以前就出现青春征象,或者在10岁以前就来初潮,最好要带孩子去测一测骨龄,看是不是真的出现了性早熟。
总体来看什么时候应该对孩子进行骨龄测定呢?从医学角度看,至少在孩子2岁和青春期开始前,需要各进行一次骨龄测定。
2岁正好是孩子第一次生长高峰结束之时,而青春期开始之前则表明孩子马上要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至于在其他年龄段,父母如果觉得有必要,每年可以给孩子测试骨龄1~2次。
如果孩子正好处于青春期,正常情况下每年应该至少长高5厘米到6厘米,可以每半年给孩子量一次升高。如果孩子每年的身体长高不到4厘米,这时候就应该和孩子去医院测试骨龄了。
测试骨龄的方法,国际上通用的是针对孩子的左手、腕部拍×光片。这种×光片的放射量很小,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拍片以后通过对手、腕部的骨骼进行发育评定和评分,最终得出骨龄长短数据。
专家指出,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1小时活动,而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究其原因在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人的大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高峰期。让孩子提前1小时入睡,可以迎接这个高峰期的到来。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孩子晚上10点以前睡觉的主要依据。如果孩子的作业多、怎么做也做不完,或者父母纵容孩子晚上玩到很晚才睡觉,就可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身高。
【解读点睛】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父母在关心孩子究竟能长多高的同时,更重要也是更现实的,应该是关注他们的身体素质,关注运动量。
1 《个头逐年增高体质却逐年下降,很多学校校运会纪录十年未破》,半岛都市报,2009年10月3日。
2 《个头逐年增高体质却逐年下降,很多学校校运会纪录十年未破》,半岛都市报,2009年10月3日。
3 《个头逐年增高体质却逐年下降,很多学校校运会纪录十年未破》,半岛都市报,2009年10月3日。
4 周红泉:《帮你测算孩子能长多高》,三湘都市报,200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