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容易滑向庞氏融资,但又不能一棍子打死。从本质上看,它是提供给有借款需求的人发布借款信息、给有闲置资金的投资人在平台上借出资金并收取利息,平台本身从中收取中介费和服务费,投资者自行承担借款风险。这就是P2P网贷平台最原始、也最本质的经营方式。
这种模式起源于欧美,但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却出现了自行寻找借款人进行风险控制审核、随后线上发标筹款或第三方资金托管、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平台兜底坏账及刚性兑付等一系列“中国特色”。但直到这时候,依然可以说没有改变其借贷信息中介的性质。即使其提供的各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一些或高许多,也是正常的,并不必然构成庞氏融资。事实上,收益率高、守信用的P2P网贷平台是参与者十分喜欢甚至说梦寐以求的。但他们担心遇到庞氏融资,最核心的是到期无法正常兑付。
怎样来辨别该P2P网贷平台是否可靠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认为,关键是你自己要端正认知。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投资者最容易出现以下四种关键性的认知偏差:一是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典型的是希望2元钱买个彩票就中个头奖;二是可得性偏差,即总是寻找容易得到的信息作为依据,例如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别人的评价而不去甄别这些评价的真伪;三是自证偏差,通俗地说就是总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屏蔽不利的证据;四是心理账户,就是把付出去的投资分离开来考虑,觉得万一亏了也无所谓,结果反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
他认为,投资者如果把这些认知偏差端正了,就会用理智的态度来对待你面前的P2P网贷平台。换句话说,哪怕庞氏骗局屡屡发生,哪怕骗局再高明,也大不过你自身弱点。处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理论上说各种信息通畅了骗局就难以得逞,但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在甄别信息方面造成严重困难。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一定会让投资者在决策时变得更聪明,反而会加重以上认知偏差。
他举例说,李四好吃懒做,可是却想一夜暴富,看看身边只有山上有几块石头,于是他灵机一动成立了一家空壳企业,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然后就开始四处融资了。但他身边的村民知道这山上是烂石头,再怎么弄也变不了几个钱,所以他把融资方案推上互联网,承诺“出资不限额、能出多少是多少;投资期短,一个月即可见效;回报率高,月回报率50%”,结果,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投入少量的资金来试试,比如先投个1000元,亏了就当学费。但李四信誉很好,按期偿还本息,结果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者;原本只投1000元的也开始投1万、10万了。几个月下来,李四就成了网络上的红人,投资者更关心的也只是他的高回报率而不是究竟能弄出什么产品来了。钱越来越多,李四也有足够的资本高价聘请知名学者召开什么新商业模式研讨会等等,领导也来视察他的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典范了;而其实,他什么都没有,只是个骗子营造了一个骗局。
容易看出,李四在这里之所以能一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大家只看到高收益而忽略了高风险,二是人人都能从中获得实惠,以为天下有免费的午餐。等到什么时候头脑清醒过来,什么时候就是骗局被戳破的那一天。尤其是后者,绝不要小看了利益集团装聋作哑对庞氏骗局推波助澜所起的关键作用。[1]
[1]周业安:《庞氏骗局缘何在互联网金融中闹得更大》,今日头条,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