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9月末,我国P2P网贷平台共有2224家,其中问题平台54家;行业综合利率继续呈缓慢下降态势,并创出9.91%的新低;当月投资者人数451.22万人,借款人数152.21万人,平均借款期限11.38个月,当月成交量1948.9亿元,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27362.04亿元。
与国外相比,我国P2P网贷平台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地理分布广;二是交易规模大,远远超出其他成熟国家的行业市场规模;三是平台创始人过去大多从事非正规金融业务或是经营实体企业;四是大量平台模仿银行业务开展信用中介或存在自融现象;五是开展业务更多地是依靠非正规线下模式,成为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中国特色”明显存在着以下风险:一是流动性风险,说穿了就是自融现象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不是到期偿还不了债务就是每期融资利率波动大,因为当迫切需要资金时必须会以更高的成本来获取资金;二是违约风险;三是操作风险尤其是“刷信用”“改评价”等行为。
平心而论,上述问题还只是风险,并不表明必然存在庞氏骗局;但同时又必须明确,庞氏骗局往往就隐藏在其后面。
例如,当高年化收益率无法兑现,或者一开始根本就是以高年化收益率做诱饵;当P2P网贷平台不是撮合资金需求双方自由竞价成交,而是虚构热门标的(投资项目)推出“秒抢”(行话叫“秒标”)忽悠参与者,然后把资金用于自身挥霍或其他经营项目;当拆东墙补西墙、制造赚钱假象……就表明已经步入庞氏融资的怪圈。在这其中,最危险的是秒抢,通过这种手段来营造紧张气氛,给参与者以一种项目很有价值、收益高、人气旺的错觉,这往往就是“过把瘾就死”的前奏,离跑路不远了。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P2P网贷平台往往玩着玩着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庞氏融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处于青春期前期,无论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处于初级水平,民间金融经常会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二是众多门外汉改行搞金融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虚假繁荣不惜展开恶性竞争,到最后谁都没好日子过;三是金融基础如司法、征信、监管体系落后,交易成本高;四是从业者不成熟,哪怕利率再高找到的也是垃圾资产;五是消费者不合格,哪里回报率高往哪里去,缺乏风险概念;六是总是想学银行玩资金池,结果谁都学不来,因为银行无论利率多低、坏账多大,不用担心没人来存款;七是总是过高估计金融创新,殊不知所有金融创新的核心都是为挣脱监管而不是金融脱媒。[1]
专家指出,对于参与者来说,降低风险的对策有五条:一是年化收益率超过20%的不要碰,二是经常秒标的平台不要碰,三是单个项目融资金额巨大的不要碰,四是有自融或敛财嫌疑的平台不要碰,五是担保公司是平台关联企业的不要碰。[2]
[1]王超:《为什么我们的金融容易庞氏化》,融途网,2016年7月20日。
[2]洪怀峰:《P2P网贷的五种骗局,平台惯用伎俩有哪些》,载《信息日报》,2016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