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01 字 1个月前

正因为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最后接棒的那个倒霉蛋,所以才会存在着许多被罗伯特·席勒称为“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

在这其中,成色最新的是金融泡沫,尤其以投机性股市最为典型。

罗伯特·席勒指出,股市中“当价格多次上涨时,就如同在庞氏骗局中一样,参与者会在股市的价格变动中获得回报,仍然有许多人(实际上,股票经纪人和整个互助投资业)从讲述股市会进一步上涨这类故事中获利。没有理由表明,这些故事具有欺骗性,他们只是强调正面消息、忽略负面消息。自发的庞氏骗局过程——如果将投机性泡沫称为庞氏骗局的话——应该没有规律而且应该没有那么有戏剧性,因为没有进行直接的操纵,但是当自发的故事所支持后,其过程有时就会像庞氏骗局一样……许多金融教材都认为金融市场是合理而有效运作的,但是没有论述证明投机性泡沫的反馈机制为什么不能发生。事实上,这些教材甚至没有提到泡沫或庞氏骗局。这些书给人的感觉是金融市场在有序运行,市场像数学一样精确地运行。如果根本不提这些现象,学生就不可能判断出自己是否在影响着市场。”[1]

之所以会出现“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是因为这些参与者的心理非常一致,就是不太关心自己的这些钱究竟流向了哪里。不必说不关心是不是流向了实体企业,甚至也不关心究竟停留在谁的手里;他们只关心自己买到的股票、房产、黄金等标的物未来的价格会不会持续上涨,如果是,他们就放心了,因为这样他就有望从中获取收益最好是高收益。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能较好地理解全球金价暴涨暴跌现象。

因为这些购买者会想当然地认为,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都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会导致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建立在这一预期基础上,“现在”买黄金就是一种未来能获取高收益率的行为,这就是黄金价格从2009年每盎司900美元上涨到2013年1800美元的原因。

这并不是因为发现了黄金新的使用价值,或投向了什么实体经济取得了多么丰厚的回报,而实在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后面还存在着一个“最大的笨蛋”。可是到后来买黄金的队伍跟不上了并引发恐慌,2013年4月12日、15日纷纷抛售黄金,短短2天内黄金价格累计跌幅高达15%,打破了30年来的最高跌幅纪录,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庞氏骗局的崩盘。所不同的,只是该骗局没有任何人做庄,是自发形成的而已。而这一暴跌也继而引发了“中国大妈全球抢黄金”现象,这实际上又是另一轮新的自发式庞氏骗局的开始。

自发式庞氏骗局的出现,与政府政策的特殊导向有关。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在遇到大型企业即将倒闭时都会出手搀扶,从而制造一种“大而不倒”现象。意思是说,只要企业规模足够大、在当地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政府就会千方百计不让你破产倒闭、影响社会稳定,无论你是国有还是私营企业,无论你是合法还是非法经营。

而这种大而不倒现象在为参与者参与投机壮胆。这些人会认为,这家企业(平台)规模够大,如果出现问题政府一定会出面相救的;而政府一旦出面相救,自己的利益就能得到确保或至少能得到部分保护。

关于这一点,一些庞氏骗局的做局者同样非常清楚。他们往往会欺骗参与者说,这些巨额资金投入了某些高收益领域(而事实上,当然是在用后来者的投资去支付之前参与者的利息。不用说,局外人自然不知道)。他们一门心思想赶快捞钱,因为他们很清楚,现在捞到的钱就是自己的,而一旦发生崩盘则会由政府出面负责收场,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再次屡屡得到验证。

由此可见,政府的这些行为怂恿了做局者不计后果的冒险以及参与者不负责任的投机行为。政府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尽可能避免企业(平台)倒闭,而不是救助那些高管层。[2]

[1]罗伯特·席勒:《放大机制: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载《哈佛商业评论》,2013年10月29日。

[2]考希克·巴苏:《庞氏骗局的“新衣”》,载《南方周末》,201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