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傻理论(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33 字 1个月前

经济学中有一种“博傻理论”(俗称“最大笨蛋理论”),其论断是:即使你已经知道某种东西的价格已经够高了,可是还会去买它,因为你坚信后面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从你的手里买过去。或许这就可以叫“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博傻是由博弈和傻瓜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说傻瓜之间的博弈。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大师约翰·凯恩斯认为,期货和证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投机行为或赌博行为。比如,你根本不知道某只股票的真实价值是不是值20元,为什么就会以每股20元的价格买下它呢?这是因为,你相信后面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你的手里买走它。也就是说,你预期后面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出更高的价格为你接盘;而这时候,你就不用过于关心该股票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哪怕它一文不值。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后面有没有这样一个更大的笨蛋存在;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最多就只是赢多赢少、时间早晚的问题。相反,如果你找不到这样一个最大的笨蛋,那就只能证明你自己就是这个最大的笨蛋。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凯恩斯之所以会提出博傻理论,实在是他个人经验教训的总结。

为了以后开展学术研究有足够的资金,1908年他从工作了两年的国家财政部来到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开始讲授货币、信用、价格和股票知识直至1914年,被人称为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但他后来终于明白,靠多讲课来攒钱就像今天靠多加班来早日买房一样够呛。

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开始从事远期外汇投机,结果4个月就净赚1万多英镑,相当于他10年的讲课费收入。不过,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他又把这赚来的1万多英镑连同借来的本金全部亏了个完。这时候的他同样有一种赌徒心理,7个月后再次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并大获成功;然后他一鼓作气,把所有期货品种都做了个遍,然后就去炒股票,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收获颇丰。

1937年他因患病不得不金盆洗手时,已经积累起了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并且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套“博傻理论”。

约翰·凯恩斯为什么能博傻成功?不仅仅因为他是经济学家,更在于他对人性准确的把握,知道在他后面还排着多少个“最大的傻瓜”。他以报纸上刊登的选美有奖投票举例说,你在从100张照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脸蛋时,绝不能自己认为谁漂亮就选谁,而要猜多数人会选谁你再投她的票,根本不用考虑这张脸蛋是不是漂亮。

他的意思是说,投机行为应该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你猜准了,就能确保赢多输少,否则就只能呵呵。

博傻理论应用在庞氏骗局中,就是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认为后面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存在;而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是赢家。虽然其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最终证明自己才是那个“最大的笨蛋”,但在其参与时都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不相信也不甘心自己会是这个最大的笨蛋。

为什么会有这种博傻理论存在?归根到底,是每个人面对同一骗局所做出的判断、认识、行动不一致,从而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

而从其实质看,这其中又可以分为感性博傻和理性博傻两种。感性博傻是自己并不知道进入的是一个骗局,甚至也不知道游戏规则和必然结果,通俗地说就是稀里糊涂进入的;理性博傻是自己很清楚这是一个骗局,也知道其游戏规则和必然结果,之所以勇敢地投入完全是为了以小博大、赌一把,一有机会让更大的笨蛋接盘就马上脱手。

容易看出,这两种行为在庞氏骗局中都有,并且比比皆是。之所以有大量的参与者理性博傻,是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傻瓜来接棒;而危险的是,当大家“一致”认为会出现这一局面时,就表明市场高点正在来临。换句话说,这时候的搏傻虽然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别人并不会真的像你想象的那么傻。

这就是当庞氏骗局崩盘后,许多参与者痛哭流涕抱怨“没想到啊,没想到”的原因所在。他们原本还以为后面会有“更大的傻瓜”出现,却发现一不小心自己成了那个“最大的傻瓜”。怪谁呢?除了怪自己的判断能力不够,更主要地还是要怪自己太贪心。这表明,并不是人人都会“艺高人胆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