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获利方式,主要是从储户那里以较低的存款利息取得资金,然后再以较高的贷款利息借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从中赚取利息差价。除此以外,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中还有大量的信用贷款(也就是说,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数额要远远超过它的存款额度)。
这样一来,就势必会造成一种风险,这就是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甚至仅仅是因为某种谣言引发储户挤兑时,无法及时、足额收回贷款,从而发生崩塌危险,因为这样的金融体系缺乏物质根基。从这一点上看,所有银行几乎都在反复强调自己的“信用”,实际上这种信用相当脆弱。
再进一步看,现代经济中信用经济规模加速扩张、信用结构日益复杂,各种新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远,从而使得虚拟经济成为现代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有经济泡沫是必然的,而且这种泡沫成分会越来越大。所以能看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在被当作庞氏骗局的标的物。而不用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标的物,只要后续资金来源速度和规模跟不上,就会出现前面的承诺无法兑现,从而导致庞氏骗局破灭。
银行是不是属于庞氏骗局历来有争议,约有一半人认为是,另一半认为不是。也有人介于两者之间,认为银行是“政府批准”的庞氏骗局。但如果范围扩大到那些都能进行“储蓄转投资”业务的影子银行(即那些不属于正规银行,但又借助于银行把贷款证券化的金融机构如委托贷款、小额贷款、担保贷款、信托贷款、金融租赁、信托公司等,不含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答案就一清二楚了。
以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为例,你根本就搞不清它是怎么运作的;你能看到的,只是一期又一期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在推出,并且总有一款“适合”你。当你怀疑这些理财产品是否存在投资风险时,听到的一律是拍着胸脯说“过去从来没出现过兑付不出来的情形”。
而其实,选择面广并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是“短线长投”和“滚动发售”造成的虚假繁荣,而这正是理财产品资金池盈利的秘诀;“拍胸脯”也并非说明真的有信用,至多只能表明过去尚未出现过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后果。但以前没有发生,并不表明以后就不会发生。银行当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出售理财产品时合同上一定不会出现“保本”或“保证收益”字样;同时还会要求你抄写如下一段话:“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
上面所提到的资金池的资金投向,大致分为3类:一是债券市场类,二是票据资产类,三是委托贷款类。在债券市场类资金池中,理财产品往往会把国债、企业债、城投债等打包成一个产品池,然后对应向市场募集一笔体量大致相当的资金来购买这些债券。但无论属于哪类产品,你购买了理财产品就是投资者,而且是最底层的债权人。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造成损失的对象中必定会有你。而至于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掩盖在“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之下。
举例说,如果某银行有一笔1年期贷款利率为10%的融资项目,对银行来说这就是“长投”。这时候的银行会把它分成体量相当、期限为3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出售,这样一共可以滚动发行4期,这对购买者来说就是“短线”,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这样,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可以从中赚取6%左右的息差收入,并且可以通过滚动发售来摊低筹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购买者来说则会有更多选择,也便于充分利用你的闲钱,至于收益率高低完全取决于银行当时对资金的风险和渴求程度。
正因如此,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才会说:“(影子银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1]
[1]《人人都会遭遇“庞氏骗局”》,和讯网,201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