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1 / 1)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在一般管理理论中,控制意指衡量和检查组织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社会管理中,控制职能同样不可或缺。任何社会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使社会系统持续、稳定、有序地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调节、纠偏的机制,拥有一定的控制手段。社会控制的基本含义乃是社会管理系统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机制,是社会管理组织运用各种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包括对一般社会行为的指导、限制,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的惩罚和制裁。即是说,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控制,是一种有系统、有组织结构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社会控制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则只是在20世纪初才提出来。1901年,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出版了《社会控制》一书,首次明确提出社会控制这一概念,并围绕这一主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罗斯把社会控制看成是社会对人的行为所作的约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机制。他认为在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必须运用各式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建立起“人工设计”的秩序,以防社会走向混乱和解体。罗斯非常强调社会控制的基本作用,而在他之后,社会控制也确实成为社会学以及稍后的社会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想比较全面地理解社会控制这个概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控制既包括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无疑是社会控制的主要任务,但社会控制绝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它还包括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秩序。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规范是在不断地演化的,旧的规范会过时,新的规范会产生。相应地,社会控制也是能动的,它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调节控制的内容和方式,为社会从一种秩序过渡到另一种秩序服务。如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就必须以强有力的社会控制作保障。

第二,社会控制既包括对越轨行为的惩罚这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这种积极的控制方式。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对越轨行为的惩罚仅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消极方式,它是不可以用得过频过泛的(在正常的社会里,越轨者毕竟是少数)。更加积极、更为理想的方式是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经常的正面教育,通过鼓励和提倡,使人们将社会规范内化,自觉自愿地遵从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越轨者更加孤立,对其进行制裁也才会更加有效。而且,即使是对越规犯法者,在予以惩罚的同时,也要注意正面引导,使其“改邪归正”、“弃恶从善”,走上正道。

第三,社会控制既包括社会的领导机关和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控制以及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社会的领导机关和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作用自不待言,如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和命令,极大地约束了下级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激励、批评和监督,同样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总是受到他人的有意无意的窥测和监视,从而形成一种互控,这种互控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它对人们遵循社会规范、抑制越轨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

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也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机关和管理者无疑拥有更大的权力,通常扮演着社会控制者的主角,但他们也不能超越社会控制之上,必须同时是社会控制的对象,接受一般社会成员的监督。政治学有一条基本原理: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朽,没有权力的限制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领导机关和管理者是社会的公仆,“公仆”接受“主人”的监督更是理所当然。只有不断完善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机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作用,才能使领导机关和管理者避免官僚主义,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四,社会控制与社会化的关系。一般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控制的一个方面,属内在的社会控制。确实,社会控制是与社会化同时开始的,社会化过程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内化并遵循这些规范,而社会控制就是保证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通常从整体上看,社会化是高度成功的,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全凭习惯去遵循社会规范而极少对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提出疑问。但社会化过程又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等等。当社会化不能保证人们与社会规范保持充分一致时,更进一步的控制手段就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将动用各种力量,通过对循规行为予以奖励和对越轨行为进行惩罚来强化社会的规范,这时,作为社会控制另一部分的外在控制,其作用就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了。

二、社会控制的功能

1.社会秩序的保障

社会秩序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社会秩序,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人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产和生活,社会的存在也就难以维系,更谈不上持续地发展了。社会控制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把整个社会生活限制在一定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换言之,社会控制旨在用社会各种规范来引导和约束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通过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从而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

所谓社会规范,即指导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它是社会控制依据的标准和尺度。人类的群体生活需要一种共同的准则来指导、制约人们的各种活动,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种客观要求导致了社会规范的产生。社会规范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共同生活的人们,将一代一代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经过选择,逐渐形成一些大多数人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如习俗。另一种是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和颁布一些行为规则,并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和组织的权力要求人们遵从,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或组织内部公认的规范,如法律、纪律等。

一般来说,只有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在大多数时候遵从大多数规范时,社会才会是基本有序的,否则,社会就可能因混乱而解体。社会控制正是保证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一句话,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秩序的维持,而社会秩序的维持又离不开社会控制的作用。

2.政治统治的手段

社会控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为一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保障。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社会控制在其内容规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并因而又具有一个新的重要功能——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手段。任何统治阶级要维护和建立自己统治下的社会秩序,必须实行一定的社会控制。他们运用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律、道德、舆论等方式对被统治阶级实行全面的社会控制,建立和维持与统治阶级利益相符合的社会秩序,把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行为固定化、合法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和调和阶级冲突,把它们控制在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把社会控制作为其政治统治的手段,运用各种社会控制工具建立其统治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以对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对社会财富的完全占有实施社会控制,并以此防止奴隶对这种占有的反抗。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一方面以农民的部分人身依附为其社会控制的基础,另一方面从思想、伦理、宗教等多方面加强阶级控制。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控制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以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上平等的关系为基础的,但其本质则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手段,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存在着极少数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还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而社会控制仍然具有政治统治的功能。不过,这种功能已不是主要的了,而且它的内容也与以往社会存在有着根本差异,不再是少数剥削者对多数被剥削者的控制,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控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实现社会目标的保证

为了确保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管理部门必须对社会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监控,必须对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说,社会控制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控制能保证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各种社会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社会控制为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提供规范指导和行为约束,使它们不致偏离正确的轨道,造成管理脱节;(3)通过社会控制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使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人们自己的内心信念,转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促使社会系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4)通过社会控制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实现社会共同目标的统一轨道上,使各项社会活动与社会共同目标保持一致。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效地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