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激励的方法与原则(1 / 1)

上一节分别介绍了三大类共九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它们的价值在于能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从众多的激励理论中不难发现,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能否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而灵活地加以运用。这一节分别介绍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法和激励原则。

一、社会激励的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社会组织或管理部门,都应十分重视做好人们的政治思想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把人们的巨大创造力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还在于使社会组织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可以与组织的利益取得一致的,而在两者利益不一致时,每个成员应以组织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必须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必须与其他激励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兼顾个人需要,使人们认清目标、坚定信心。各级社会管理人员自己更应努力学习,提高觉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并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大家一起为实现社会组织目标而尽心尽力。

2.物质奖励

一般来说,奖励是激励方法中的一种最常用、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不少人甚至认为,受到奖励会做得更好,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而奖励的最基本形式是物质奖励,包括金钱(含工资、奖金等)和奖品(金钱的物质载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都是为了物质利益。物质奖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马斯洛所说的初级需要。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也会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物质是基础,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且,金钱往往具有超出它自身的更多的价值,它可能意味着地位和权力。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人员倾向于把金钱放在各项激励方法的首位。但要使金钱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社会管理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金钱是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主要手段,它对于那些需靠它来养家糊口的人,比对那些已经腰缠万贯的人,会显得重要得多。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人总是极端地看重金钱,而另外有些人可能从来就不那么看重。(2)给予人们的工资和奖金(尤其是后者)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即便两人职位或级别相当。否则,将减弱金钱的激励作用。(3)只有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时,金钱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差距较小,金钱就起不到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3.参与管理

让下级成员参加组织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与讨论,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自觉性,激发主人公的责任感,易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集体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参与管理,人们感到受到重视、得到赞赏,提高了他们在集体中的自我价值,使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获得一定满足。通过参与管理,人们可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尤其是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时,更使人们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通过参与管理,还可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增强民主气氛,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参与管理方式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职工代表大会就是民主管理同时也是参与管理在制度上的保证。各级社会管理人员应自觉地采用这种方式。要鼓励人们参加一些可以给予他们管理的事物,倾听下级的意见并认真加以研究,乐于采纳合理化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当然,让下级成员参与管理,并不意味着主管人员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主管人员必须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绝不能假参与管理之名,玩忽职守,放任自流。

4.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是针对传统的工作简化做法提出来的,即将工作本身安排得更富有挑战性、重要性,使工作者能体会到更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并因此起到激励的作用。它既适合于管理人员,也适合于非管理人员。工作丰富化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该理论强调工作本身的重要性,认为挑战性、成就、赞赏和责任等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的确,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复杂的社会人,除了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外,还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而且,当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愿望就显得特别强烈。工作丰富化就是试图在工作中建立一种更大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不同于工作内容的简单扩大,但可通过内容多样化来实现。下面一些方法可使工作内容丰富起来:

(1)给予职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比如,在决定工作方法、顺序和速度等方面给职工更多的自由,或是让他们自行决定接受或拒绝某些原材料。(2)鼓励下级人员参与管理,并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活跃气氛、增强凝聚力。(3)使职工对自我的工作有个人的责任感。(4)采取措施以确保人们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或部门所作出的贡献,以满足其成就感。(5)把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他们。(6)让职工参加分析和改变工作环境的工作,如厂房或办公室的布置,清洁卫生的管理,等等。

5.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任何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者给职工提供一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一方面能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作业技能,从而可为组织和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满足了有上进心的职工渴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谋求新发展的需要。另外,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职工的素质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素质提高了,自己激励的能力就相应得到了加强,也就比较容易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当然,只有根据不同职工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教育与培训工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二、社会激励的基本原则

社会激励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将工作做好,取得实效,却并不容易。在实践中,社会管理者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

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为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激励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管理者或组织的要求,即组织目标。而此目标应转化为刺激个人的诱因,成为个人实现了组织要求后的报酬目标。根据激励的概念,目标认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个人报酬目标的认同;二是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如果组织的目标即对个人的报酬目标不为被管理者认同,激励工作就没有效果;如果被管理者只接受个人报酬目标,而对组织目标不赞同,这样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就不会稳定、健康地发展。

要使社会组织目标为被管理者所认同,并激发起人们的更大的积极性,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目标方向要正确;(2)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要协调一致;(3)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过于抽象笼统;(4)目标的价值要大;(5)目标的难度需适中,成功概率要大;(6)要遵循小步原则,把一个大目标分为几个阶段、几个小目标,以便逐步实现。

2.公平、公正原则

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社会激励,都一定要注重公平和公正,如果背离这一原则,激励的目的就不能达到,而且还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按劳分配就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原则,在激励中坚持这一原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不正常现象,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工作,得到自己应有的报酬而不被他人所剥夺,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运用公平、公正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协作劳动中,根据劳动的好坏、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是公平、公正的。(2)在智力开发、劳动保护等方面,则要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这是公正的。比如,为加速青年职工的成长,有计划地根据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养,在这方面不能按贡献大小加以确定。(3)在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强内部团结和群体的凝聚力方面,以及在对人格的尊重方面,应当一视同仁。(4)在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等方面,应按规定的标准评定,而不能有亲有疏。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社会行为的一个基本动因。精神需要对于人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人若没有了精神,就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励人们,必须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质奖励包括发奖金、加工资、提供生活条件等,都属于人们的基本需要。精神奖励包括对绩效的认可、记功、表彰、授予称号等,均属于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人的激励,如果脱离了物质奖励,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而物质奖励脱离了精神奖励,或者只搞物质奖励,不搞精神奖励,则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也不会持久,甚至会把人们引入歧途,变为金钱的奴隶。

4.随机制宜原则

激励的诱因是根据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设置的。而不同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不同的,并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激励诱因的设置,激励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来进行,遵循随机制宜的原则。由于激励因素并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它们均会受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社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工作环境。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1)学会判断哪些问题属于激励问题;(2)懂得激励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重视激励问题,将其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一项内容;(4)制定合理、明确的奖励制度;(5)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为人们树立好的榜样;(6)注意发现人们的不满情绪,及时分析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