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学习社会管理的理论(1 / 1)

一、学习社会管理理论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深刻变化。我国处在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时期,加强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也有人指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和科学与技术三足鼎立。社会系统稳定、有序、高效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社会管理。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可以使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按科学的原则改造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建立健全合理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使整个社会管理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协调发展。过去,我国忽视了对社会管理学的研究,对社会管理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社会管理活动缺乏科学的依据,带有不少片面性和盲目性,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过去那套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稳步而配套地进行。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就必须大力提倡社会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以确保改革的成功。

2.有助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学强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如果不注意协调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可能给整个社会系统造成危害,甚至使其陷入恶性运行的状态。在稳定之中求发展,是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采取正确的对策化解它们;可以预报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将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致滋长蔓延;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别的人们协调行动,使不同方面的工作配套进行。一句话,有利于促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整个社会进入良性运行状态,实现稳定与发展共存。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同时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服务工作的质量、范围也必然会相应提出更多的要求。社会服务工作涉及很多行业,如文教、卫生、饮食、交通等,它们并非属于一个部门管辖,只有从社会管理的高度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要。

3.提高广大社会管理人员的素质

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是提高各级社会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社会管理活动的各级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像过去那样仅凭直觉和经验来从事管理工作,是绝对行不通的。虽然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经验的积累,但这个经验实际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社会管理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社会管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是获得他人成功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正在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既需要很多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管理人才。不妨说,要实现社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社会管理队伍的现代化。通过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掌握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二、学习社会管理理论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在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以社会管理现代化带动全面现代化,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指导思想。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一切的社会管理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它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中既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又要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在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提出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目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社会管理的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政府的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全面提高政府及其干部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因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是检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尺度,如果我国的管理队伍还仍然在运用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旧模式从事社会管理工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能是一句口号。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它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既要符合当今世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又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视野;既要标本兼治,又要处理好结构性调整与功能性调整的关系;既要实现各类社会管理主体的相互配合与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管理功能,又要对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各类腐败现象的发生;既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系统管理,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全面而有效的覆盖,又要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动态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决策、实施、控制、监督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2.坚持系统观点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应始终坚持系统的观点,只有对影响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上可行的基本理论和合理的决策活动。从事社会管理,要把握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从社会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局部利益不能超越全局利益;要把握社会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认识到社会活动、社会组织是多层次的,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层次,加强它们之间的协调,就能提高社会系统的功效。按照系统观点,不能把各项社会管理职能工作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思考。此外,还要不断吸收现代系统科学的有关新成果,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学科的新成果,使系统观点更加全面、更趋完善,更加有效、更具指导意义。

3.借鉴国外的有关理论与经验

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的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吸取合理的思想,借鉴有益的成分。西方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经历了从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所谓现代管理理论,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大量理论流派的汇集,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面对西方如此众多的管理理论,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加以取舍和改造,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既要避免盲目照搬,又要克服全盘否定的思想。此外,对于世界各国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各自独特的体制、方法和经验,要注意分析和比较,发现它们适宜性的条件,造成差异的原因,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有批判地借鉴、有选择地学习,这样做,非常有益于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提高。

4.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理论的价值在于有效地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中,应重点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各种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实践服务。同时,通过实践经验的检验,也可以发现理论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激发人们修改、完善已有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更合适的理论。社会管理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成的普适模式。只有从我国实际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丰富的社会管理实践经验,批判地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建立一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社会管理学体系,再在指导我国社会管理实践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不断接受检验,修改更新,才能使这套体系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目前这门学科体系还不成熟,而理论联系实际是使它走向成熟的基本前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同时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前者不管客观实际及其变化如何,一切照搬书本;后者囿于个人或局部的经验,轻视科学的理论,也轻视前人和他人丰富的实际经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的大敌,应坚决予以克服和消除。

总之,学习和研究社会管理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和社会管理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社会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一切有用的经验和知识,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