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解意】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尽孝,只是说能够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的物品。如果是这样,那其实和养狗、养马差不多。如果向父母尽孝但是又不尊敬他们,那又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曾经有一个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他的母亲跟随他进城生活,可是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
后来,儿子并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会寄给母亲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每一个月才会来一两次。
这几年来,村子里面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所以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就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会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件或者包裹,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评说对方的东西,或者是传递自己的喜悦,把这份喜悦与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立即洋溢出喜悦,因为这是她的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村子里面的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又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中只有短短几句话,说儿子不应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的时候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
结果,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愿望无法实现,儿子本来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个月寄一次生活费的,但是又担心工作忙怕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
可是让儿子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儿子收到了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原来是母亲汇来的。正当儿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收到了母亲的来信。
母亲再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不然的话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
儿子对于母亲的固执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里面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
老乡说,你的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是生活得非常快乐,特别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的母亲就好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呢!
儿子听着听着就已经泪流满面,他直到这个时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原来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
母亲的心不是在钱上,而是在儿子的身上。
【释用】
对于尽孝而言,为父母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从而让父母衣食无忧,这当然是必要的。
那么尽孝是否就是向父母提供衣食呢?当然不是。其实早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曾经流行过这种观点,孔子对此非常不满,并且针对这种现象说了以上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孔子认为如果尽孝只是简单地向父母提供一些衣食,仅仅能够保证他们不挨饿受冻的话,这种赡养与养牛养马、养猫养狗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
可见,孔子所说的尽孝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满足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是要有一颗切实“恭敬”的心。孝顺父母,最基本的是衣食,但是最重要的却是在于恭敬之心。
【小语】
有的人甚至以为金钱和物质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和物质是不可能换来一个人的亲情与孝心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还是一种爱的心情。孝也不仅仅在于提供父母衣食,更重要的是出自内心的“爱”和“敬”,孤独老人缺少的绝对不是钱,而是他们更希望得到子女们的关心。
有一则公益广告将这种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的时候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到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
富裕的物质生活就是表面的形式而已,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是希望儿女能够常回家看看,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正是这首歌曲,不知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