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做事都是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基于“我认为这是好的”、“应该的”、“对的”,就觉得应该这样做,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强加了一些自己的意志上去,如果是理性的父母,这个分寸能把握得当,对孩子的影响还可以补救,怕就怕一些不理性的父母,一味要求孩子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中值得尊重的这个部分。
有个母亲,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稍稍犯错,心里就会抑制不住怒火,而每次情绪爆发之后,又会感觉到特别的内疚。她把自己的苦恼发到了网上的一个妈妈圈里,有位妈妈问她:“你陪孩子的时候,如果她正在做一件事,你去感受过她的状态吗?她是开心快乐,还是不愿、难过?”她说:“我没有,我一直想着接下来我该让她做什么?比如说,接她放学的路上,我就想着快点带她回家,让她抓紧学习,如果她多在路上玩耍一会儿,我就感觉特别抓狂。”圈里的妈妈给了她一个建议:让她在接孩子回来的路上,试着和孩子一起去体会那个吸引孩子的“美妙时刻”。几天后,她又在那个妈妈圈里发信息,说自己现在很开心,原来和孩子一起看花花草草,追逐小鸟蝴蝶的感受是那么美妙,而自己之前竟然一直没有体会到。这种体验让她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她开始从这种愉快的体验中看到了与女儿互动的信心。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如果家长一意孤行,只认为回家学习是正事,而孩子看花看草、追蝶撵鸟是贪玩不上进,就会把这一种意志强加给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可能真正认同了父母,结果就是对身边随处可见的快乐失去了感知,认为它们不值得拥有,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对父母的吩咐拖拖拉拉,拖拖拉拉有可能是孩子内心发出的一种非语言信息,是在向大人宣告:“我不愿意”、“我不喜欢”、“我没有被尊重”。于是他们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继续做我的,照样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并不探究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并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让你不舒服,我才舒服!”
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强迫自己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子受到压制奋起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来自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要想改掉孩子拖延的毛病,首先就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关注和要求。以吃饭为例,做家长的在孩子的饮食上总是习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一再告诉孩子“应该吃什么”、“应该多吃什么”、“应该快点吃”之类。这毫无疑问,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判断能力,制约他们味觉和嗅觉的神经感受,而不能品味食物的美味,慢慢地,孩子就会以厌食来对抗父母的强制。父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征求孩子的意见,向他们提供合理的用餐内容,用餐时间,向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的榜样即可。
总之,孩子的很多拖拉行为,主要是因为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让他们学会自己做选择。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多选项,在理性放宽的范畴内,决定怎么做(或什么时候做)由他们自己做决定。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指指点点,一味命令要求,甚至使用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对抗、利用父母。
事实上,对于孩子的行为,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他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界限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