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逼迫出来的拖延症(1 / 1)

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但是,有些父母的不恰当做法,却生生逼得孩子不得不拖延。

“你不知道啊,就算我使劲催,她也要把作业拖到非写不可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崩溃……”露露妈一脸惆怅地说。

露露是个九岁的孩子,妈妈规定她每天九点准时睡觉,一般来说,她七点左右就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效率还是蛮高的。露露妈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当年因一分之差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现在只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做着不咸不淡的差事,心里懊悔不已,一结婚她就暗暗发誓,绝不能让孩子重演自己当年的“悲剧”。这不,露露妈眼见孩子的作业量这么“少”,决定自行给孩子加课。七点到九点之间不是还有两个小时吗,妈妈下班去书店买来一堆试题,要求露露完成作业以后再做一张。

露露没办法,只能照做。其实对于这件事,露露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几天以后,露露心里就开始盘算:“那我以后就慢慢磨蹭吧,到九点钟做完作业,你总不会九点以后让我接着做试题吧?”就这样,露露写作业的速度越来越慢,据老师反映,她上课时的注意力也越发不集中了,总是做着做着题,不知怎的就开了小差。事实上这一切,都源于露露妈当初的自行加负,孩子一开始只是借拖延对抗,慢慢就养成习惯,变成了毛病。

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父母们总想让孩子跑快一点。但孩子的天性还是爱玩的。如果家长能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心情好了,对未来会有自己的看法,家长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意孤行,很可能就会起到反作用。

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事情,对孩子而言就像是没有退路才完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也没有自我满足感,因为这就像“在为别人打工”。并且,这会造成孩子产生自责心理和“反抗后的愉悦”的心理冲突,一方面拖延是自主行为,可以享受自主的快乐,另一方面被自己认同的“害怕被惩罚”的感觉转换为自责。长此以往,这种冲突会让孩子缺乏创造力,越来越不自信,同时对事物缺乏兴趣,对要做的事情轻易放弃,有些孩子还会产生厌学现象。

对这些孩子来说,拖沓就是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反抗,是什么样的成人世界呢?可能是一直唠唠叨叨的妈妈,可能是追求完美的爸爸,可能是从爷爷奶奶到外公外婆都过高的期望值,还有不爱上班、不得不遵守时间表的、每天早晨就不快乐的父母。孩子的神经,犹如敏锐的雷达,这些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孩子内心感觉到压力,就会用行为语言来表达,就有了拖沓。孩子的反抗有积极模式和消极模式。其中积极模式的表现是,孩子手头刚好有更有吸引力、更有研究兴趣的东西,比如画画、手工、阅读、观察……他们会转换到那些事物上去。家长不妨尊重孩子拖沓的理由,留出时间让他们实现自我。时间有了,孩子也就尊重生活的正常秩序和节奏了,拖沓也就很容易克服。消极的拖沓是大部分孩子拖沓的主要形态,是必须仔细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