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拖延习惯,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亲人的过度纵容和保护。
现在社会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可想而知,除了学校的课程要抓紧,课外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家长几乎帮孩子包办了一切。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孩子自主性的缺失,孩子如果缺乏自主性,那么在要求他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拖延。
父母亲人坚持不懈地纵容和保护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赖感,认为很多事情就是父母应该为自己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孩子遇事就会想到父母,能拖就拖,不想去做,从而导致“拖延症”。
八岁的强强聪明活泼,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他有个毛病,就是不管做错了什么事,只要被家长指出来,就会为自己百般辩解,有时还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比如他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就会说:“等一下我还玩呢!”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妈妈发现强强并没有玩也没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他又找借口:“我累了,要歇一会儿。”
那天,同学小爽来家里玩。小爽走后,妈妈让强强收拾玩具,强强却说:“小爽玩的,凭什么要我收拾?”
看到强强这个样子,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心里清楚,强强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于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的宝贝儿子,她实在有些无可奈何。
强强妈妈在读过一本育儿书籍以后得到了启发,她想到儿子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直到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在之前的几年时间里,爷爷奶奶事无巨细都替孩子操办,让强强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才养成了这个毛病。
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以后,妈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渐渐地,强强的情况有所好转,到后来终于不再拖延了。
父母太惯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对于孩子的拖延症,爸爸妈妈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是一点小事就姑息,或者顺手帮孩子做好了,这样做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消极被动,越来越没有责任心,做什么事都需要爸妈和老师的督促和监督。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办事能力一定很差,而且总是要别人催促才不紧不慢地做事,别人批评两句,他还会认为人家是故意找茬儿。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谁会喜欢呢?
的确,小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什么事都面面俱到。但作为家长,你可以在一点一滴,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地锻炼孩子。你不给他自己做事,自己独立,自己担当,自己负责的机会,他又怎能成长呢?即使他个子年年在长高,即使他的主意越来越多,但对父母的依赖,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不可能慢慢自动弥补上来的!
爸爸妈妈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你不忍心,不舍得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但孩子长大以后必有欠缺,父母也必为之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