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拖延习惯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妈或者爸爸,并且父母一般都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孩子在被不断要求下,完成事情无法获得主观的心理满足感,而只是“脱罪”感,意思是我完成的事情都是别人需要我完成的,但不完成会受到惩罚。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有拖延行为。那焦虑又很负责的父母恰恰是下达指令的人,更多的父母可能是为了要完成“负责的父母”的角色,忽略孩子的需要催促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慢慢产生拖延现象。
鲁文有个怪癖,就是别人一催促他或者站在他背后,他就感觉节奏被打乱,工作效率下降。
细问之下,发现鲁文的妈妈是个非常急躁的人,而鲁文则是个稳性子,于是鲁文的童年就在母亲的“催促”中度过了。
周末,9点钟鲁文要去补习班,于是一大早,鲁文家里就一片嘈杂,妈妈喊了N遍“快点啊,马上就迟到了,你还不去洗脸刷牙?快点呀!”时钟指向8点50了,可鲁文还是不慌不忙地赖在**玩玩具,气得妈妈火冒三丈,一把拎起他,抱到洗漱间强行洗漱,母子又是一番战斗。
平时,小学生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鲁文到家5点多点。妈妈要求鲁文必须在6点半之前完成作业,可鲁文经常要写到7点多,有时甚至要写到8点,因为他写得很认真。妈妈看到鲁文这个样子,又对比邻居小虎的情况,觉得鲁文贪玩,写作业不专心,于是决定好好监督他,让他改过来。后来放学一到家,妈妈就追问鲁文作业是什么,盘算作业量。鲁文正兴奋地跟妈妈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但妈妈根本没心思听,只是催促他快点写作业;鲁文饿了,跟妈妈说,妈妈不耐烦地吼了起来:“我叫你快点写作业,你没听见吗?不写完不准吃饭!”
鲁文愣住了,一时还搞不清状况,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要对他发这么大脾气。他被吓住了,很害怕,心里很难受,坐到书桌前,但根本没心情写作业。
过了一会儿,妈妈偷偷观察鲁文,发现他只是摊开了作业本,在那里呆坐着只字未动。妈妈的火更大了,大声质问:“为什么不写作业?走什么神呢?”鲁文不说话,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再一次逼问:“我问你话呢,怎么不回答,你是哑巴吗?”鲁文终于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觉得很崩溃,失望地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想管你了!”遂不再理鲁文。
鲁文哭了一会儿就不哭了,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妈妈看到他这个状态,心有不忍,好说歹说把他拉去吃饭了。饭桌上,妈妈告诉鲁文:“以后你写作业快一点,你快点写完我当然不会冲你发脾气了……”鲁文连着答应了几声“哦”,没再说别的。妈妈觉得还比较满意,好像自己的话孩子终于听进去了。
然而并非如此,鲁文并没有快多少,作业还总是出错,并且形成了那个只要别人站在身后一催,节奏就被打乱的心理障碍。
鲁文这样的孩子本应该成为一个沉稳的人,却因为节奏不断被打乱,成了一个浮躁的人:不仅讨厌人家在后面监督他的进度,也特别害怕别人的催促,遇到急事容易自乱阵脚。
这里提醒一下爱催促孩子的父母: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逼迫孩子节奏加快,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而他们也不会单纯因为你的催促就变快。
一再催促孩子快一点,实际上等于在否定孩子,告诉他“你的能力有问题,安排不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我的监督和提醒”,这样的方式孩子打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不会真心按你的要求去做。父母见自己的话收效甚微,就会产生挫败感,引发不良情绪,于是开始强制、命令或者威胁孩子。父母的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很不舒服,潜意识中他们开始分出更多精力来应对大人的情绪,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做事的效率。而且,再进一步,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拖延可以使大人产生很大情绪以后,他们有时会有意识地将其作为对付大人的一种手段。久而久之,一个拖延的孩子就养成了。
所以我们奉劝父母,不要过分地催促孩子。也许有的家长要说了“我有什么办法啊,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我不催他,他将来就肯定被别人甩在后面的。”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催”孩子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催促。过于频繁地催促,说到底,还是爸爸妈妈太焦虑了,他们自己习惯了社会的快节奏,以至于在家里也要保持这种节奏,甚至想让孩子跟上他们的“节奏”。这显然是把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节奏混乱,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他们要么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会以一种消极拖沓的方式对待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示自己对父母的愤怒。
有道是“家有拖沓童,必有催促娘”。催促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你管不好你自己,你要我盯着,孩子接受了这种暗示,拖延的行为更得以茁壮成长。结果做娘的累死,当儿的烦死。所以,我们不妨试着将自己的节奏放慢一下,等等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并不会因为偶尔的磨蹭而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反之,你的宽容,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每次失败的教训中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