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应该认识多少字(1 / 1)

语文这门学科真的是挺折磨人的。数学不是对就是错,永远清楚明白。教会那些例题,能够举一反三就可以了。毕竟数学里面没有模糊概念。英语,只要勤奋,肯背、肯听、肯说,也差不到哪里去。偏偏这语文,有些孩子即使是下了老鼻子功夫,字词句都掌握了,就单单表达不行。这门学科,没有语感、没有长时间的阅读积累,想短时间内提升成绩,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所以市面上有各种数理化、英语培训班,就是语文培训班少见。

语文这门学科,如果在学校学习中只围绕着一本语文课本转,那视野就窄了。语文这门学科,如果想上了学再好好学,那就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母语学习。而父母、亲人,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语文老师。从爸爸妈妈跟孩子说第一句话开始,父母的语言习惯、发音特点、词汇量,就在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育。即使孩子不会说话,只会听,这些声音也在孩子的脑袋瓜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要想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词汇量要大、阅读速度要快、理解能力要强,要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写一篇篇观点新颖、辞藻美丽的文章……语文素养涵盖太多方面了。会说话不难,会使用母语不难,难的是,说漂亮话、高质量地使用母语。识字,只是其中冰山的一小角,迈出学语文的第一步。

可就是这第一步,这冰山的一小角,就把我们这些家长们难住了。大部分家长让孩子提前识字的目的,和小青姐是一样的,怕孩子上小学之后跟不上,想提前学点儿,到时候一入校孩子学习能轻松。

其实,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而一年级上册需要认识的汉字以鲁教版为例只有380个,人教版只需要认识332个汉字。半年的时间认识这些汉字,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学习任务并不重。

但是家长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根深蒂固,看到别人的孩子四五岁就识字了,总是干着急。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孩子出生后的启蒙阶段就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母语的启蒙,不多跟孩子说话交流,不鼓励孩子表达,也不跟孩子亲子阅读。到了入学前,就想突击识字,那这样,难度就大了,孩子接受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学前到底有多少识字量才能适应小学入学后的学习呢?很多妈妈这么问过我,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没办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如果孩子入学前把一年级上册的字全部都认识了,那老师再在课堂上教给孩子自己识字的方法,孩子们就很难掌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

通过带这几次一年级我发现,并不是识字量大的孩子学语文轻松,而是阅读量大的孩子学语文轻松。有些孩子识字的方式,是突击来的、看识字卡学来的。他们经过汉字的反复刺激,记住了字形和字音,上学前确实掌握了几百个汉字。他们在学习课文、朗读、读写汉字的时候,确实比较轻松,能够领先其他孩子。但是,这些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不是特别突出。

而有些孩子,识字量虽然不大,但是有听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的好习惯。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识字学习,但是学习汉字非常快,识字方法也是一点就会,通常,一篇课文的十几二十个汉字,读几遍就会记住,而且,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大,他们的识字量也在呈雪球式地翻滚。他们不仅学习很轻松,而且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都有过人的地方。

学前认识多少汉字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学前孩子对母语的感知度有多高。在孩子的心里,有没有深深烙下汉字的影子,哪怕只是模糊的,混个脸熟。只要他长时间地接触汉字,即使不上识字班、不专门学习汉字、不玩生字卡游戏,即使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识字量只有几十个简单的独体字(大小多少上下人口手,这些没有偏旁、以笔画为单位的,没有办法分割开的字就是独体字),上了小学,他仍然可以在语文学科中驾轻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