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悼英雄(1 / 1)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经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但也成了他们一辈子的伤痛。

当一群活泼乱跳的孩子,他们只能是说是孩子,他们那么小,那么年轻。他们是从敌占区来到昆明苦练飞行技术的一群半大小子,弃笔投戎,为了祖国和人民,义无反顾地翱翔在蓝天上,他们用生命化作了云端的一朵朵洁白,融入了无垠的云河中,但他们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心中,却是永远的孩子,是值得景仰的抗日英雄!

说起与这些孩的相识,实则是一种极深的缘份。

彼时,林徽因一家赶往昆明途中,正值入冬,雨雪交加,这是西南的典型气候特征。林徽因病倒下了,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县,他们无法找到一个栖身的旅店,梁思成抱着高烧病重的妻子,焦急地一家家地去投宿,但是,都无功而返,老板甚至连地铺也不肯提供。正黯然伤神中的梁思成,突然听见店外飘来小提琴的声音,悠扬的琴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且演奏的是世界名曲,梁思成想,会这样乐曲的人,一定会是素养很高,说不定会遇上谦谦君子,如果是,讨一个地方落脚未尝不可能的。于是,梁思成循着音乐而去,敲门一看,原来是一群身着军装的年轻人。梁思成与政治结缘少,因此对军人也不曾多了解,当看到这一幕,很显然,要一个空地儿的请求确实不好说出口,他们是小伙子,又是军人,应该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能同意的可能性不大。梁思成琢磨着,但是最终还是将来意说明,却不想这一群年轻军人非常慷慨义气,立即表示让出一间给他们住下。

总算有了歇下的地方,也可以给林徽因治病了,一家人暂时安心,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因为他们遇到了这么一群可爱朝气的青年人,据说是去昆明练习飞行的,是杭州笕桥航校的第七期学员。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后来也来到了昆明,他是第十期航校学员。因为林恒这一层的关系,这一群年轻人与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走得更近了。

他们一到休假时间,便会三三两两约上来昆明城里,来林徽因家。本来,林徽因极为好客,她喜欢热闹,而且当时张奚若、金岳霖等一批老朋友也在昆明,这样的聚会,让航校的这些年轻人非常兴奋,走动也就频繁起来。这群孩子大多来自沿海城市,离家遥远,时常有思乡情结,他们小小年纪,在军中的苦楚必然很多,特别是飞行员训练是极其严格的,肯定有很多辛苦和艰难,他们的心理也会摇摆不定。于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就成了他们的“心理辅导员”,开导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放下苦闷,放下郁结,好好地训练,好好地生活。梁思成和林徽因俨然成了他们的大哥大姐,倾听着兄弟们内心的纠结,清除掉他们情怀里的“淤塞”。

一年后,这批青年从航校正式毕业。梁思成和林徽因被邀请出席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梁思成作为这些青年人的“名誉家长”作了发言。他们的父母在千里之遥,无法目睹他们毕业时的荣光,也无法从战争的未知中知晓孩子们最后的归宿。他们最终被编入抗击侵略者的部队中,去实现他们的使命和抱负。林徽因和梁思成于是就多了一个身份,成为这批飞行员的“名誉家长”。

按说因为彼此的分别,这些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但还有许多发展和延续仍在继续中。

当时,费正清来到李庄,对于林徽因夫妇的生活环境非常地感慨,他笑谈,在这个地方,不能喝上咖啡,但是,能听到留声机的吱吱呀呀,确是也算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而且和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在梁家生活用品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享受音乐就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这留声机从何而来?

据说,这与一位航校的学员有关。他叫林耀,与林徽因同姓。他是那8个飞行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和林徽因最投缘,也接触最多,是8位学员中最后一个牺牲的。林徽因从昆明来到李庄时,林耀曾经趁休假两次来看望她和梁思成。他最后带来并留下了林徽因最喜爱的唱片机和唱片。他们的交流十分流畅,从林耀的谈吐和才学中,林徽因看到了闪光的思想,她很欣赏这位有自己的见识和见地的飞行员。

有一次,林耀驾驶飞机从李庄上空过,但是执行任务的他无法来看望林徽因,他竟然在空中低飞了两圈,并投放了昆明好友们给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来信,以及一包糖果。这样大胆的做法,换作今天简直就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疯狂,是严重违反部队纪律的。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有这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不是浪漫之举,这是感情的执著与深厚。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在负重伤调养好后却依旧要求上战场,最后却没有逃出死亡的魔咒,不幸牺牲了。

一个个飞行员的遗物,不管是在昆明的时候,还是在李庄的时候,部队都会准确无误地给梁家寄来这些最后的纪念物品。从陈桂民的噩耗开始,梁家就连接不断地收到一份份死亡通知书,这让偏于情绪化的林徽因更加悲痛。最熟悉的亲人,最亲密的朋友,他们都是因为飞机坠落而去,尤其是弟弟林恒的牺牲,对林徽因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林徽因很喜欢这个弟弟,当时林恒已经考取了清华大学,但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军报效国家。在北京的时候,林恒就参加了游行,他的血脉里,流淌林家革命人的沸腾血液,林家可谓英雄辈出,这是不可否认的。

而另一个让林徽因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人,便是徐志摩,也是死于空难。徐志摩空难中残留的飞机遗骸片,和林恒牺牲后梁思成拾捡的飞机遗骸片,最后都悬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卧室中。

面对这样的离去,面对各种离去的原因,梁思成和林徽因更加惋惜与伤悲,有人因为英勇而就义,这是为国捐躯,而有人因为飞机的故障而就义,虽然也是英雄,但是却“枉死”,一条条活鲜鲜的生命就这么被夺去。每来一次部队的阵亡通知书,林徽因就大哭一次,这严重影响了她的身体。后来,梁思成干脆隐瞒了这些信息,将学员们的遗物悄悄藏起来,但是终归有被发现的时候,免不了还是伤心。

其中一位叫叶鹏飞的飞行学员,因为两次飞行故障跳伞,心内郁结,在第三次飞机出现故障,当机长命令他跳伞时,他却坚决不跳,他觉得失去了两架飞机已经很内疚了,不愿意再这样,只有与机共存亡,才能让心里更加的踏实。最后,他不幸牺牲。这本来是不关飞行员的事情,因为检修不力,因为保障不济,因为重视不够,这些老式的飞机,依旧不断地执行任务,这就是这一批飞行员的悲哀。最后,那一批林徽因和梁思成认识的学员,全部将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此后,梁家人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到7月7日12点整,总会默哀三分钟,以悼念那些为抗战打击侵略者牺牲的烈士们。

林徽因在弟弟林恒牺牲后的第三年,在梁思成再也隐瞒不住了的那一天,她写下了最为动人的一首长诗《哭三弟恒》,这首诗歌成了不可多得的即兴佳作,悲愤悲伤悲怜中出诗词,或许,千古名篇都是这样来的。人到情深处,不得不诉述。林恒最后留下航校毕业的纪念佩剑,林徽因一直珍藏着,林徽因病逝后,最后由林徽因的母亲收藏。

昆明,李庄,留给林徽因一家的印象极为深刻。

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设计自己的房子,三间正房,一间厢房,外带单独厨房。这是他们真正的窝,他们一直没有机会为自己设计一套“爱的港湾”,却在昆明,在极其艰苦的情形下实现了。他们虽然耗尽了全部的积蓄,但是,全家人却非常地高兴、满意,他们准备好了长期驻扎昆明的准备。这座房子位于昆明市郊的一个叫龙泉镇龙头村的地方,从图纸,买料,运料,木工,泥水匠等施工程序,都是夫妻二人合力完成,可想而知他们当时的干劲和愿景。而且,爱美和艺术的林徽因还将卧室铺上了木地板,还砌了一个小小的壁炉,这样的体验,让林徽因又回到了在北平时的时光,天空晴朗着,舒适、舒心、舒展了,心情也极好。她期待费慰梅和费正清来她的新家做客,这是她和梁思成亲自搭建的爱的巢穴。他们可热情洋溢地谈论,可娓娓动情地倾诉,想必这时的林徽因,她一定最幸福的,她一直憧憬着他们的突然到来。

不久,因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撤离昆明,迁徙李庄,而营造学社当时归口这个研究所,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不得不随着大部队前往四川宜宾李庄。他们的新建的房屋就此空下来。而在西南大学的包括金岳霖在内的那些好朋友,此后几年间也分割两地,这是林徽因最为寂寞的几年,李庄的日子,度过的时光,想是在林徽因的记忆中尤为深刻,特别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