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知己心(1 / 1)

或许,一部《人间四月天》娓娓演绎的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加速加深了现代人对他们感情故事的探究和追问,不过电视剧毕竟是一个渲染过的加工过的艺术剧目,不可作历史参考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就这部电视连续剧引发的林徽因热,经过这些年,依旧薪火不息,研究和抒写她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从小诗、散文、小说,到人物传记等,应有尽有,对林徽因的感觉各持己见。其中,她和徐志摩的感情经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徐志摩爱林徽因,世人皆知。但是,作为他爱慕的对象,林徽因是否也同样爱恋过他,这就众说纷纭了,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正是如此悬疑着,才有了继续研读的嚼头,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考证着。

林徽因对徐志摩,从她16岁时遇见他,再到徐志摩为捧场她的一个讲座而途中不幸飞机失事遇难,都印证了那篇《偶然》,一切的偶然,都具有捉摸不透的联系和必然,又那么巧合。

在英国时的初相遇,林徽因青春年少,宛如一朵洁白清芬的栀子花,带着清露的滋润,深深地打动了徐志摩。那时的林徽因,花季是孤独的,在异乡,那么多的日日夜夜,没有一个可诉说和靠近的朋友知己。她年龄尚小,林长民交往的贵族、精英、名士,皆是成年成熟有身份的人,和一个小女孩,难以产生朋友的交情,因此,林徽因渴望在他乡能有一位知心朋友的陪伴,这是人之常情,而且是非常地渴望。从来小女孩心性,都难以独自承受孤独和一个又一个的寂寥夜晚,父亲又经常外出,留下林徽因灯下对影,心理上的需求,让她与徐志摩有了在这清冷的外国他乡一见如故的感觉。徐志摩虽然年长林徽因许多,但是,写诗人的心灵都是孩童般洁净的模样,有稚气和童真在,也是天马行空的自由飞翔着,对未知的情感世界充满了好奇地探寻和向往,眼中的翦翦眸光,一抹似水的铮亮和晶莹。

林长民对徐志摩的认同和相知,让这段小儿女的情感有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见面时有,林长民公寓凭添了热闹和学术的气息。这段时光所有人都应该非常的留恋和思及,自然的切磋,激烈的互动,热情洋溢自是了。也就是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与林徽因的相处,激发了徐志摩的诗歌灵感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诗泉涌动,浪漫细胞也随之觉醒,大脑深层里有抑制不住的情感在迸发,急需诉说,而这个诉说的对象,写意的对象,便是林徽因了。

爱意绵绵的诗文流淌,很难见到不动心的主角,这是人之本性,条件反射的结果。林徽因之前没经历过爱情故事,对美妙情感的向往和诉求,在这情窦初开的年龄里,当是很容易被感染和打动,进而滋生异样的情愫来,你说16岁的她懂爱情吗?也许还朦胧,迷离中,说她不懂吗?其实已经是花枝待放的春天了。徐志摩的出现,尽管有年龄的悬殊,但是,成熟恰好是男人的魅力和杀手锏,似微微南来风一样的姿态,轻柔,细腻,拂过……林徽因有些动情就自然了。

这样的苗头,似乎是好也是坏,徐志摩是有妇之夫,林徽因是一位活泼清纯的少女,他们的轨迹开始就注定了距离。一个炙热心不可控,一个含羞不知所措,许多不匹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林徽因虽有诗人般的奔放情感,但是,她也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女子,对于徐志摩的追逐,动了些微情感的她,冥冥中也许有了不踏实,不可靠的心理顾忌,于是央求父亲给了徐志摩一封书信,表明了心迹。

志摩足下:

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1921年10月,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国,没有知会徐志摩。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最初情感发展,单纯而明洁,在林长民的快刀斩乱麻下,利落定位了这段感情的无疾而终。

回到国内,在双方家长的极力促成下,林徽因与梁思成迅速定情,确定了婚姻的走向,至此,似乎一切都安然落下帷幕了。

后来回国的徐志摩也曾试图唤醒林徽因的情感,他的炙热一度遭到了正热恋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冷处理,但朋友关系尚未破坏。

这期间,也曾出现过丝丝缝隙的转机,不过,也是徐志摩单方面感觉的机会罢了。

1924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给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多有接触的机会。两人共同担任翻译,并策划安排行程事宜。在这次访问交流中,徐志摩和林徽因一直陪伴泰戈尔左右,有一张两人侧立泰戈尔身旁的照片非常醒目,北京各大报纸也竞相渲染集会的盛况,其中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一个长者衣袂飘然,道骨仙风,一对璧人年轻有为,一时间在北平引起了轰动,他们的故事再次被人们提及和议论。加之一出绝妙的话剧《齐德拉》,不光有这对饱受瞩目的人儿,更有林长民参与其中的角色,这让梁思成的母亲极为恼火,心中颇有微词,找了机会过话给林家,毕竟两家都是京城大户,这种情形成何体统呢!

但是,剧目是早就确立好了的,在泰戈尔64岁的寿诞上演绎,林徽因与徐志摩接触是在所难免。

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提到过一段鲜为人知的事:“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离别却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使他在中国的逗留大为增色。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这一次离别又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味。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林徽因。老诗人本人曾代为求情,但却没有使林徽因动心。泰戈尔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于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希望,又从沸点中降到了冰点。此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出国,完成学业,完婚。徐志摩遇见陆小曼,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长跑,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各人安好,各自归宿,也许都称得上圆满吧。可是,一生追求本真的徐志摩总觉得缺些什么,在他与陆小曼从一场热闹非凡的故事中走入现实的油盐柴米后,生活酸甜苦辣咸才真实地摆在了眼前。应付生活,失去诗意,斑斓不在,徐志摩相当苦闷,然而总算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待他的友谊常在,他们还可以精神交流,特别是林徽因在香山养病的一段时光里,徐志摩以一位导师的身份,引导林徽因走向了文学道路,他在林徽因写诗从文上功不可没,也让后来人目睹了一代才女的精彩笔墨。

而最终,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以最为刻苦铭心的方式结束了。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得此消息后,徐志摩特意从上海辗转搭机赶赴而来,不幸的是,飞机在山东济南党家庄附近失事,年轻的一代才子就此殒命,化作云鹤仙然而去。后来,梁思成从事故的现场带回了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将此悬挂于卧室的床头,直到她去世。愧疚,心疼,还有那些说不清的前尘过往,他们的情感已不是单纯的情事恋情,师生情谊,兄长情谊,知己情谊,在相知相处的日子,谁不动心这些日日夜夜的那笑,那偶然泛起的波澜呢!

梁思成是一位好丈夫,一位无可挑剔的爱人同志,不然,他为何默默地支持林徽因将飞机残骸挂于室内中,一挂这么多年。一个男人,需要多大的胸怀来容纳。或许,他才是真正懂得林徽因的一个知己,这样说,不无道理。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的故乡——硖石。夜色中的幻影一幕幕走来,那些前尘过往让人忘记也难。于是,1935年徐志摩忌日,林徽因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表达她的悼念之情。

林徽因曾正式写下过两篇悼念徐志摩的散文,撼动人心,直激灵魂。天国有路,有香山,有诗歌的殿堂,他们依旧烟火,依旧一起畅谈生命,生活,和一切有生机的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