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谱华章(1 / 1)

吴良镛先生是中国建筑学泰斗、两院院士,并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学生,但是,他却说:“以后,偶尔赴八宝山参加某人的追悼会之机,我总要悄悄地去林先生的墓旁,向恩师致以哀思。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做出卓越的贡献。”一句恩师,何来的如此深厚缘分?

原来,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吴良镛清华大学任教的推荐者。

其次,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吴良镛亦师亦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同事。

更甚,梁思成还是吴良镛匡出国深造的积极推动者,他为吴良镛选定了溪艺术学院的伊利尔·沙里宁,并亲笔信给予引荐。

后来,病榻上的林徽因还书写了一封信,催促正在留学的吴良镛早日归国,为形势大好的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实际上,吴良镛第一次与林徽因和梁思成相见,是在1945年初春,受当时主持“战后文物保存委员会”梁思成的邀请去重庆,帮助整理绘图工作,直到几个月后机构撤销才离开。就是这一次的工作机会,吴良镛见到了林徽因,当时他们刚从宜宾李庄搬到重庆,吴良镛见到的林徽因,面色苍白地躺在**,清瘦的倦容,一看身子就非常虚弱。房间里还有一位客人,梁思成介绍说:“这位是傅孟真(傅斯年)先生。”而后,为了不打搅林徽因休息,他们走到了一间四壁空空的房子里,梁思成就在这间屋子里站着告诉了吴良镛: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批准成立清华营建系(建筑系)。当前的建筑教育保守、沉痼,他将去欧美考察,邀请吴良镛去新办的系里出任助教。就是这次热情的见面以及真诚地邀请,吴良镛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林徽因曾率先提出民居建筑这一建筑形式的重要性。以前的建筑学关注宫殿、神庙、大型公共建筑等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偏多,林徽因这一悉心洞察在当时世界建筑学上都是领先的思维。而吴良镛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建筑体系践行坚守者之一。他们致力的方向一致。

1948年的一天,林徽因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两位解放军干部由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陪同,亲自登门拜访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二人。他们说明了来意以及当时的北平现状,如果党中央与国民党谈判和平解放北平不果,那么势必会有一场攻城之战,因此,为了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能绘制出北平重要的古迹,避免战火摧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正在愁苦如何能保护好北平古建筑群不受战争袭击的夫妇俩,听后十分欣喜,当即允诺完成这项任务。后来,这次绘制的重点古建筑以及保护建筑的名单,成了北京城建筑的一份重要文献,在共和国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仰仗在营造学社当年的积累与沉淀,林徽因和梁思成才可能在紧张紧迫的情况下,准确地标记出了偌大一个北平城的古建筑。不难体会到,他们在平时的践行中,如何地亲力亲为和热爱着这一份事业,才有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卓越功夫,非一般人能为。

有心人、执着者,这爱国情怀如蔓蔓葱郁的藤蔓,一点点缠绕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心里。他们出色的才能,国外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仰慕已久,多次邀请他们出国讲学、工作,林徽因身体也正值需要先进医学技术治疗和良好环境疗养的时候,但他们却斩钉截铁地一一回绝了。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驻守着心里的一道长城。15年与病魔作斗争的林徽因,一直躺在**参与建筑学术的研究和大学授课。在梁思成出国考察期间,她积极参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筹备工作,为年轻的学生们授课,编纂建筑文史资料,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上,以及景泰蓝工艺的改良中,林徽因展示了无比优秀的建筑艺术才华,受到后来人的敬仰和倾慕。

1952年5月,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设计工作。她不仅担任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也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和建议。建成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须弥碑座采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设计意见,小须弥碑座四周刻有牡丹、荷花和**三种花图案组成的八个大花环浮雕,同大须弥碑座的八幅近代历史浮雕相互照应,把英雄的乐章推向**。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历程里,她绚放的光芒,擎出莲般的洁净芬芳。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解放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特种工艺品外销受阻,整个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生存攸关直接摆在了眼前。为扶持传统手工艺,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1951年公司成立了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从不染指古董,他们说做这一行,先得做好这个。家里的老货都是梁启超留下的遗产,但是,他们俩却非常喜欢逛古玩店,时常能淘点不错的小东西。也就是一次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上,他们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这叹息,如一记锤,敲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心里。多次多方走访的结果,让他们开始为景泰蓝工艺前景堪忧,必须尽快拯救,才不致让这一瑰宝在新中国失传。

与此同时,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林徽因发出病危的“黄牌”警告,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就是这么一位在生命边缘游走的女子,却在丈夫梁思成的陪伴下,带着助手们多次跑到景泰蓝工厂去调查,了解它的工艺程序及材料特点。通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工人师傅的手艺是高超的,但是由于传统产品的造型庸俗、色彩单一、图案繁琐,致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濒于停业。根本原因找到后,林徽因不顾身体,继续和助手们研究设计景泰蓝生产工艺的造型,图案以及色彩等,探索出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方案,取得景泰蓝工艺的巨大创造性发展,挽救了频临绝迹的特种工艺艺术。要问林徽因的才从何来,如何能将国之精粹发扬更大的光芒,林徽因的艺术敏感性,舞台设计的经历,以及诗人般的情怀都助成了她一身本事和无以复加的建筑艺术才华。

当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薇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在林徽因主持改造下,瑰宝景泰蓝终于焕发了光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