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和林徽学的建筑理论和践行的建筑设计等,基本都是西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建筑史,从国内才兴办建筑系可以得知,底子是非常薄的,如若作为一项科学研究来对待,就是首创,开先河,这是一个空白点。这个盲点一直是两人心中的一块病根,难以消化。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在美国留学时,梁启超为两个孩子寄去了一本名为《营造法式》的古籍,是国内新发现的宋代李诫所著的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无疑是一注兴奋剂,刺激了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兴趣和无限神往,在当时宛若春雨似地植入了两人的心田,就此树立了他们未来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心理启程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
回国后,两人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的突发事情处理,一直未腾出时间真正地去认真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学。其实到了沈阳后,他们生活在一个古建筑群中,古韵气息已相当明显。特别是清代的皇室陵寝,在这里集中度好,非常值得研究和利于考察。这难得的机会,林徽因和梁思成一直紧紧地把握着,只要有些课余空隙,两人便四处考察学习。有一张他们测绘北陵时的照片,夫妻俩一左一右爬在石兽的两侧,正在专注地细致地研究这斑驳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厚度,一点一线的走向,一棱一角的布局,或许都有未曾发现的建筑学秘密或特色。学以致用,书本是老师,实践得真知,才能印证所学所悟。这是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挖掘和研究古建筑的开始,从此后,两人对于这项工作乐此不彼,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携手走过了15个省份的200多个县市,去探秘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这对于身体一向不是特别好的林徽因来说,更是一种巨大考验。
工作量的繁重,加上刚做了母亲,林徽因的体质越发虚弱。
北方不比江南水乡的云雨围绕,空气湿润。这里偏于干燥,气候又偏寒,林徽因感染了肺结核,这意料之外的突**况,无疑是一件大事。一切工作不得不停下。1930年冬天,林徽因回到了北平疗养治病。此刻到京的夫妻二人,在朋友眼里都是变了形的人儿,徐志摩说他们瘦得似一对猴儿,可想而知这两人枯槁的状态。都是瘦小的人,又都劳累成疾,面相和身体都不是一般的差,谁见了都心疼。况且林徽因还一身病痛回来。
第二年,梁思成辞去了东北大学的教职,回到了北平。他的继任者是一起留洋的同学童寯,一个东北人。
辞去这个自己一手组建的建筑系工作,两人委实舍不得,但又无法不舍得。其一是林徽因因身体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在东北大学担任任何教学任务了。其二是东北形势非常紧张,变数不定。他们在东北大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安全的困扰,比如社会治安问题。他们住在郊区,土匪常常会深更半夜穿过他们的住宅地进城。每当夜晚时,家家户户都不敢轻易亮灯,冷不防就有彪形大汉从窗下打马经过,空气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但是,在林徽因看来,似乎这些身手矫健,着衣穿扮很是奇特的人物倒成了一种神秘的再现,像极了她心中的一幕小说剧,她用特别的眼光看一些特别的现象,这就是艺术家的心理和着眼点,这就是不同的林徽因,同她出痘时的思维一个模样,总看到人事的另一面特殊和特点。
当然,不安全的真实原因源于日本人的蠢蠢欲动,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明目张胆地暴露,沈阳已经不安全了。作为教师,没有了安定,没有了一分地的教课地盘,无疑就等于牧羊人没有了羊鞭。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好在北平的有心人抛出了橄榄枝,这让林徽因夫妇有了返回北平的决定。
机会,是给有准备和有才学的人的,只是时辰早晚的问题。梁启超的“曲线就业”方针,放行孩子们去东北任教,其实是非常接地气也非常明智的做法。
北平新建立了一个叫营造学社的团体,力邀梁思成和林徽因加盟。而这个社团的宗旨和方向是研究建筑文献学术,重于建筑的践行工作,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境和追寻,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真正实力和才华得以全面的展示,同时也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挖掘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这个社团建立于1929年,由曾官至国务总理,与赵秉钧、陈宦、梁士诒一起拥戴袁世凯复辟,总揽登基大典事务的大官僚朱启钤自费创办。创办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着实是一种因缘际会。
当初,朱启钤在主持修建中山公园时,便对古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在偶然间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古籍,梁启超寄给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营造法式》就是该版本。这位纵横官场的人物,自此后下定决心倾注毕生精力和财力,组织古建筑的研究工作。他为此撰写了《中国营造学社缘起》,提到“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的看法和理论。
华夏几千年,许多精粹可以繁衍生息,而古建筑是不可复制的绝版,如果不加以研究和保护,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将会慢慢地消失殆尽,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损失,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朱启钤兴建营造学社,提出“绝学大昌,群才致用”的开拓性建议,足以显示了其心胸的宽广和深明大义之举。实则,在之前,梁思成是非常犹豫加盟营造学社的。朱启钤因为政治立场,拥立袁世凯复辟而受到国人谴责,声名狼藉。但是,这一壮举,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义举。最终,林徽因和梁思成选择了回到北平,加盟了这个公益的私人兴办的社团。这是一种眼光,也是因由他们的追寻、理想与朱启钤及朱启钤的社团宗旨不谋而合。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心有所属,这善举大旗自然就得以举起了。
梁思成被聘请为营造学社研究部主任,林徽因被聘请为校理,都是学社的核心人物。特别是梁思成的工作岗位,仅次于社长,是最重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起初,营造学社在天安门内故宫的一角找了十多间西庑旧朝房作办公用房,这样,营造学社的初期模型就构建完毕。梁思成一生开辟了三个较大的新战场,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厚一笔记载。还有后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筹建,他也功不可没。
到了1932年,经过打造的营造学社,慢慢地引进了新力量,又请了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立足文献的研究,梁思则担任法式部主任,重在实地的勘察工作。
朱启钤成就了梁思成夫妇的理想和抱负,梁思成和林徽因则协助完成了朱启钤的宏愿。这真是一桩完美的幸事。
后来,林洙在著作《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中统计到:营造学社在北平期间,除测绘故宫的重要建筑六十余处及市内的安定门、阜成门、东直门、宣武门、崇文门、新华门、天宁寺、恭王府外,还离开北平调查了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这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携手走过的地方,跨度大,覆盖了中国15个省份,考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筑群体,不仅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财产,也为他们取得了斐然成就。
林徽因和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后,不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被迫被关闭。建筑系主任童寯主持南迁上海。当中国第一批建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无不欣慰感叹,这一批他们亲自浇灌、锤炼过的“小苗”,如今终于成长成了大树。梁思成去了一封长长的热情洋溢的祝贺信,他说:“这些毕业生将是‘国产’建筑师的‘始祖’,他们责任重大,前程无量。我代表林徽因,以两个人的名义向学子们道喜,愿他们通过努力,将来能为中国建筑事业开辟一个新的纪元。”当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收女生,如今,毕业于该校美术系的林徽因则教出了一个班40多名的建筑师,有刘致平、刘鸿典、张鎛、赵正之、陈绎等等。这是一件值得探讨的有趣事情。
事业的每一步,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抉择得非常及时、妥当。从东北大学的教学经验里,林徽因和梁思成慢慢地树立了信心和信念,让他们在人生的路途上,快速步入轨道,没有绕弯路而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和精力,当属幸事。
营造学社的历练,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事业日臻完美,达到了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