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冬天,典型的北方气候,一进入这个时期,夜间便格外地漫长而寒冷。相对于其他地区,人们更早地感受到了寒风凛冽的提前到达。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偏瘦小的人,从建筑系的筹建,到成立,再到两个人包揽全部的教学任务,可想而知的工作量,对于两个单薄的身子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学生们又特别黏这两位充满活力、有精神能量和学识见地的老师,慢慢地熟悉后,时常下了课,晚上索性直接跟到老师家去,继续探讨些问题。平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教学,或许因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的缘故,从方式、语言、知识结构上,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他们从学生的认识上下功夫,不断输送建筑艺术这个概念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单纯的造房子,而是建筑、美学、音乐、教义、技术、构图等众多智慧和创新的结晶,这些新鲜知识的不断灌输和引导,加上他们在教学上中外古今的旁征博引,无不彰显着这门学科纷繁的趣味性和广博的知识性,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多角度的思维。于是,他们越来越喜欢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敢于发表见解。
这样,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小家,一时间便成了大家的小教室,亢奋的学生们,与这两位老师一起近距离学习和讨论也不知疲倦,常常一坐下就是几个小时。夫妻二人除了疲倦,更多的是欣慰。教学之余,便是成堆的作业需要批改,白天学校上课,晚上灯光下一份份地阅读学生的成果,两人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梁思成很心疼林徽因,知道林徽因的做事习惯和风格,于是假装狠狠地对她说一番:“不睡觉,不休息好,哪来有给学生讲课的精神,小心长皱纹。”林徽因也是小女子,小女子都渴望丈夫对自己疼爱有加,细心爱护,这不算虚荣心,只是简单的幸福的欲望而已。所以,这时的林徽因总是甜蜜的,她通常是先给梁思成沏好一杯茶,然后满足地睡去。这点滴入微的眷爱,梁思成总是做得不声不响,这个心中有爱,做事有分寸的男人,总让林徽因感受到无尽的包容和宽广的胸怀,而这种宠爱也伴随了她的一生。
正当两人甩开膀子做事业的时候,一个急骤的来电,带来了不幸的消息,两人来不及思量悲伤,安排好学校事务后,急匆匆地赶回了北平。梁启超病危,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对小夫妻难以抑制心中的痛。梁思成是梁家大公子,是梁家的顶梁柱,而林徽因是梁启超亲自遴选的儿媳妇,他一路扶持林徽因,给予了她父亲般的温暖和导师般的引领,梁启超其实就是林徽因的另一个精神导师,慢慢地引导林徽因走向最完美的生命路径,虽然他的作用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极为关键!
梁启超病重,梁家充满了哀婉气氛,由于主刀医生的粗心大意,误将梁启超的左肾脏摘除,原本还能康复的梁公,在这次手术大失误后,就是坐等时日的问题了。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发生在眼前的时候又都不愿意相信。老人瘦得不成样子,躺在**,躯体枯槁,形容大变,已经失去早日的精神和华彩,时光分分秒秒争先恐后地从他的体内流逝,光阴笼罩的沉下,在罅隙中若隐若现……
老人见到儿子和儿媳赶回来,内心安慰,反而用一笑来化解这两个孩子的伤痛。梁家的子女,许多在国外,要回到国内,尚需时日。这段时间,梁思成和林徽因日夜守在老人身旁,悉心温暖地照料着老父亲。在走向生命的尽头的日子里,梁启超有最为心爱、最为心疼的两个孩子陪伴,这是他毕生最幸福的时刻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用思想和行为影响中国一个时代的老人,含笑走完了他的一生。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离世,享年57岁。
梁启超去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新生命孕育着,即将降临梁家。这一悲一喜,人间轮回,就这么简单,匆匆复匆匆。林徽因这时已经有孕在身,她忍着无比的伤痛,一直坚持和梁思成一起料理完公公的后事。由于梁启超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各界的吊唁活动形式很多,参与的人士也众多。美国史学期刊《美国历史评论》也刊发了文章:
“就是这个年轻人,以非凡的精神活力和自成一格的文风,赢得全中国知识界领袖的头衔,并保留它一直到去世。表现在他的文风和他的思想里的这种能够跟上时代变迁的才华,可以说是由于他严格执行自己常常对人引用的格言:切勿犹疑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父亲去世,作为长子,除了料理悼唁的现场,父亲安放地的选择,墓碑的设计,梁思成都得认真细致地思考和落实,以专业的角度和眼光完美做好。林徽因和梁思成怎样都没有想到,回国后的第一件建筑作品,竟然是父亲梁启超的墓碑,这种活生生的情感割疼,是无法用常人的感悟来体悟的。
墓碑高二米八,宽一米七。墓体、碑体统一采用大理石。形状呈中国传统墓碑的榫头几何状,也不乏现代元素的契合,具有不一样的内蕴风格。墓碑正面刻着“先考任公府君暨李夫人墓”,背面是九个子女的名字。古朴稳沉,庄严大气。梁启超一生的精神精髓,无不彰显在这一亩几寸地上了。
老人已故,后辈能做到的无非让他入土为安。梁启超著书一辈子,墓碑上却没有只字片语留下。
半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他们忘不了这位老人,他是至亲挚爱的长辈,他曾经柔怀家国天下,他那么地胸襟开阔。他们的女儿后来取名“梁再冰”,因梁启超的书房名“饮冰室”,他的著作题名《饮冰室文集》。梁家人不忘本,不忘根,不忘代代传承梁启超的精神,追寻隽永。
初春,沈阳依旧寒冷彻骨,冰封山河。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心底,结成的霜花,一直泛着晶莹。他们又回到了这个地方,继续他们的事业和人生羁旅。这是一场很彻底的变故,梁思成的担子更重了,似乎,男人在该拔高的时候,脊梁就该立立地挺起。可是,经过打击后的梁思成,以及有身孕的林徽因,两人的身体在短短几个月中,遭受的折磨考验,非同一般。林徽因体弱多病,梁思成本不是一个健壮的人,体质在车祸后更是大打折扣。回到学校,感冒,没胃口,不适应,一切不适似乎都围绕着他们转。怀孕的林徽因更是迅速瘦了一圈下去,这些都没能动摇她坚持上课的决心,她说:“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我的学生,我才能暂时忘掉身体的不适。”或许,一旦站在了学生面前,站在了讲台上,林徽因的责任感以及上课的认真,真可以淡化一些她低落难受的情绪,这真是她的心理感触。但是,梁思成则不这么想,一大一小,现在是两个人,林徽因的身体随时牵扯着他的神经,有时他巴不得自己为她承受这些疼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劝妻子多安静修养,上床静卧。但林徽因舍不得,这是她一生的梦想,况且,如果自己不上课,总会有人替她上,这人就是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如今,梁思成的工作量达到极限不说,他的身体也存在愈加变差的危险,她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独自忙碌,辛苦?
还好,新学期,建筑系迎来了几位海归教员,他们都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留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位就是从清华大学随梁思成一同出国的陈植,还有另外两位同学童寯和蔡芳荫。建筑系的新鲜血液,增加的三位得力干将,如冬季大补,让本来暗自“叫苦不迭”的夫妻二人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他们底气足了,心情也好了起来。他们本是一起的知心人,再次相聚且共事,无不欢欣雀跃,劲头更足,于是,各种教学灵感不时涌现,并一一落实到实践中。慢慢地,建筑系越来越上台阶,工作气氛热烈而和谐。几位年轻人精力充沛,考虑着如何将知识变为动能,转化为成果和实践,就这样,“梁、陈、童、蔡建筑事务所”挂牌了。这个事务所虽然没有林徽因的名字,梁思成挂了姓氏了,妻子肯定是不必再“锦上添花”,但是,她却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这是一个试验基地,既能实现这群青年的热血抱负,又能通过事务所的案列,以模板的形式,再现到教材中,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足可以成为活泛的教学例子。
几个人摩拳擦掌,开始了新的尝试。第一单生意便承接了为吉林大学设计校舍的大工程。他们各自心里都明白,这将会是他们的模板工程,好与坏,关系到名声能否打响,加之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设计到施工成型的实践过程,所以人人都既紧张又亢奋,想一举拿下这个工程的质量和名气。工程完工时,一张张图纸闪烁成一幢幢实在楼宇,热血理想实现,终于等到了这一刻的欢呼,他们彼此忘情地紧紧相拥着。
事务所如愿以偿地一单接着一单得以正常运作,这打响的名号起到了大作用。一些有权势的官宦人家,追求的格调,正是事务所这群小青年可以赋予的内涵,他们的设计理念,中西合璧,融合贯通,非常适合流行的市场需求。不得不说,他们极富眼光。其中,林徽因与梁思成参照沈阳古建筑风格设计的郊区公园肖何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些成绩和反应,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发展信念。
其间,林徽因独立设计的一件作品,让学生们过目不忘,他们都不会忘记东北大学的这一枚校徽。1929年,张学良悬赏800银元征集东北大学校徽的设计方案,在众多的作品中,林徽因设计的以白山黑水为图案的作品获得了头奖。配合着赵元任创作的校歌“白山高高,黑水滚滚,由此山川之危利,故生民质朴而雄豪”的激扬旋律,更加凸显了这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因为注入了学校灵魂和人文风貌,所以成为一种经典被传颂。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小试牛刀,对丰硕的收获充满了愉悦,对前景未来有了更高的渴望,不仅仅是因为作品面世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建筑事业即将有后来人,他们亲自栽培的“好苗子”、“中国牌”建筑师即将问世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