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北行(1 / 1)

欧洲可谓是建筑之都,太多的艺术殿堂令人向往和探索,特别是对艺术爱好、痴迷的专业人士来说,**力极强。周游欧洲,感受建筑的伟大,林徽因和梁思成确实不敢多想,他们一直靠梁启超支持供养着留学,根本没有这么一笔经费满足考察的愿望。但是,梁启超早早地替他们想到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婚后,梁启超为儿子和儿媳设计了一条游艺欧洲的经典路线,凭借他之前出游欧洲的经历和对各国风土人情以及现实稳定格局的考虑,他致信给两个孩子: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玛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同时,梁启超要求儿子:

“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象(凡得意的东西都留他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

老人的心思细腻而周到,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无微不至。后来参观的,并没见到过多的有关这次欧洲之行的文字记载,即可感知,新婚燕尔的两个年轻人,许是沉浸在初婚的甜蜜中,顾不上记住梁启超的叮嘱了。忙于欣赏和快乐,未在记录上下功夫,很是遗憾,这一段最美丽的经历和沉甸甸的收获没有可考的资料。

林徽因是第二次游历欧洲,此刻她心中的雀跃可想而知,她可以作导游为梁思成讲解,叙述,特别有成就感。他们一路拍照,即使文字不多,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照片。

这次欧洲行,林徽因后来对自己的学生关肇邺吐露过当年的怀想,她回忆起参观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时的情景,对心境进行了描绘,由此见得她对这次游历印象特别深刻。

欧洲行还没有结束,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国内梁启超的急电,催促他们尽早回去,说东北大学已经确定要聘请他们担任教职。这刚刚毕业的二人,人还未归国,为何就有这样的机遇呢?

说来,这并不是梁启超本人的初衷。最初的时候,梁启超本打算将孩子安置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托了清华的校长,请求可否在清华增设建筑图案讲座,这样,梁思成可以留在北京任教。校长的回复较为勉强,说他不能独自做主,需要学校评议会投票通过。与此同时,刚刚成立的东北大学急需建筑专业人才。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前身是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公立沈阳文科专科学校,张学良任校长。学校在文、法、理、工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其中,工学院创建了国内的第一个建筑系,开创了建筑学历史上的一个先河。学校的雄厚背景,让其有底气可以大胆的任用人才,选拔人才,各个学院引进了许多优秀进步的青年担任教员。但是在挑选建筑系教员时,学校犯难了,因为是全国创新的专业,那么这样的人才便稀有奇缺,本来学校是有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杨廷宝任系主任,而杨廷宝已经签约了一家公司,不能赴邀。遗憾之际,杨廷宝想到即将毕业的师弟梁思成,便向校方极力推荐,这样,梁思成便寻得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梁启超再三权衡后,觉得这次机遇实属难得,虽然离京远些,但是专业对口。况且,成婚后的梁思成,除了必须养活自己,还得做林徽因及其母亲何雪媛的坚强后盾,义不容辞对她们今后的一切负责到底,他重任在肩,这是无形中的鞭策,梁启超不得不替梁思成先谋划一个稳定的职业,伺机再寻求更好的机会。梁启超一向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思虑问题。

虽然欧洲行程没有走完,但是,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说,收获也颇丰了。欧洲建筑多元雄浑,华丽瑰美,古典多韵,许多殿堂级的建筑作品,让他们目不暇接,对建筑学的热爱更为激**,决心也更坚决,他们坚信自己一定会让中国建筑学更加有魅力、更辉煌。他们游历了圣保罗大教堂、布莱顿皇家别墅、英国议会大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等。在美丽的香榭丽大街上,他们在清扬、浪漫的光影里,彼此挽起手,林徽因裙裾飞扬,梁思成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炽热,他们在爱河里徜徉。

可以想象,让两个热情似火的人,每天静下来写游历日记,确实困难。梁启超在病榻上时时刻刻盼望能收到两人从欧洲各地邮寄的明信片,这小小的要求,似乎都不是那么如愿,这对他很是遗憾。

回到北平的一对新人,得到了梁家上下的亲昵,为他们举办的大婚仪式,各方满意,梁启超也甚为安心。

婚后,两个人开始为将来的生计打算,毕竟,东北大学的265元的月薪还是需要付出才能得到的,况且建筑系在中国是崭新的专业,筹备和组建工作急需展开。于是,不久,梁思成便先行赶往东北,开始了教学生涯的第一场大战,史无前例地建设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建筑系。而林徽因则南下,去了老家福建迎接自己的母亲北上。林徽因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对于老家的大院,心中自然无烙印,何况此刻这幢房子的姓氏早已易主了。林徽因便去了父亲创办的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并为两所中学校分别作了“建筑与文学”、“园林建筑艺术”的讲演。这是林徽因唯一的一次去福建,也是最后一次。她是福建才女,孕育她成长的山水,却是吴越地区的灵气福祉。林徽因为叔叔林天民设计的东街文艺剧场是她留给故乡的唯一建筑遗迹,可惜如今也已拆除,了无痕迹。

建筑系说是一个系,其实就两个教员,一个班级。这是初期的教学规模。

一切都是新鲜的,办学状况也是没有底的。先是教科书的选用,国内肯定是没有这样的专业教材,而外国教材未必适用这些刚接触此专业的学生,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只能自己想办法制定一套教学方案和编写教材。他们就将自己在留学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分出绘图、设计、建筑学、美学等学科,细细地教授给学生。梁思成是系主任,教授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等课程。林徽因是教授,负责美术装饰史和专业英文课。

作为新兴学科,学生们都没有一个大体概念,更别谈什么是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便有意识地从兴趣培养开始做起,引导学生们的爱好。他们不但讲授专业基础和知识,还增添了哲学、文艺、音乐、体育等大家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这是非常好的教学理念。视野的开阔,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建筑学需要艺术的根底修养,这是学业有成的不二途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这几方面的佼佼者,由他们讲授出来,别具一种特色和魅力。梁思成对学生们说:“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历史,要成为优秀的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和文学家的洞察力。”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建筑学人才。艺术是修养,艺术是品味,这样“温火慢慢熬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是无疑的了。

学校的艰辛可想而知,两个人的教学备课、辅导量不是一般的大,对于两个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的人来说,更是一件困苦的事情。但是,他们却朝气蓬勃着不觉得累,更多的热情和憧憬一直激励着梁思成和林徽因前行。

刚到东北大学不久,梁思成对林徽因说:“拉斯金的演讲词中说:‘真正的妻子,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对于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中心,你在哪里,我就要跟随着你去哪里,你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你就像是我的心灯,让我再也不是孤单一个人面对黑夜了。”林徽因除了一种温暖和感动,更笑着说丈夫:“你应该去做个诗人!”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两人绑在一起了,无论如何,面前的困难都需要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地去克服,别无选择和退路。

学生们对于两位年轻教授的德行智慧,无不敬佩,这成了林徽因和梁思成顺利教学的基础。付出与收获,兼顾着前行,动力不断,浇灌着一批好苗子,最终成为了这一领域的践行者,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建筑学家。这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先行开拓,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终于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