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锦权威地位形成的主客观条件(1 / 1)

李锦权威地位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可以寻见足迹。李锦作为学者解读,从2011年7月开始出现,2012年9月中国企业500强在长春发布时基本形成,2014年12月确立其领军地位,成为我国国资国企政策与新闻主要解读人,成为媒体国企政策与新闻的“第一解读源”。在2014年9月开始进入**期。既有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外在条件推动,也有李锦自身内在条件辅助,可谓是多种力量综合推动而成。

1.外在条件

(1)渠道内容,双王并举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普及,海量信息向大众袭来的同时,意味着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趋势。大众面对海量信息之时,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接受所有内容,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眼球效益由此而生,内容的精彩与否决定了媒体的输赢。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无法否认,在今时今日的传播环境中,单纯依靠渠道,又或是简单看重内容,都无法取得信息传播的先机,唯有二者并重,才能真正赢得大众的青睐。可以理解,在媒体发展进程中新“王位”提出者有所倚重乃至矫枉过正的良好意图,也明白多数“新王”想取代的对象其实都是“内容”这一“旧王”。然而,之所以到今天仍在争论,说明“内容”这棵大树撼而不倒。“内容”的权威地位非但不应有任何意义上的削弱,反而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李锦权威地位形成与确立,便是证明。我们研究时发现,李锦是极为重视渠道建设的。每年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100多篇博文,几乎全部获得重点推荐。比如《天津食品街国企“小股独大”欺负民企太甚》当天得到11万人次点击,96人评论。有的记者说“李老师的博客是国企新闻的‘风向标’、‘百宝箱’,上网第一件事便是看李老师的博客,一看题目便有了”。在持续保持7年写博客文章的同时,创建“李锦解读国资新闻”微信公众账号,每天发一文,节日也从不停发。这种持续的超常勤奋,对渠道为王的看重与内容为王的坚守,使人叹服。

喻国明教授认为,未来的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渠道的整合力和内容的呈现力之争,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流动链条,这个链条包括四个环节: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这是媒介的永恒话题。李锦能在新媒体时代成为引领思想的权威,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他自己对“渠道的整合力和内容的呈现力”,都达到相当水平。今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答权威人士访谈,李锦隔日就在自己个人的“李锦解读国资新闻”微信公众号上对这个5000字的文章发表长达14000字的解读,结果被数十家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达300多万人,仅“格上财经”微信就有30多万人阅读李锦这篇文章。李锦解读权威的树立,自然来自于内容的呈现力,而且自己具备渠道的一般整合力。

(2)国企改革新闻热潮推动

在中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中,国企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影响国家经济的运行。国企议题日见重要,渐渐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2014年被称为国企深改元年,国企新闻层出不穷。从2014年年初到2015年秋,国企新闻经历了五次浪潮。李锦站立浪潮的前头,总是高高举起旗帜,登高一呼,最早发声,常在两三天内便引起风起云涌之势。

第一次浪潮发生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至两会期间。在这期间,媒体集中宣传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成为了两会的重要议题,而中石化和格力空调在元月19号,发布各自的混改方案,引发舆论热议。

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宣布的四项改革试点,包括国资监管、混合所有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纪检监察等内容。媒体就顶层设计与试点同步进行的改革思路进行讨论。

第三次浪潮发生于8月18日后,持续两月左右。围绕央企高管薪酬改革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度讨论,媒体对李锦的整版专访开始多起来了。

第四次浪潮发生于2014年底至来年4月,大众媒体就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和央企结构重组进行讨论。李锦成为国企重组信息的象征者,媒体绝大多数全局性综述多引用李锦的观点。李锦被公认为国企结构重组舆论的第一推手。

第五次浪潮,发生于2015年初至8月,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发改委一系列会议精神的发布,重大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深改组会议尤其东北讲话,消息一出,李锦便对形势分析、预测与推断,为天下媒体关注,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经济网,都在首页头条转载李锦对习近平讲话精神的解读。

国企改革的讨论不断深入,由浅至深,大众对国企关注热度持续攀升。如果没有此次国企新闻热潮的发生,国企改革议题,可能只表现为专业领域内的传播。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将专家和学者带入大众视野中。李锦现象发生是这种历史潮流的推动。检索国企薪酬改革,可以发现2014年8月19日至9月2日,就有5家媒体对李锦进行专访,他在第一天就呼吁差异化原则,反对一刀切,提出薪酬改革市场化方向。他的建议与中央最后的决定高度一致。李锦在这些改革热潮中,声名大振。正是因为他在这一次次国企舆论浪潮到来时,敢站潮头,不避风险,独立主见,解疑释难,使得一家一家媒体自发地选择并认准了他。

(3)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健全

深入李锦现象研究,不难发现,李锦在新闻解读中扮演的角色不能一般归类为专家,有时亦像是国企的新闻发言人,他似乎常向外界澄清和解释国企的相关事务,包括国资委公布的每一项重要工作。李锦能实现这样的角色定位,与我国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健全有一定关系。过去,我国政府并未完全对外公开国企相关信息,国企亦较少与大众互动。在信息飞速增长,新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下,媒体的强烈需求与来自政府部门的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国企新闻热潮发生后,大众渴望对国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新闻发言人,正是大众与国企沟通的桥梁。然而,不少国企并没有设置新闻发言人,而政府部门碍于体制不便进行评论,给新闻发言人的宽容机制极为有限,在重大而敏感问题上常常是“沉默是金”。国企新闻发言人体制、制度与机制的严重缺失,即使一年仅有几次的新闻发言与论访,提供的也是品种极其单调的产品,高度统一的同质产品,使媒体无法刊登。这为李锦现象的出现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李锦的快速度、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强烈需求,我们知道专业性是新闻解读公众的特殊价值,也是国企新闻解读的一般价值。目前国企内部新闻专业水平高的新闻发言人奇缺,而媒体队伍中国资专业理论高的编辑记者更为奇缺,这种“双奇缺现象”与国企新闻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何况,央企的新闻发言人要从“官职本位”过渡到“专业本位”,仅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因为李锦两个专业都达到精湛高深的地步,自然成为国企对外传播的权威,成为体制内外沟通的渠道。国企改革每个单项文件发表,李锦都拿出一篇重磅文章。李锦在多个领域的学术水平使得他在改革解读中左右逢源,尽情发挥。例如,国企改革系列文件发布,李锦马上写出“国企反腐进入制度建设阶段”、“国资划转社保是国企反哺于民的本意”,都是4000字左右的长文,分别为廉政与政府研究领域专家赞为“专业水平”。前者为两个刊物的当期封面文章,后者为300多家网站转发。事实上李锦还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国行政体制研究会理事与山东省政治学会副会长,他不是靠行政职务而是靠专业水平当上全国理事与教授的。当国企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文件发布时,新华网发出五篇国企改革中加强党的建设评论,文章全出自李锦一人之手,得到中组部专家的表扬。

(4)新闻深度解读的竞争

新闻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诉求与思想激**日趋活跃的时代,热点话题不断出现。在浅阅读时代,资讯泛滥导致信息本身实际上在贬值,而新闻背后的观点的价值越来越凸显,记者需要用令人信服的观点给读者以启迪和震撼。同时,这还是一个日新月异、复杂变革的时代,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并不一致,倒是很愿意看到记者对所报道事实的看法。因此,尽管观点新闻兴起仅仅十多年,但其在中国发展迅速,早已成为媒体展示个性的重要窗口。甚至有人认为,观点新闻、思想新闻正在成为媒体新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媒体对观点新闻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其相同之处就是:观点才是新闻的高度和深度,才是新闻的最大价值和精髓所在。现在,李锦就是在这种新闻改革中树立起了言论权威的地位,很多媒体人形成习惯,写文章前先来看看李锦老师的意见。欧洲时报记者提出,中国的国企落马老总已有十余人,国企不乏窝案。李锦做出2015年央企已成为中央“反腐主战场之一”,分析这是政府与企业、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二元结构交织的必然产物,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过度集中。于是欧洲时报以《腐败案频发拷问央企监管体系》为题发表了,这篇新闻观点与半年后中央领导讲话精神高度吻合。李锦报道的价值在于提前预测,提出观点,更在于他认识的高度和深度,而且是观点随时从口中说出。

美国的二三十年代是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新政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交织使得社会生活更加复杂,仅凭着对客观事实的描绘已经不能呈现出这个世界的本来模样,就如李普曼所说:“各种新闻事件接连发生,而这些事件本身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一个‘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美国公民意识的发展也使得他们开始关心时局,关心自己的生活。中国的国企改革的境遇也到了解读“为什么”的时候。李锦新权威形象出现,表明中国学者解读新国已经达到的深度。

2.内在条件

在新媒体时代,专家的声音往往被大众淹没。特别是在专家被嘲讽为“砖家”的舆论背景下,专家若确立权威地位,成为思想标杆,引领舆论方向,决不是由身份地位或者体制的垄断而形成,无疑地,专家自身素质将起决定性作用,李锦现象之所以能形成,与李锦个人内在素养和顽强努力密不可分。

(1)丰富的知识与经历积淀,新闻、理论与智囊的“三合一优势”

舆论权威的树立,不倚赖于身份的特殊,而更偏重观点的独特和思想的深刻。舆论权威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次发言受人关注,不代表权威性,而应当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多年,持续不断地就某一议题发声。李锦的国企研究学者地位可以追溯到1995年,这一年他提出资本经营论,他的“资本经营是一篇大文章”为25家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当时便有很大声名,并被聘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后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可以佐证。李锦在国企领域深耕多年,硕果累累,他能成为国企政策新闻的权威,是经过了时间考验。更为重要的是,李锦在多年的国企新闻解读中,始终保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权威级人物。他在新华社高级记者与《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任内,以擅长调查研究闻名全国。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听取他汇报农村改革情况并对他作出“你有发言权”的评价。在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期间,他独立思考,组织指挥重大报道,对治藏方略提出系统的建议,引起中央重视,履行中央赋予的“耳目喉舌”“重要通道”和智囊职责。李锦提出的思路对策,先后被45位中央领导认可与批示,有一些影响了国家趋势,是典型智囊型学者。

李锦离开新闻一线后,投身理论研究,在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党建学等多个学科勤奋钻研,学术背景极其深厚。多学科的复合知识背景,让李锦在分析问题时能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限制,常常能触类旁通,提出新观点,新判断,往往独树一帜,在众多新闻解读中脱颖而出,形成一个独特的“磁场”。

(2)“以我为主、有的放矢、解释疑难、引领社会”的风格

在长期的新闻解读工作中,李锦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风格和特色又成为他新闻解读的标签。在新媒体时代中,标签化阅读是人们的一大阅读习惯。李锦明确的风格和特色标签,让大众能迅速地识别他。李锦的风格可简要概括为“以我为主、有的放矢、解释疑难、引领社会”十六字策略。

以我为主。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李锦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坚守住独立思想的原则,拒绝一味的迎合,远离逢迎趋势,是用自己的主见和智慧来与读者交流。例如,社会始终存在国企改革方向是市场化还是私有化两种声音,而李锦在2012年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时就表态支持市场化的方向。他始终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在多种声音喧嚣之时,能够独立表达立场和观点,是李锦的特色之一。

有的放矢。我国的媒体市场逐步形成,若想充分把握话语权,需研究透市场、媒体和读者三者的关系。当社会对国企议论贡献不如民企时,李锦得到国企税收是民企2.6倍这个数字后,立即写出评论,并对四家报纸进行访谈,形成一个小旋风,消除误解。9月25日,当媒体目光集中于国企改革的负面清单时,李锦在面对不同的媒体之时,能够针对负面清单这一话题就不同的内容回答,根据媒体需求,提出新鲜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是李锦的另一特色。

解疑释难。国企改革,涉及各方利益,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敏感复杂,绝非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剖析清楚,需要深入研究。在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安徽代表提出防止在改革声浪中出现暴利时,他当夜写出“国企改革历史经验教训与混合经济防暴利研究”长文达7000字,他提出建议:“应该在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同时,制定加强党的领导和监管国企改革的方案,把激发活力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看得同样重要。”不仅为社会,而且为中央提出解疑释难的建议。

引领社会。引领性是新闻解读公众的最高价值。目前没有高水平的政策新闻解读人和对国企新闻深度需求之间的内容矛盾非常突出。从粗放型、低层次逐渐过渡到“精细型、高层次”是一个过程。李锦深刻意识到自己有发挥空间,集中全部精力做一件事,总是走在思想的前列,引领舆论的发展。在2014年8月18日后,央企高管降薪跻身舆论焦点。李锦先后与新华社、中新社、中央台、光明日报发表看法,强调改革要从差异化开始,然而单纯的降薪只是治标之策,可能能起到短期内安抚舆论的作用,长远看来还是要靠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他大力呼吁加快推出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始很多媒体人惊诧于李锦的大胆,敢说;后来,则惊叹于他的呼吁总是能成为现实。他提出的很多新观点都出现在中央文件上了。就降薪问题。半年期间,李锦是通打全局的唯一学者,先后接受采访50多次,仅中央广播电台现场或录音就有7次。

(3)“快捷、独立、深刻、透彻、超前、平易”的文化特征

如果说解释性报道外在的形态可以在借鉴中不断创新,那么其内在的表述方式体现的特有的文化气质则相对固定,这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报道传统的直接反映,也是不同人的性格特征。

快捷,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与反应。网络言论的即时性要求媒体必须对新闻事件,特别是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帮助网民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网络言论的主基调。比如在22号文件发表当天,李锦一天接受5家专访,又从晚上9点一直写到早上9点,一夜未睡,就写出长达万字的60个看点解读。发出后,又赶到中国新闻社接受电视现场直播。到了晚上8点,他才发现自己已经一天三顿没有吃饭了。为赶在第一时间为社会公众对文件的思考,实现正确的引导,他的努力远非废寝忘食所能形容。而其后的政府解读、专家言论,证实了李锦思路快捷的同时能够保持正确无误。

重大,在党和国家重大思想、战略、政策上发言。近几年,习近平、李克强关于国企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论述出来,都是李锦首先站出来做独家解读,早于任何一家官方与非官方的学者与媒体,而且立场正确,观点鲜明,没有失误,实是不易。近几年的中央全会、两会、经济工作会议及国资委工作会议,李锦是国资国企问题无可代替、不可或缺的第一解读人,从不回避,而且归纳得好,结合得好。常常是文件还没有发表完毕,李锦的解读声音便在网络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讲话,也是他的主动发声,引发了媒体对这个问题的集中采访。这种“绝活”,是李锦解读权威的标签之一。

独立,在重大、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上提出并且坚持主见。李锦并没有因为国企改革话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而放弃发言,相反,即使一人独鸣,甚至屡受中伤,他也坚守到底。他的专业声音最终让政府听到,并且政府进行回应,或是采纳他的建议和意见。李锦所践行的专家之道,敢于打破思想上的藩篱,常吼天下第一声,从不说模棱两可而没有缺点的话。他一再反对与批评混改的刮风现象,也认为混改没有必要围绕所有权而争吵。事实证明,他这种认识从一开始便是清醒的。

深刻,在了解网民所感所想的基础上,高看一眼、深看一层。让媒体与网民首先感觉到这个言论和自己思考的事情没有差距,同时又由衷感到比自己看得更高更深。比如神华、移动与石油央企职工薪酬下降,李锦向中央电台与中国青年报解读,指出这是整体效益下降的结果,与高管薪酬调整没有直接的关系,说得人心服口服,起到解怀疑释难、稳定社会的效果。

亲近,用网言网语来传递正确的声音。对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不能照搬传统套路,必须以一种网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出现,从行文、语言组织到评论形式,都必须贴近网民、考虑网民的感受,那种通篇充斥“必须看到”、“我们应当”之类言辞的评论文章,是不可能受到网民喜爱的。李锦很会化繁为简,又会用形象语言,他用“央企瘦身”的说法,解读张毅关于结构调整的讲话;中石化发布混改方案,四大证券报同时在头版刊出了李锦提出的“第一枪”的说法,也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