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海敦认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做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解释性报道更关注的是解释什么,怎样去解释,为什么解释。所谓李锦现象,是新媒体时代李锦在第一时间对国企政策与新闻进行深度解读,以思想观点得到各类媒体广泛传播的现象。李锦深度解读权威的形成实是解释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家媒体纷纷跟进,国企改革的新闻铺天盖地。通常文件内容的政策性强与词汇的刻板、单调,使得专家解读成为了各家媒体竞争的主题,这时,李锦对《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异常集中。具体分析可知,李锦现象有三层内涵,第一是影响力权威。李锦对国企政策与新闻反应迅速,其观点传播范围广,几乎对数千家时政经济类媒体全覆盖,与其他解读人相比,数量、质量与影响力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第二是内容权威。李锦对政策与国企新闻解读主题重大,政策性强,影响国家走势,其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第三,判断力权威。李锦的先见于人,预测准确,其思想观点与两年后的顶层设计的吻合,令人惊诧于他的判断力。而李锦在国企舆论中权威地位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现象从2012年起已持续四年。我们以9月14日至9月25日为例,即《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发布的十天内,李锦的政策新闻解读的表现为例就能很好地说明李锦现象。
1.反应迅速且传播范围广,成为报道的主体与主导力量。
李锦对国企新闻报道反应迅速,可以用以下一组数据说明。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自《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后的十天内李锦像一座发射塔传播出大量观点,每天至少有一篇文章、一篇专访出现,十家左右采用他的观点。其中,9月15日和9月25日两天分别达到了峰值,最多一天有24家媒体采用他的观点。此外,李锦每天都被不同媒体进行专访。例如,在9月14日,在接受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访问同时,新京报推出了《国企改革带来新下海潮》,京华时报主打《国企改革最大难点在政企分开》,21世纪经济报道详谈《国企改革主线是推进国企与市场融合》,中国企业报的《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中国经济导报的《稳增长时代,改革成就怎样的新国企》,这五篇文章分别是五家媒体在同一天对李锦进行专访,这是我国学术界极少出现的盛况。在纸媒难以建立与门户网站抗衡的传播渠道时,唯有提高内容的稀缺性,才能让内容的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因此,李锦为五家不同的纸媒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解读内容。这五家媒体专访得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1000多家网站的转载,有主流媒体,有市场媒体,也有基层网站。显然,李锦对国企新闻的解读迅速,不仅在纸媒,同时亦有电子媒体、网媒的当面交流,不同渠道共同构筑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的传播体系,独自形成我国首屈一指的个人国企舆论场。
次日,李锦不仅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直接交流,同时接受中国新闻网的视频采访,再一次逐条逐点对国企改革抒发己见。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又根据李锦的专访各自发布相关的新闻稿,以专访加新闻稿的组合方式实现多层次的立体传播。这两篇专访分别为7000字、10000字,每篇长文都是一根红线串起数十个观点,呈现珍珠链条状。使得李锦观点被媒体广泛摘用与转载。此外,相比于其他国企新闻解读人,李锦在《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的十天内,写文章最多,接受专访次数最多,被媒体采用的次数最多,被网络转载的次数最多。从发布与传播的数量上看,李锦与通常发声较多的张春晓、周放生、刘纪鹏、彭建国、周明华、黄群慧、李曙光、季晓南、祝善波、文宗瑜形成大的合唱,而数量几乎是他们的总和。一个学者在国企舆论领域形成这么大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是绝无仅有的。
2.李锦解读主题重大,内容权威,给人印象深刻,成为国企新闻解读的标志性人物。
中西方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新闻报道发展历史决定了二者在解释什么,用什么解释和为什么解释问题上存在着区别。西方式的深度报道以提供背景来作解释,通过事实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意义。美国媒体的解释性报道题材很少有对国家方针政策等内容直接的阐述性报道,而我国此类报道则比较多,例如李锦对国家国企方针政策的很多解释性报道。近五年来,习近平、李克强关于国企的重要讲话,中央全会、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国资委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几乎悉数都被李锦在第一时间解读,通常既早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也早于国资委等业务部门,居于学术界无可代替的地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为政府的正式文件,是未来国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在9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网、中国企业网与经济学家周报发布的李锦新闻解读中,李锦把《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分解出“60个看点”,逐条分析,抓住要害,明确特色,剖析了政府决策的重点和难点,说明了其中的新论断和新变化,而且多是口语化,通俗易懂,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指导意见》的政策,具有可读性以及通俗性,显然降低了政府文件的阅读门槛。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纸媒传播影响力有限,而李锦大踏步走进互联网领域,既得益于内容的权威性,也得益于李锦善于运用互联网渠道。他一方面每天发布博客、微信,一方面做客论坛,与网友直面交流,或是主动接受采访,以口语方式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其观点的传播力。无论是9月16日中国新闻网对李锦的视频采访,还是李锦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一天两场访谈,皆是在网络现场对答,使其观点在网络很快传播。
3.李锦超前预测,判断准确,具有一言先出、四面风从的引领力。
从《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的十天来看,李锦之所以能有如此可观的新闻解读,说明了媒体及大众对他的价值认可。他先行说出的“纲领性文件”、“里程牌意义”概念,为公众普遍接受。他对政府文件的反应速度以及解读内容质量,已经证明了其作为国企政策新闻解读人的权威性。国内各媒体对国企全局形势解读,通常能见到引用李锦的观点,以采用李锦观点证明其报道的正确性与权威性,甚至已成为部分媒体人的写作习惯。现在,李锦关于国企政策与新闻的观点,常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欧洲时报》、彭博社等采用。
李锦对国企新闻研究的专注与投入,并不仅是这十天的表现,已经持续数年,是长期耕耘的结果,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研究李锦近五年对于国企政策与新闻的发言,使人惊诧于他判断的大胆,预测的准确,两年前所提建议竟与《指导意见》高度吻合。早在《指导意见》出台前,李锦就为国企分类改革竭力呼吁,并多次预测此项改革所能带来的发展红利,最终政府文件中的观点多是李锦反复呼吁的,有些是政府吸纳了他的观点并出现在正式的政府文件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半年,他便呼吁国企改革从分类开始。2013年5月23日他接受中央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认为国企分类是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按功能把国企分为公益性与盈利性两类,5月21日他与澎湃新闻记者讲国企分类应以功能为主。国资委改革局邀请他座谈并提交自己的建议。他在2014年3月还写了“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要端出‘八碗菜’”的文章,这恰恰是以后顶层设计最重要的八个文件。事实上,有时李锦的声音已经影响股市,左右时局,屡屡为高层关注。国家高层、中央部门,很多研究部门、媒体、证券行业,已经将李锦国企观点列入监测与重点搜集范围。正如罗得·斯蒂尔评价李普曼“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显然,李锦的主要做法可以用三句话表达:主动发声,形成国企解读的主力和权威;占领主要媒体阵地,形成国企宣传的主旋律;实施价值引领,主导媒体的国企舆论方向。从普通大众到国家层面,李锦的观点和思想在不同层面得到认同,使他成为国企舆论的旗手,这是我国国企研究领域也是新闻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极其罕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