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以逸待劳为胜算(1 / 1)

左宗棠仔细分析了一下当前局势后,命令康国器领兵攻下并牢牢占据龙岩一带,这龙岩正好位于太平军两股残匪:李世贤所部和王海洋所部的中间位置,此地有数条河流交汇,水道可连接东西南北,是重要的水陆通道。只要占据此地,就能切断两股太平军残匪之间的联系,为以后将其分而歼之做好准备。所以,左宗棠又安排其他几位将领,各自领兵进驻闽西南外围的几座位于重要军事战略要地位置。

左宗棠着重交代康国器等将领,语重心长道:“你们成功拿下这些坚城要寨后,只需据城坚守即可,没有我的命令,不要主动出击。现在这两股太平军残匪,到底也不过是无胆的惊弓之鸟,只要我们不咄咄相逼,他们多半也不敢主动来攻打我们。”

康国器有些不明白左宗棠的这番布置,到底有何意图,疑惑问道:“大帅,末将这就不懂了,你只命令我们占据闽西南外围的坚城要寨,却又不准我们主动出击攻打敌人,这不是在故意给那些太平军残匪留下发展空间吗?”

左宗棠扫视了一眼其他众将,见众人皆有此疑惑,他微微一笑,解释道:“现在那些太平军残匪,所占据的地盘都在闽西南一带,那里都是崎岖的山区,都是易守难攻之地,我们主动出击,不但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有效战绩,反倒会拖垮我们,不如以逸待劳,或有胜算”

左宗棠抿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后,接着讲道:“在闽西南山区内作战,对我们不利,但同样的,将近二十万人规模的太平军残匪,想要在那里生存发展,也同样困难重重。要知道,在闽西南的那片崎岖山区内,土地贫瘠、人丁稀少,耕地更是寥寥,利用那片贫瘠土地,养活二十万人马几乎就不可能。现在那些太平军残匪,不过是刚刚进入闽西南山区不久,暂时可能还感受不到生存危机。但是三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呢?他们还能吃得饱穿得暖吗?等到他们饥肠辘辘、衣不遮体之时,他们还能剩下多少士气,届时不就更容易对付了?”

负责坚守龙岩城的康国器,他所负责的区域战略位置最重要,任务也最艰巨,即便听完左宗棠的这通解释,也依然有些不放心,固执道:“可是......大帅,我们毕竟只有区区三万人马,对方可有将近二十万人呐。如果他们居安思危,意识到了我们想要拖垮他们的意图,索性破釜沉舟,提前开始大举进攻我们,又该怎么办?”

左宗棠不屑一笑,正色道:“围而不打,如同钝刀杀人,一时半会还不至于将其逼入绝路。那一群残兵败将,早已被吓破了胆,但凡他们还有一丝希望,就生不起破釜沉舟的死战决心。”

不过左宗棠还是做了两手准备,他对几名将领道:“我会尽快去没有匪患的闽东地区,招募五六万地方团练,分别派往你们几个负责驻守的坚城要寨,帮助你们守卫御敌。这样一来,我们将近十万雄兵力,凭借坚城险关抵御二十万残兵败将,应该也不算难。”

听到左宗棠这番几乎万无一失的安排,众将这才安心不少。

同治四年春,四月。在福建粮食种植主要以水稻为主,根据不同土地情况、天气状况,福建有三茬水稻播种周期。最早的一茬收割季节在五月底、六月初,而第二茬种植周期的收割季节在八月中旬至八月底,第三茬种植周期的收割季节在十月初。也就是说,每年的开春四月份,正值春耕不久,青黄不接之时,距离上一茬粮食收割,也过去了半年时间,是每年存粮最少的时候。因为战乱,社会动**不安,人心浮动无心劳作,福建去年整体的粮食产量就不算很好。左宗棠估计闽西南山区的粮食收成,只会更加糟糕,这时候躲藏在那里的大批太平军残匪肯,定已经或即将陷入饥荒危机之中。

据前线将士禀报,近来太平军小股残匪频频试探叩关,试图突破湘军的包围。这一情况,让左宗棠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而且他也笃定,现在太平军残匪,肯定已经因为饥荒,而出现了人心不稳的迹象。综合种种判断,左宗棠果断下令,留三万人马继续围困着王海洋所部,集中六万人马全力攻打李世贤所部。左宗棠还特意令手下人大肆对外声张,他将亲自领兵攻打李世贤所部。这几年来,李世贤已多次败在左宗棠手下,尤其是当年祁门一战左宗棠,更是以少胜多重挫李世贤。因而,李世贤及他手下的嫡系将士,最忌惮害怕的对手就是左宗棠。左宗棠大肆声张,自己将会亲自领兵攻打李世贤,也是一种攻心之道,让敌人未战先怯,不敢生出强烈的抵抗之心。

果不其然,当左宗棠的大军压入李世贤所部的藏身盘踞地后,李世贤的第一选择,不是果断迎战,而是立刻怯逃。未战便先自落下风,李世贤岂有不败之理?左宗棠带着六万人马,进入闽西南山区后如入无人之境,一路追打李世贤半月有余,知道将其十万大军彻底消灭殆尽,方才满意收兵。李世贤本人也着实是命大,他手下几乎全军覆,没他却带着几十名亲信,险而又险的躲过了左宗棠的大军搜捕,逃入了王海洋的藏身地盘。不过,李世贤的气运也终是有限,他虽然躲过了左宗棠的搜捕,却在投靠王海洋后,只因为埋怨了王海洋几句,为何见死不救的牢骚话,便被王海洋记恨斩杀,最终惨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灭掉李世贤的十万残军后,接下来,左宗棠自然又将矛头对准了王海洋。王海洋无论是人数,还是能力,都还不如之前的李世贤,那李世贤都已全军覆没,他又怎敢与左宗棠正面交锋,第一时间就一路向西溃逃,直奔粤东而去。负责在粤东闽西交界一带,封堵太平军残匪的清军将领,一时大意竟被王海洋钻孔,逃出了左宗棠布置下的包围圈。这可把左宗棠气得不轻,不但上折弹劾了这名清军将领,还同时上折数落了一番广东巡抚、督军的诸般不是。

接到左宗棠的弹劾后,慈禧和奕?商议后,决定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令他负责督师广东军务,闽浙、两广所有兵马可任他调度使用,务必尽快消灭两广地区的所有太平军残匪。尽管接到朝廷的新任命后,左宗棠所能统帅、调度的兵马大增,对两广地区的太平军残匪,已成绝对的优势。但是左宗棠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他没有听从朝廷的剿匪方针,寻求速战速决。而是利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不断缓慢的压缩包围圈,以求将散落两广各地的数股太平军残匪,集中起来方便消灭。

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最终如左宗棠计划,以王海洋为首的太平军残匪,被压缩包围在了广东惠州、潮州交界一带。同年十一月底,左宗棠将自己的中军大帐,摆到了潮州府的大埔县,在距离敌军不到二十里的地方,督战最后的总攻。十二月中旬,太平军残匪的最大头目王海洋,在战斗中中弹身亡。同治五年正月,清军在黄沙峰与仅剩的六万太平军残匪,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最终,以斩敌一万俘敌五万的战绩取得完胜。至此,全国各地再无任何一股人数超过万人规模的太平军残余势力,黄沙峰一战也标志着,祸乱大清十余年的太平军匪患,基本已被彻底肃清,再无任何东山再起的可能。

先收浙江、再安福建、后平两广,左宗棠自离开曾国藩亲自领兵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为战功卓越,黄沙峰一战后,朝廷在第一时间就降旨嘉奖左宗棠,赏戴双眼花翎,一时风头无两。而就在左宗棠战功赫赫,春风得意之际,曾国藩虽然也在一直被朝廷加官进爵,但他实际上却过得不尽如人意。

同治三年,攻破天京城后曾国藩,便新生解散湘军的念头,同治四年,经过深思熟虑后,曾国藩正式裁撤掉了他手下的二十万湘军将士。经过这番裁撤,整个湘军只剩下了左宗棠麾下的数万军队,以及曾国藩手下最能打的鲍超“铤字营”所部一万多人。也是在同年,河南、山东、安徽又爆发了规模极大的捻军叛乱,随后不久,陕甘宁地区的捻军,也趁势揭竿而起,北方数省几十万捻军,东西呼应作乱,局势几近失控。朝廷在北方虽然还有大量的八旗、绿营官兵拱卫京津要地可以征用剿捻,然而那些八旗绿营官兵,一如之前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一般不堪重用,连番战败,丢地失城、损兵折将无数。无奈朝廷只能再次启用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命他北上督师剿捻。可是,曾国藩手下已无自己创建的湘军可用,他所督之师,说到底还是那些腐化严重、不堪重用的八旗、绿营兵。

再加上曾国藩虽然擅长组建军队、善用人才,但他本人却不长于军事,因此他所督帅的剿捻之师,自然又是一败再败,毫无战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