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营理念: 有点土的实用心得(1 / 1)

有主见的领导有威信

领导人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情绪和士气。如果领导人情绪坚定,处事不惊, 那么整个团队都会受到感染, 团队成员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能够在领导人的带领下团结合作、稳步前进。反之, 如果领导人情绪善变, 喜怒形于色, 易受外界的干扰, 则整个团队将处在不稳定的气氛中, 员工没有归属感, 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处理, 工作效率低下。所以, 情绪韧性是执行力的第一把利器。

纵览历史, 不难发现从谏如流者往往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秦王嬴政颁逐客令, 李斯冒险上《谏逐客书》, 力陈逐客之弊, 秦王纳谏收回成命,使得大批客士得以安居秦土, 发挥才智, 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才干,最后以弱胜强, 成就帝业; 一代明君唐太宗, 更是虚怀若谷, 重用谏臣魏征等人, 兴利除弊, 终成“贞观之治”, 为后世称颂。

但从谏却并非都能于事有益: 汉景帝也曾因听信袁盎和窦婴之言错杀晁错, 致使平定“七国之乱” 的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同样的从谏, 结果却迥异, 主要原因就在于决策者是否胸有主见、择善而从。从谏如流但胸无主见, 必然不辨黑白、盲目抉择,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在推进部队全面建设的进程中, 领导者面对经常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应该如何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古人云: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领导者仅能从谏如流是不够的, 还必须胸有主见, 在遇到重大问题时, 应该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应该对下级提出的各种意见能够从善而行、沙里披金, 做出科学的决策。“不畏浮云遮望眼”, 这是领导者所应具备的能力。

在阿里巴巴创办之初, 马云及其团队昼夜不停地设计网页, 讨论创意与构思。马云当时认为阿里巴巴网上的信息应该按行业分类的方式以网上论坛BBS 的方式发布, 但有一部分人坚决不同意, 双方因此还拍着桌子吵架。

在这种情况下, 马云将自己的想法与反对意见进行一番综合考虑后,仍然觉得自己是对的, 并且认为天下所有的商人都不太了解网络。因此,信息的发布方式应该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 方便浏览。

当时, 马云正在外地办事, 他做出决定后, 就发电子邮件给下属, 要求他们立即完成这一程序, 结果设计人员还是不同意。

马云没想到设计人员如此固执, 他因此大怒不已, 便抓起长途电话,冲着对方大喊: “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 立刻! 现在! 马上!”

马云的决策是对的, 后来他的想法得到广大商人的认可, 也因此提高了阿里巴巴的效益。

毫无疑问, 马云是一个有主见的领导。在部分人的反对声中, 他并没有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效益。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有主见,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要试图让每一个员工都认同你的理念,更不要轻易受别人的意见影响, 因为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

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应该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具备坚强的情绪韧性,具体来说, 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磨炼。

不受限于个人的好恶

一个人难免会有喜好和厌恶, 如有的人喜欢吃辣椒, 有的人讨厌吃辣椒; 有的人喜欢看书, 而有的人却喜欢看电视。领导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好恶, 但是注意不要带到工作中来, 尤其是不能按照主观的好恶标准来评判下属或做出决定, 也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别人身上, 强迫他人跟随自己。

能够接纳不同意见

领导人要做到“广纳贤言”, 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 因为不同的意见往往是对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的结果, 认真吸取他人的意见能够帮助领导人开拓自己的思路, 看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也许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还能通过提意见与员工进行沟通, 考察员工的素质。

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 关键是要发现缺点, 改正缺点。对于企业的领导人, 员工也许不敢或不愿指出其缺点, 因此自我反省、自我察觉、自我改正尤为重要。对于指出自己缺点的人, 领导者要衷心感谢, 以鼓励其他人也给自己提意见。

在惩戒失职员工时态度坚定

对待犯了错误的员工一定要按照企业的相关制度严厉惩戒, 以示警诫。如果对失职员工表示同情, 或者讲关系, 让其蒙混过关, 领导人的执行力就会减弱, 并失去在员工中的威信, 企业的制度也会失去约束力, 犯了错误的员工没有从惩罚中得到教训, 下次可能会继续犯错误。

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胸有主见

领导人所要处理的事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所处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 因此领导人必须保持冷静, 当机立断。我国有一句老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果面对复杂的环境, 领导人惊慌失措, 则很可能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领导人应该加强自己保持冷静头脑、迅速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个领导, 能否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思考的深度。“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 因此,领导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 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深刻,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出决定, 才能提升工作效益。

靠口才魅力赢天下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 并不是因为他们幸运, 而是因为他们有口才能力。马云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他的口才几乎和他的成功成正比, 无论是对自己, 还是对员工和客户, 语言的魅力无不从马云身上散发出来。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在事业上, 想成为真正的强者, 就必须掌握说话的技巧。如果掌握不好, 就很难达到说话的目的, 更难达到成功的目标。

如今的马云可以说是商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也就是这样一位中国电子商务界的“强人”, 从不懂电脑到成为真正的IT 业人物, 再到今天阿里巴巴与淘宝网这两大网站的掌控者, 靠的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他不怕挫折的精神吗?

很多人都知道, 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信息网站,正是“中国黄页”, 这是马云的第一次创业。当时在杭州街头的大排档里经常有一群人围着他, 听他唾沫乱飞地推销自己的“伟大” 计划。那时,有很多人称他是“傻子” “骗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傻子” “骗子”, 到1996 年, 他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 万元。有这样的成就, 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口才!

口才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 决定了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拥有出色的口才。但是, 出色的口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 特别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 学会说话容易, 但要说好话, 能鼓舞人心,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无论如何, 马云的口才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马云用敏捷的思维、狂傲的气势、具有哲思的言辞, 刺激着每一个听众的耳朵。也因此马云也有了另外一个绰号“大嘴马云”。

1995 年, 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时期, 在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和政治背景的依托下, 马云硬是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无穷的**, 把《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机关报搬上了网。1999 年, 用500 元薪水和似锦前程的绘声描述, 马云硬是令蔡崇信这样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放弃丰厚收入, 加入这个起初一文不名的小企业。

2000 年, “铁嘴” 马云一开口, 巨额资金搞到手, 这一回, 马云只用了三成“功力”, 只花了区区6 分钟而已便搞定了赫赫有名的孙正义。在国内, 马云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他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他频频发表**演讲, 言辞慷慨激昂、幽默风趣, 思想天马行空、深刻独到, 听众无不为马云的口才叹服。

在国外, “铁嘴” 和英文的珠联璧合, 更是让马云在国际演讲中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从2001 年到现在, 马云不断被邀请到美国哈佛、英国沃顿商学院等全球培养MBA 的顶尖“摇篮” 发表演讲, 言词激烈、针砭时弊, 让无数国外MBA 学子都备受震撼, 承认“骂他们是爱他们”。

在哈佛, 马云可以用不到2 个小时的精彩演讲, 吸引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35 名优秀高才生, 向他这个不起眼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俯首称臣。正如谈到松下电器不能不提起松下幸之助, 谈到和记黄埔不能不提到李嘉诚一样, 马云对于阿里巴巴, 也是如此。

马云在说话的时候, 他的手永远在空中挥舞, 说几句就忍不住换一个姿势, 好像随时准备展开搏击。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 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电子商务, 使电子商务这个舶来品为中国人所熟悉。2006 年,马云又给蒙牛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据说还被网友选为“2006 中国互联网大嘴经典语录TOP10” 之首, 他说: “我感谢老牛给几百万的牧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回去听老牛讲了以后, 我回去喝牛奶, 特别奇怪的事情, 在这里公布, 我从第一个月发现我所有的裤子都短了。前天我量了一下, 我长了两厘米, 这是真的, 我很好奇, 说的是真话。”

马云相信自己是一台促销机器。他1 月内可以去3 趟欧洲, 1 周内可以跑7 个国家。马云挥舞着他那干柴一样的手, 对台下的听众大声叫道:“B2B 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 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很快, 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日隆, 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暴增之势!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名字就这样被《福布斯》和《财富》这样重量级的财经媒体所关注。

马云的成功离不开“说话”, 而他正是将聪明与智慧结合来说话的,无论是在与商人的交谈中还是回答记者的提问时, 他都可以妙语连珠地道出他的财富观与人生观。

毫无疑问,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 蹩脚的谈吐可以令人功败垂成。在日常生活中, 周围有很多人, 有的人口若悬河, 有的人期期艾艾,有的人谈吐隽永, 有的人语言干瘪。人们的说话水平有高低之分, 说话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因此, 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 就必须先把握其中的奥秘。

在此摘录马云的演讲《爱迪生欺骗了世界》, 让我们领略一下马云的演讲魅力:

今天是我第一次和雅虎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我希望把我成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尽管我认为你们其中的绝大多数勤劳聪明的人都无法从中获益, 但我坚信, 一定有个别懒得去判断我讲的是否正确就效仿的人, 可以获益匪浅。

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话题吧!

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 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地奋斗, 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 好, 让我用100 个例子来证实你们的错误吧! 事实胜于雄辩。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比尔·盖茨, 他是个程序员, 懒得读书, 他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 命令, 于是, 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 叫什么来着? 我忘了, 懒得记这些东西。于是, 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 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值钱的品牌可口可乐, 他的老板更懒, 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巴西的咖啡香味浓郁, 但他实在太懒了, 弄点糖精加上凉水装瓶就卖。于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 大家都在喝那种像血一样的**。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 他在场上连动都懒得动, 就在对方的门前站着。等球砸到他的时候, 踢一脚。这就是全世界身价最高的运动员了。有的人说, 他带球的速度惊人, 那是废话, 别人一场跑90 分钟,他就跑15 秒, 当然要快些了。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他的老板也是懒得出奇, 懒得学习法国大餐的精美, 懒得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弄两片破面包夹块牛肉就卖, 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个M 的标志。必胜客的老板, 懒得把馅饼的馅装进去, 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就卖, 结果大家管那叫PIZZA, 比10 张馅饼还贵。

还有更聪明的懒人: 懒得爬楼, 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 懒得走路, 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 懒得一个一个地杀人, 于是他们发明了原子弹; 懒得每次去计算, 于是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 懒得出去听音乐会, 于是他们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我都懒得再说了。

还有那句废话也要提一下, 生命在于运动, 你见过哪个运动员长寿了?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还不是那些连肉都懒得吃的和尚。

如果没有这些懒人, 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我都懒得想!

人是这样, 动物也如此。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叫乌龟, 它们一辈子几乎不怎么动, 就趴在那里, 结果能活一千年。它们懒得走, 但和勤劳好动的兔子赛跑, 谁赢了? 牛最勤劳, 结果人们给它吃草, 却还要挤它的奶。

熊猫傻哩吧唧的, 什么也不干, 抱着根竹子能啃一天, 人们亲昵地称它为“国宝”。

回到我们的工作中, 看看你公司里每天最早来最晚走, 一天像发条一样忙个不停的人, 他是不是工资最低的? 那个每天游手好闲, 没事就发呆的家伙, 是不是工资最高, 据说还有不少公司的股票呢!

我以上所举的例子, 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世界如此的精彩都是拜懒人所赐。现在你应该知道你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了吧!

懒不是傻懒, 如果你想少干, 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 懒出境界。像我从小就懒, 连长肉都懒得长, 这就是境界。

再次感谢大家!

时至今日,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 马云的能说是出了名的。创办阿里巴巴之后, 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 “ 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大家都交口称赞马云的演讲口才。而马云自己对此的解释是: “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 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草稿, 一开口收都牧不住。”

阶梯登天也能实现期望价值

“攀龙附凤, 巧借名人做广告” 是销售人员经常运用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往往看到很多的名人广告, 这些用歌星、体育明星等名人所做的宣传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这种名人效应给推销工作也带来了启示:由于顾客有突出的“求名心理”, 总是会相信一些知名度高的、信誉好的商品, 因此, 可以运用名人效应进行推销。

有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

有一个书商是一个很懂推销之道的商人。有一次, 他新出一本书, 为了推广开来, 他亲自给总统送了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他又亲自去拜访总统, 问道: “那本书写得怎么样?”

总统出于礼貌, 就礼节性地回答道: “很好。” 书商知道后, 非常高兴。第二天, 他就在报纸上打出一则广告: “这是一本总统称赞的书……”

果然不出书商所料, 那本书十分畅销。

由于第一本书的畅销, 没过多久, 书商又出了第二本书。这次, 他又给总统送了一本。过了几天, 他又去拜访总统, 问道: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

总统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 为了避免又被利用, 就搪塞道: “还没看完。” 书商得到总统的答复后, 在回来的路上, 边走边思索。回去的第二天, 他又在报纸上打出一则广告: “这是一本总统忙里偷闲看的书……”

人们十分好奇, 又纷纷购买。

过了一段时间后, 书商出了第三本书, 又送给总统一本。几天后, 他再去拜访总统, 问道: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

总统害怕再次被利用, 便索性不回答。书商面对不发一语的总统, 立即计上心头, 一回去就在报纸上打出广告: “这是一本总统读了默默无语的书……” 人们更加好奇, 再次纷纷购买。

接着, 书商又出了第四本书, 仍然送一本书给总统。总统再三被利用, 恼羞成怒, 当场就把书撕掉。让总统没想到的是, 第二天报纸上照样打出广告: “这是一本令总统暴跳如雷的书……”

故事中的书商就是抓住消费者的“求名心理”, 利用总统的名义来进行推广。人们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喜欢总统, 爱屋及乌, 自然会喜欢他看过的书, 不管是总统认为好的书, 还是让他暴跳如雷、气愤地撕掉的书, 对人们都有吸引力。这种现象就如现在很多人追求明星一样, 比如, 某位著名的明星穿过某款衣服, 他本来并不喜欢, 但由于喜欢那位著名的明星, 他也会喜欢那款衣服。故事中的那位书商之所以能让那些书畅销起来, 是因为他运用了晕轮效应, 让客户因为喜欢总统而喜欢他看过的书。

1999 年5 月, 阿里巴巴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 阿里巴巴拒访》被杭州一家媒体刊载了出来。此篇报道刚刊登出来, 就引起了一片哗然!

许多媒体都被阿里巴巴这种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吸引住了, 它“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捺不住。

在一片哗然声中, 海外媒体也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 它的到来源于一个偶然, 却揭开了阿里巴巴的神秘面纱。

阿里巴巴受到美国顶级商业媒体《商业周刊》的关注, 不仅是因为阿里巴巴那篇报道, 还因为一条错误的报道。原来有人说在阿里巴巴的网站发布消息, 可以买到AK-47 步枪。《商业周刊》一报道这条信息, 马云及阿里巴巴所有员工都感到震惊不已, 因为他们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工编辑, 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

正所谓“祸福相倚”, AK-47 的负面报道尽管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一些影响。可是, 它却带来了更多的国际记者, 伴随着这些记者而来的当然还有国外的投资者们。比如, 高盛集团与软银集团, 这些投资者的到来帮助阿里巴巴渡过了难关。

然而, 此时的马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 更像一位国际形势的“分析师” 或者“研究员”。2003 年, 当美国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时, 马云敏感地意识到这是进入西方世界的绝好时机。于是, 他憋足了劲大投了一笔。

2003 年5 月, 阿里巴巴向美国的CNBC 电视台大量投放广告, 并且都是黄金强档。

当时, 国内外很多人都时刻关心着这场战争。他们一回到家, 就打开电脑, 坐在沙发上, 关注这场战争。就在他们看得正紧张时, 实况转播的电视画面上却插播了阿里巴巴的巨幅广告。

2003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海湾战火、SARS 风暴……这一年对大多数人而言, 都是充满苦难与惆怅的一年, 但对阿里巴巴来说, 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由于处于非典疫情时期, 国家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 许多行业都深受影响, 受影响最深的还是那些做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

对外贸企业来说, 不能走出国门简直就是死路一条, 大量的存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值得庆幸的是, 那时, 人类已经有了很多种通信方式与现代通信工具, 虽然不能面对面, 但可以心连心。当大家看到电视画面上插播的阿里巴巴巨幅广告时, 他们都不由得惊呼: “就是它, alibaba!”

当时, 尽管有很多国外客户并不习惯使用互联网做生意, 但在这个特殊时期, 他们不得不和中国客户一起适应互联网这个新的工具。阿里巴巴巨资投放的广告, 在此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在2003 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电子邮件、网上通信工具成了大部分中国进出口企业与国外客户之间联系的主要工具。就这样, 美国在伊拉克打得轰轰烈烈, 阿里巴巴也在美国火得“一塌糊涂”!

读了上面的故事, 我们不得佩服马云的推销战略。我们发现, 在所有人都推崇媒体时, 阿里巴巴以一种欲拒还羞的态度对待媒体, 以此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在媒体的炒作下, 阿里巴巴逐渐出现在大众面前。不仅如此, 他还以一双慧眼及早地发现了机遇, 巧借媒体为自己造势, 从而将阿里巴巴的品牌打了出来。

时代在发展, 各家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平面媒体、电视广播媒体, 还是网络媒体, 都会争取在第一时间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并且抢先报道。有些速度稍慢的媒体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会进行大量转载。

企业商业信息因此得到病毒式传播, 自然就收到了“让媒体为你打工” 的效果。

谈到社会媒体价值时, 有些人认为这简直是搞笑的, 但Twitter 等网站创造了这样的价值。认可社会媒体价值的人们买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未来。如果人们能像坚信股票市场一样坚信社会媒体, 就能在未来创造很大的价值, 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现实社会。

优秀的企业需要鲜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又称组织文化, 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也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 并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是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有一句话说: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 这个企业就没有了凝聚力, 从而也会丧失了持久的竞争力。” 由此可知, 企业文化对企业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对企业来说, 企业文化能够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 能够让它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 而具有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能够对企业领导者和职工起到引导作用; 能够为员工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卫哲是现任阿里巴巴(B2B) 公司首席执行官, 于2006 年11 月底加入阿里巴巴。有一天晚上, 他与马云进行了一次深夜谈话。

在谈话的过程中, 卫哲对阿里巴巴秉承“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和敬业” 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提出了疑问。他这样问道: “阿里巴巴为什么如此重视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马云笑着回答道: “我们是用这些企业文化来弥补制度的不足的, 就像道德是用来约束法律之外的事情一样。”

马云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推广者, 他说: “作为CEO 和创始人本身最大的职责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者, 就是首席文化官, 这也是任何创业者和CEO 首要任务之一。制定企业文化目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很容易, 最难的地方在于点点滴滴的实施。”

由此可知, 创业者不仅要制定优秀的企业文化, 还要做企业文化的推广者。只有将企业文化推广开来, 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才能将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内心, 才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效益。

制定明确的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DNA。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是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的, 也是一点一点地推广开来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马云是怎么推广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几乎不招应届本科毕业生, 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 不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效益, 并且把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 有一天, 马云忽然转变了思维。他想: 如果中国所有公司都像阿里巴巴这样把大学生推给社会的话, 那么谁来照顾他们, 谁来培养他们呢? 任何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工作过程中, 才慢慢地积累起经验。

于是, 马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开始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并且给新员工提供很多特别的训练课程, 以帮助他们尽快把观念转变过来。

有些大学生在面试时, 就问道: “请问贵公司是否解决宿舍问题与劳保福利问题?”

阿里巴巴面试人员这样回答道: “我们不解决宿舍问题, 请你自己去找房子。如果你是一个人才, 那么你进入一座城市连房子都不会找的话,那么我不认为你是人才。”

因此, 很多大学生一旦面试成功, 立即就去找房子、租房子, 与人谈房子。在谈的过程中, 他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

阿里巴巴这一举措不仅完善了企业文化, 而且还将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推广开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下, 阿里巴巴内部上至CEO, 下至保安, 甚至连扫地的阿姨都知道阿里巴巴有一个共同前进的目标, 那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在马云的努力推广下, 阿里巴巴的员工都以“诚信、**、敬业、拥抱变化、团队合作、客户第一” 指导自己的工作, 阿里巴巴也因此打造出一支团结向上的员工队伍。

马云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制度的转变———从不接收应届毕业生到接收应届毕业生。这一转变不仅完善了阿里巴巴企业文化,而且还将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推广开来, 并且还使阿里巴巴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第一大网络公司。

俗话说: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作为创业者, 如果能正确判断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及时将公司的经营战略与发展远景传达给员工, 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就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抽象概念, 不像企业里的科研、生产、经营、营销等能够通过量来衡量, 但它却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开来。比如, 把高度浓缩的文化理念故事化、案例化及漫画化, 让它更加具体与形象。

然而, 有些企业刚开始成立时, 就很轻松地制定了企业文化目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 却没有用实际行动将企业文化推广开来。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 但它却能左右企业员工的观念更新、心态改变、心智模式的改善以及行为习惯的规范, 甚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作为CEO 和创始人本身最大的职责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者, 就是首席文化官, 这也是任何创业者和CEO 首要任务之一。制定企业文化目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很容易, 最难的地方在于点点滴滴的实施。

使命感充当企业助推器

2004 年, 阿里巴巴重新确定公司目标:第一个是做102 年的公司; 第二个是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 第三个是“只要是商人, 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之后, 马云又进一步思考, 什么是那些伟大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003 年, 我们阿里巴巴在B2B 领域发展已经是很好了。怎么走下去,我很迷茫。当你站在第一的位置上, 往往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因为第二、第三可以跟着第一走, 但是第一没有参照。那时我凭什么做出一系列决定? 就是凭着使命感。

爱迪生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Light to world (让全世界亮起来), 从企业CEO 到门卫, 大家都知道要将自己的灯泡做亮、做好, 结果现在“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再看另外一家公司———迪士尼。迪士尼公司的使命是Make the world happy (让世界快乐起来), 所以迪士尼所有东西都是令人开开心心的, 拍的戏也都是喜剧, 招的人也全是快乐的人。另外一家公司TOYOTA (丰田), 它的服务让全世界都懂得尊重。

在湖畔花园时, 马云及其团队关于阿里巴巴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他们的争论非常激烈, 甚至非常情绪化。经过这次争吵事件, 马云突然意识到, 这样争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企业应该制定企业文化, 用价值观来统一思想, 通过统一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 最后形成合力。于是就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简易, 即非常简单。假如, 一个员工对另一个员工有意见, 那么这个员工就应该找他, 谈两个小时, 甚至可以打一场、闹一场, 而不应该去找第三方。

后来, 简易又引申出“直言有讳”。“直言” 是指在同事之间提倡开诚布公, 面对面解决问题, 用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搞阴谋, 不搞小动作, 不拉帮结派…… “有讳” 就是指说话时要有所顾忌, 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 不能情绪化等, 总之, 就是指不能伤害同事。

有一天, 一位高管走进阿里巴巴问马云: “阿里巴巴有没有价值观?”

马云回答道: “有啊!”

那位高管又问道: “写下来没有?”

马云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没有。”

那位高管很直接地说: “写下来。”

马云回顾创业历程, 便总结出九条, 即“独孤九剑” ———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

然而, 在2004 年7 月时, 现任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副总裁邓康明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负责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他西装革履地见到马云时, 马云立即递给他名片。名片上“风清扬” 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觉得非常古怪。

加入阿里巴巴后, 邓康明才知道“风清扬” 的来历, 也知道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但他认为“独孤九剑” 并没有完全展现出阿里巴巴的个性,如果要让数千人琅琅上口, 那么“独孤九剑” 必须简单化。

2004 年9 月, 邓康明组织了一个专题会议。参会人员有集团高层, 还有各个层次的员工代表。在这次讨论中, 所有参会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大家的探讨下, “独孤九剑” 逐渐地集中到了六个方向上。

2004 年10 月, 马云综合大家的意见, 终于决定把原来的“独孤九剑”

精炼成“六脉神剑”: 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敬业。

2005 年,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 当时, 马云就明确指出: “有一样东西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就是企业文化、使命感和价值观。”

使命感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阿里巴巴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使命感。

一个好的企业使命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的原动力, 而且还体现了对用户的正确预期。对企业来说, 如果能够将企业的使命感有效地贯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不仅仅能够增强企业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的责任感, 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向, 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员工前进的动力。

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建立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创业者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进行深入的思考, 确立企业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 企业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才能健康地发展。

一直以来, 马云都有一个梦想, 梦想着要创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最伟大的公司。因此, 在2009 年阿里巴巴10 周年庆典的时候,马云宣布, 阿里巴巴要进入世界500 强, 要做102 年的企业。

“大胆马云” 的融资之道

很多成功者不断地转换行业, 不断地改变观念的结果, 是不断地取得成功。其实很多人当初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几年后却发现, 有的人成功了, 有的人则在原地踏步, 甚至失败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有人在不断地改变, 有人一直裹足不前。

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不懂融资之道, 那么成功的机会就更少了。创业都以最基本的资金为起点, 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 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空等死耗不如寻找途径去借势而起。很多精明商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因为财力有限, 所以无本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 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通常是借钱创业。最初, 马云创业时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最大, 但是生性狂妄的马云和几个员工, 开始四处筹集资金, 各自砸锅卖铁终于凑齐了50 万元启动资金,如果当初没有这50 万元, 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这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融资经历。

事情发生在马云二次北上进京之后, 与外经贸部进行合作搞互联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马云总感觉这个平台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 于是斯然决定再次南下杭州创业。而此时的马云包括自己的创业团队, 每个人还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 谁手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1999 年1 月, 全球互联网的第一个**悄然而至。雅虎、亚马逊等美国网站的先行者纷纷上市, 美国纳斯达克的股票一路上扬; 杨致远等人一夜暴富, 孙正义等风险投资商获利几十倍, 就连买了网络股的股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中国互联网市场也热闹非凡。网站崛起如雨后春笋, 网站烧钱如烧纸; 新浪、搜狐、网易不但势头强劲, 而且也在跃跃欲试上市。而此时的马云两手空空, 手下只有十几个人, 而且他们情绪低落, 内心迷茫。这是马云打造阿里巴巴前的真实背景, 说起来几乎没有人相信。

看到互联网的大好时机, 马云决定要趁势而起, 不然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将不会再有。马云断然决定: “没钱借钱也要上!” 后来, 马云根据自己创业经验, 总结了融资的十六字经“先人后钱, 事先钱后, 以我为主,战略至上”。

详细经过是这样的:

1999 年1 月的一天, 马云把十几个创始人召在一起说: “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一个原则, 第一不能向父母借, 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 第二不能向亲友借, 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 我们是愿赌服输, 输了, 钱都是自己的; 如果不成功, 大不了重新来!” 说完, 马云率先把自己全部积蓄放到了桌子上, 接着, 大家开始你1万他2 万地凑, 最后凑了50 万元。能凑齐这50 万元, 对这些人而言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虽然在北京的工资不低, 但大家都是年轻人, 追求高消费所以没剩下什么钱。

后来, 其中参与集资的谢世煌回忆说: “记得大家很可怜, 每个人都是一两万, 两三万的样子。我觉得我们这帮人都有点好赌。特别是快输光时, 很矛盾, 是借钱再赌下去呢还是就此不干了?” 大家凑出的这50 万元, 就是阿里巴巴的创业资金。

这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融资, 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大家凑钱。

然而, 这种颇有点梁山好汉砸锅卖铁式的融资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第一, 它决定了公司的性质是合伙人的股份制公司。当时中国人创办公司绝大多数是自己控股自己当老板, 而且一般控股都在60%以上。以后即便股权稀释, 创始人也永远控股永远是大老板。就连新生的网络公司也未能免俗。阿里巴巴需要的50 万元启动资金, 马云自己完全可以解决, 无非多借点而已。当时马云要想控股要想当老板轻而易举, 而且团队其他人也不会反对。但马云还是慷慨地把自己的股份分给了18 个创始人。他看重的是团队, 是朋友, 是友情, 这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他说: “我们很健康, 股份每个员工都有, 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 我们不是东方家族企业。”

第二, 它把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放在了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马云当时就接受了西方最先进最健康的公司理念。他说: “家族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 这些东西都不行, 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 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 他当时就提出: 公司是永远的, 人是会换的!

第一次融资体现了狂人马云超人的胆魄, 关键时刻的一搏成就了这个屡遭打击的浙江男人, 才给以后的创业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 马云说: “阿里巴巴能够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没有钱, 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前我们没钱时, 每花一分钱我们都认认真真考虑, 现在我们有钱了, 还是像没钱时一样花钱, 因为我今天花的钱是风险资本的钱, 我们必须为他们负责任。我知道花别人的钱要比花自己的钱更加痛苦, 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地把事情做好, 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阿里巴巴需要钱, 我们也许一个电话, 筹几个亿是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有诚信。世界上有钱的人真多, 这个手摸摸就800 多亿美元。钱不是问题。技术也不是占主要成功的东西, 很多技术人员创办公司最成为问题, 天天在房间里面弄技术, 没有卖出去, 他就说我的技术还不够最好。对我们这种不懂技术的人来说, 我根本不在乎这个东西怎么做出来的, 我只在乎这个东西管用不管用。技术、资金、人才、文化、管理、机制这一整套配合在一起你才有机会赢。”

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一个原则, 第一不能向父母借, 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 第二不能向亲友借, 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 我们是愿赌服输, 输了, 钱都是自己的; 如果不成功, 大不了重新来!

守规矩, 不挖对方墙脚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自己的对手那里挖对自己有用的人才, 从某种角度上讲, 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 也有一些企业不同意这一做法, 著名的松下电器就一直信奉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人才观点: 好的人才, 不能靠挖墙脚, 而只能靠经营者的诚心和努力, 剩下的就是依靠机缘。松下对这个观点的补充是, 被挖来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优秀的人。可以以事实来证明松下的这个观点, 那些被松下正式聘请过来的人, 无论后来留下还是离开, 始终都对松下忠心耿耿, 没有做过对公司不利的事情。在这个观点上, 马云也是深有感触。

在马云并购雅虎中国之后, 西方分析人士认为雅虎获得了一位强势的中国本土企业家马云, 他有能力率领整个公司走向成功。而一下子“吃”

掉600 人的雅虎中国和100 多人的一拍网, 也是对从未收购过公司的马云的严峻考验, 有一段时间他基本上天天在雅虎中国公司上班, 忙着和员工跟管理层见面。让马云头疼的是猎头公司接连不断的挖人电话, 雅虎中国的很多员工都接到了“挖人” 电话, 有人一天就接了好几个。马云承认当时的形势确实比他想象的紧迫, 他说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一下子都出现在这个公司, 员工对马云说他们也没想到自己这么热门。“好在这两天的情况跟前几天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一点也没想过从杭州带一帮人来在雅虎中国做官, 就是实事求是地和大家沟通。员工们基本上已经冷静了下来, 比安慰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了解公司未来的方向, 不过外界挖人的骚扰声多了一点。”

正因为马云深深懂得被挖墙脚的滋味, 所以他对挖墙脚这种类似小人伎俩的手段十分厌恶。在这一点上, 马云却显得非常“保守”, 他对此都是不屑一顾的。马云认为,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 落井下石不是企业的竞争之道。但挖墙脚已成为竞争的手段, 但是马云对挖墙脚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绝不主动向竞争对手挖人。

2005 年, Google 为了招聘优秀人才, 打出了招聘50 个李开复“关门弟子” 的大招牌。对于Google 的做法, 马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 这些人每人违约金5 万, 即使阿里巴巴全挖过来也不过250 万。但阿里巴巴绝对不会这样做。马云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 同时也不允许阿里巴巴的猎头挖。马云曾经多次强烈地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阿里巴巴的人才。

但是事情反过来了, 如果其他公司的人才主动找上门来, 马云会接受吗? 尽管不是马云主动挖别人的墙脚, 但对那家公司来说, 本质上就是马云挖走了自己的人。马云说,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 他基本上不会接受。

而且, 与大部分企业不同, 阿里巴巴不仅不会用高薪来**人才。在阿里巴巴马云不承诺金钱, 马云很多时候会让那些眼里只看到金钱的人离开阿里巴巴公司。

其实, 关于不挖人的做法, 马云除了出于遵守“江湖规矩” 的侠客风范, 他更有自己的独特的“马氏” 用人理论。马云认为, 从竞争对手那边挖来的人, 如果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 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 如果不说, 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 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在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 这样他就“不义” 了。所以, 他觉得,“挖人” 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 他不希望挖过来的员工有某种心理上的负担和道义的压力。

对于用人的标准, 马云说什么才是最合适人才的具体标准, 这要根据企业而定, 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必需的。因为马云对用人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他心里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法则。马云的用人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注重人品

选择人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互补性强

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 必须要看清楚每个人才的长处, 而对于一些小的缺陷要学会包容。选择互补性强的团队并非只是说性格上的互补, 而是每个人的长处的互补, 因为这涉及分工的问题。

善于沟通

企业是个利益共同体, 因而双方都有责任主动去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强大的执行力的前提。只有把每个人的想法理解到位了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 而理解的前提则是有效的沟通。

能共同承担责任

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学习改正的过程。每个人都要为错误承担责任, 而不是互相指责。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云永远把自己的员工当作是阿里巴巴公司最值钱的财富, 每当他面对自己员工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种心情: “我第一次走进他们办公室的时候, 员工们用各种眼神注视着我, 焦虑, 怀疑, 气愤, 平静。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自己的命运被不同的人掌握, 确实会心里打鼓。所以, 我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机会。现在我没有裁人计划。我十分希望他们都可以留下来, 给我马云和阿里巴巴一个机会, 共同把事业继续做下去。” 据说,自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业务之后, 马云尚未接到一封辞职信。

我们在用人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是不从竞争对手中挖人,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点点滴滴上, 我们公司从没有回扣。二是员工随时可以离开公司, 我们公司永不留人。三是请进来的人要对他负责, 来之前对他狠一点, 来之后对他好一点。

让人惊叹的娱乐化营销路线

营销的关键是要准确抓住顾客的心理, 所以很多企业都很喜欢用攻心为上的营销谋略。作为营销大师马云, 对其中道理自然是心知肚明。其实, 马云是一位很会解读大众心理的“心理学家”。当大众媒体对这位互联网狂人倍加追捧的时候, 马云和阿里巴巴却显得非常低调。马云异常的沉默和低调, 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刺激了传媒者和大众的好奇心。好的产品必须要借助营销才能够为外人所知, 马云选中的是大手笔娱乐化营销路线而非传统的专业化营销。

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与消费者实现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 从而促进产品或服务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

“三位一体” 与“互动” 是娱乐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的最显著的特点。马云为淘宝做营销的时候, 也采取了娱乐营销的战术。

为了迅速提高淘宝的知名度, 马云费尽了心思, 直到有一部电影的出现。2004 年4 月, 刚刚出生不到1 年的淘宝网, 就借助一个好平台, 着实火了一把, 淘宝正式结缘冯小刚的年度贺岁片《天下无贼》。

《天下无贼》中那些经典台词, 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说一两句, 尤其是那句“21 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俗话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 淘宝的确沾了这部电影的光。一部《天下无贼》, 让淘宝网出尽了风头。一夜之间,千家万户记住了淘宝这个原本陌生的名字。其实, 从《天下无贼》开始播放的那一刻起, 就充当了淘宝的一台营销机器的角色。比如, 从片中观众不仅能看到诺基亚的手机, 还能看到“淘宝网” 的小旗在片中飘扬, 吸引了观众的服球。

电影上映完毕, 但淘宝的营销却没有结束。马云把自己娱乐营销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淘宝开始成为全中国最吸引眼球的拍卖网站。除了影迷们自己拿东西来拍卖之外, 淘宝还有重量级明星的助阵。连《天下无贼》中的明星使用过的道具也被拿到淘宝网上拍卖, 从刘德华的数码摄像机、开机仪式上的藏式马靴和礼帽, 到李冰冰的数码相机, 无一不是拍卖的对象。

有意思的是, 这些商品在拍卖时都是1 元起价, 但是成交价却让人瞠目结舌。刘德华的皮裤更被炒到2 万元, 无形中增加了用户关注度。马云可谓是一箭双雕, 出名又得利。淘宝是电子商务公司中第一家在电视台和路牌做广告的公司, 也是将娱乐营销和体育营销运用得非常成功的一家公司。

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 在马云推出支付宝的时候, 他再次利用了《天下无贼》这部电影。控制交易风险一直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难题, 而诚信与安全甚至决定了明天电子商务的何去何从。于是, 一直把“只有解决了支付问题, 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电子商务” 挂在嘴边的马云始终在寻找解决网上交易安全的手段。当支付宝问世, 也就意味着马云“天下无贼” 的梦想成真。当电子商务呈现大好形势的时候, 马云相信未来的网上消费会更好。于是, 从阿里巴巴到淘宝网, 再从淘宝网到支付宝, 马云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支付宝无疑是马云电子商务长征路上的点睛之笔。支付宝是为用户提供网上交易安全的信用中介工具。用户通过支付宝交易, “货到付款” 与“款到发货” 同时兼顾, 降低风险。而简单明了的使用方法更为支付宝招揽了人气, 凝聚了一批忠实用户。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创举, 支付宝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它的出现搅动了中国电子商务支付的一池春水。

2005 年2 月, 马云再拿《天下无贼》搞营销。这一次, 马云是为了宣传淘宝的在线支付工具“支付宝” 平台的全面升级。在这场娱乐大战中,马云更是邀请重量级人物加盟。这一次, 他请出了华谊兄弟公司的老板王中军。一部专为“支付宝” 摇旗呐喊的广告片又如神来之笔一般诞生了。

在这部广告片中更是大腕云集, 葛优、王宝强、范伟、冯远征等人都纷纷露面。而且这些都是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原班人马。最富有创意的是,这部广告片延续并扩展了电影《天下无贼》的故事: 傻根不傻了。通过全新的网络安全支付产品———阿里巴巴的支付宝, 傻根将其挣得的6 万元辛苦钱寄回了老家。这样, 他也免掉了汇款所带来的手续费。按照他的计算, 这笔省下的手续费, “可以买一头驴”。而片中及时地推出了广告词:“用支付宝, 天下无贼”, 更是将支付宝安全的理念传达无遗。

马云的娱乐化营销正是在肯定和尊重技术的同时, 积极开辟新的搜索引擎娱乐化、体验式营销, 无疑令网民耳目一新。娱乐化、体验式营销优势非常明显, 娱乐是绝大多数网民的根本需求。因为这是一个娱乐也可能成为生产力的年代, 在营销中娱乐, 在娱乐中宣传, 在宣传中形成自身产品品牌与口碑, 而且娱乐化营销完全将专业化通常无法解决的是否好玩、是否有趣、是否互动等问题给予很好的大众化演绎与阐释。

无论是“用支付宝, 天下无贼”, 还是三大名导拍片助威“雅虎搜星”

都无非是一种娱乐化的广告宣传。与其他类型广告相比, 娱乐性营销广告更易于被受众接受, 并在捧腹大笑中留痕于脑海, 并最终作用于消费行为。虽然广告营销学一直告诫我们: 一个广告打下去, 一半都是浪费。但是这种娱乐式广告投放所产生的效果是: 浪费的那一半比常规会更小些。

如果说我没有看过《天下无贼》, 我就不会对娱乐感兴趣, 雅虎也就不会全力投资娱乐。《天下无贼》让我明白黎叔所说的“21 世纪最缺的是人才”, 娱乐代表未来, 如果不能把握未来, 就像今天不知道“超女”, 你可能不知道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变化, 所以娱乐是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