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财散人聚” 的财富价值观(1)(1 / 1)

用小钱赚大钱

纵观古今,哪一个将军不是从士兵当起?哪一个政治家不是从小职员做起?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是从伙计干起?因此,想成为一个“赚大钱”的人,千万不要不屑于“做小事,赚小钱”,要知道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小钱都不愿意赚或是赚不来钱的人,又怎能让别人相信这样的人能成就大事,赚大钱?

2002年4月,正值互联网的寒冬,马云对外宣称:“2002年,阿里巴巴要赢利1元; 2003年,要赢利1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每天利润100万元。”马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阿里巴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接着阿里巴巴便提供了具体的数据。数据显示,除了付费的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会员,阿里巴巴上面还有免费的海外商户1000万家,中国商户480万家; 2001年通过阿里巴巴出口的产品总值为100亿美元,其中有不少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2002年,正在为阿里巴巴探路的马云说:“当这么多人都能通过阿里巴巴赚钱时,阿里巴巴也应该赚些小钱。”赚小钱的策略对于一个伟大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开拓了一条“小钱办大事,零钱办整事,暂时没钱也能办好事”的融资融物的最佳途径,至于阿里巴巴是否会通过赚小钱的途径上市,进而去融资融物来赚取更多的“大钱”,直到2002年马云才给了外界一个明确的答案:“阿里巴巴至少得将年利润做到10亿元才会上市。”

“以小博大”是商人常用的手段。如果不屑于赚小钱,只想赚大钱,结果是“既丢芝麻,又丢西瓜”,大钱小钱都不可能赚到。

世界上许多富翁都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门多有一个叫格奇的青年,做家庭用品通信销售。首先,他在一流的妇女杂志刊载他的“1美元商品”广告,所登的厂商都是有名的大厂商,出售的产品皆是实用的,其中大约20%的商品进货价格超出了1美元, 60%的进货价格刚好是1美元。所以杂志一刊登出来,订购单就像雪片般多得使他喘不过气来。

他并没什么资金,这种做法也不需要资金,客户汇款来,就用收来的钱去买货就行了。当然汇款越多,他的亏损便越多,但他并不是一个傻瓜,寄商品给顾客时,再附带寄去20种3美元以上、100美元以下的商品目录和商品图解说明,再附一张空白汇款单。

这样虽然卖1美元商品有些亏损,但是他是以小金额的商品亏损买大量顾客的“安心感”和“信用”。顾客就不会在戒惧的心情之下向他买较昂贵的东西了。如此昂贵的商品不仅可以弥补1元商品的亏损,而且可以获取很大利润。

就这样,他的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一年之后,他设立一家AB通信销售公司。再过3年,他雇用50多个员工,生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的这种钓大鱼的办法,有着惊人的效力。这位先生起初一无所有,可是开始做吃小亏赚大钱的生意,不出几年,就偷天换日般地建立起他的AB通信销售公司。当时他不过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而已。

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生意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做大买卖。这样从事的生意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如果凭投机而暴富,便会来得快,去得也快。钱赚得容易,失去得也容易。因此,在开始时,不要把目标定得太远,应从小处着眼。

有一位曾经从事过人寿保险业务的、在其他的事业上也非常成功的人认为:若要赢得人家对你的好感,应该先把自己的外貌整理好。因此,他每天早上在镜子前仔细研究,想办法使别人对他产生好感。

所以,可以这么说:他的成功,便是由于他平常累积小事而获得的。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要觉得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金钱需要一分一厘地去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地去积累。

当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为一位人生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恐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听“先做小事,赚小钱”这句话,因为他们大多数都雄心万丈,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

当然,“做大事,赚大钱”的志向并没有什么错,有了这个志向,你就可以不断向前奋进。但说句老实话,社会上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并不多,更别说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了。如果真能如此,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是优越的家庭背景。比如家中有庞大的产业或企业,或是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父亲(母亲)。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有这样的背景,所以一踏入社会就可“做大事,赚大钱”。

二是过人的才智。换句话说,你应是一块天生“做大事,赚大钱”

的料。

三是好的机运。有过人才智的人需要机遇,有优越家庭背景的人也需要机运。只有把握住好运,才能真正“做大事,赚大钱”。

因此,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

一是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呢?有没有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二是你的才智如何,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别人对你的评价又如何呢?

三是你对自己的“机遇”有信心吗?

事实上,很多成大事、赚大钱者并不是一走上社会就取得如此业绩。

很多大企业家都是从伙计当起,很多政治家都是从小职员当起,很多将军都是从小兵当起。我们很少见到一走上社会就真正“做大事,赚大钱”的。所以,当你的条件只是“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绝对没错。你绝对不能拿“机遇”做赌注,因为“机遇”是看不到、抓不到的,又是难以预测的。

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有什么好处呢?

“先做小事,先赚小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下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当你做小事得心应手时,就可以做大一点的事。赚小钱既然没问题,那么赚大钱也就不会太难了。

何况小钱赚久了,也可以累积成“大钱”。

此外,“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还可以培养自己踏实的做事态度和金钱观念。这对日后“做大事,赚大钱”以及经营一生都有莫大的好处。

你千万别盲目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个“做大事,赚大钱”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赚小钱。

你要知道,连小事都做不好,连小钱都不愿意赚或赚不到的人,别人是不会相信你能做大事、赚大钱的。如果你抱着这种只想“做大事,赚大钱”的心态去投资做生意,那么失败的可能性会很高。

用小钱赚大钱,很多人会觉得太难了。其实,这是因为惯性思维束缚了人们的智慧。今天,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那种只有下大本钱才能赚大钱的思维早已过时,可以说,如果不能充分把握市场风云变幻的脉搏,即使下大本钱也不一定能赚到钱,弄不好还会血本无归。反之,如果能掌握市场,抓住机遇,用奇招制胜,虽然本钱不大,但照样可以赚大钱。

想赚钱就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同样,最想自己发财的人,往往也发不了财。”与以往特立独行的马云一样,如今马云依旧是妙语连珠。在人们频频追问他赚钱秘诀的热切眼神里,他娓娓道来自己的财富人生观,并建议大家,要想真正发财,先得将钱看轻。

马云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世界上小聪明的人很多。有一次我在上海五星级波特曼酒店宴请一位重要客户,当时一位很高很帅的服务员小伙子端着盘子进来,看到我说,啊呀我认识你,我用你们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分期付账,仔细算了一下,可以省下一毛二分钱的利息呢。当时我就想,这种人就是太小聪明了,如果今天他不这么“聪明”算计,也许已经是总经理了。

马云,一个富翁的代表,却能真正理解钱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财富观。一直以来,马云都认为,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有功利心。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眼睛里全是人民币、港元、美元,明眼人一看就不愿意跟你合作。一个人老是想着赚钱,掉进钱眼里就会被金钱套牢。心眼被金钱遮蔽,成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想着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到钱。”这是马云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人生财富观,也正是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这样深刻的体验。

马云毕业之后就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及国际贸易讲师,其实,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的6年里每天想的问题是将来怎么才能不当老师,他觉得男孩子当老师不适合,而且老师的工资也不怎么高,每个月只有十几块钱的津贴。然而,如果就这样离开学院,又觉得对不起学院。就这样,马云带着矛盾的心情走上了教师岗位,而且还成了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所有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里教书的学生。

当他被派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英语及国际贸易讲师时,母校杭州师范学院的校长对他说,你是学校的骄傲,希望你能够至少教上5年。因为在校长看来,如果马云不能踏踏实实在大学里教书,跳槽出来后,杭州师范学院里的毕业生以后就再也分不到大学里了,所以他希望马云能树个榜样。校长的这一席话,让马云心甘情愿地在学校待了整整6年,每月只有89元钱的工资。当时,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选择了下海,而从商、出国的也有很多,外界有很多机会和**,深圳要给他1000多元的工资,海南给他3000多元的工资。然而,这个被称为“如果三天没有新主意,一定会难受得要死”的马云最终还是信守承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还曾被评为全校最好的10位老师之一,而且被破格提升为“讲师”。

然而,也正是这一段经历成就了马云,使他感受颇多。马云的魅力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显现的。阿里巴巴里面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马云去创业。

他们也一路跟随,直到现在,他们还坚守在阿里巴巴的岗位上。

马云在教书时,总是教导学生们使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还在杭州西湖边上创立了英语角,这个英语角在20世纪90年代初非常有名,慕名而来的除了许多学生还有上班族。其中有一位是当时望湖宾馆的大堂副经理,最后成了马云的学生,每次活动他都非常积极,风雨无阻。如今,这位大堂副经理早已成了马云的得力助手。

马云的夫人张瑛也是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一个同事,最后成了马云的人生伴侣加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阿里巴巴的另一位创始人彭蕾,也是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好朋友和同事。可以这么说,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阿里巴巴创业路上的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人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正是当老师的这段经历,让马云学会了平静地面对金钱,潇洒地对待人生,因此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此不要太看重金钱。

“股神”沃伦·巴菲特2006年6月26日在纽约的公共图书馆举行会议,邀请包括比尔·盖茨夫妇在内的各方人士,见证他签署捐赠文件,将其大部分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他将从2006年7月起,逐步将其掌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捐赠给比尔·盖茨基金会,以及另外4个由巴菲特的子女及亲属管理的慈善机构。这笔捐赠据估计高达370亿美元,占巴菲特全部资产的85%。

沃伦·巴菲特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他知道金钱可以用来做什么,也知道金钱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将这些钱捐赠出来,他的生命价值不但不会在公众的心目中下降,反而会更加受人尊重。

毫无疑问,马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对金钱的态度有着很大关系。马云重视财富,但不沉迷于金钱。马云的致富经历告诉人们:想要发财,必须正确对待金钱。

所以说:金钱并非最重要的,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年阿里巴巴刚起步时,很难招到员工,马云开玩笑说:“是把大街上能走路的都招进来了。”后来这些人中很多“聪明人”离开公司去创业,真正成功的也没几个,倒是一直留在公司“没地方去的那些不聪明的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收入越来越高。所以马云感慨地说,有时候小聪明还真不如傻坚持,守得住寂寞才能成器。

花钱要像炒菜一样

对于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节俭是维持富有的不二法门,任何人违背这条铁律,就算收入再高、财富再多,也迟早要摔出富人的圈子,成为一名穷光蛋。

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比尔·盖茨有这样一句名言:“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则苦涩难咽。”他自己一直都坚持把钱花得恰到好处。

都成世界首富了,还在花钱上斤斤计较,是因为比尔·盖茨小气,吝啬到已成为守财奴的地步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比尔·盖茨并不是守财奴———比如,微软员工的收入都相当高;而且,他还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又一次地捐出大笔大笔的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

其实,世界上所有屹立不倒、财富常青的富豪都能够正确地对待金钱,他们绝不会为了摆阔或者炫耀自己而铺张浪费、极尽奢华,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身体力行地厉行节约,然后把钱用在最该用到的地方上。

真正节俭的人有能力奢侈浪费,但从内心并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才是具有节俭美德的人。节约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成熟与理性的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只看到那些有钱人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却很少留意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方式,其实这里面蕴藏着致富的秘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为了失去一些小钱而惋惜、悔恨,因为他们更看重大钱,小钱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珍惜。殊不知,大钱是由小钱积累而来的,没有小钱,何来大钱?所以说,小钱也是钱,要重视小钱。

马云是浙江人。浙商务实、节俭、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马云也不例外。

在创业初期,阿里巴巴资金不富裕,是靠大家砸锅卖铁凑了50万起家的,所以,当时是厉行节约,也可以说,从一开始,阿里巴巴就养成了一个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那个时候,不要说买辆车,就是“打的”都是奢侈行为。就连马云出门办事也从不乘出租车。如果距离不太远,就坐“11路”,靠两条腿走过去;如果距离远,才迫不得已乘坐出租车,而且打的“的”都是夏利,看到桑塔纳过来,就连忙把头扭到一边去。因为桑塔纳要比夏利每公里贵上1块钱,这让阿里巴巴的员工很心疼。

关于节俭,现任阿里巴巴副总裁彭蕾最有发言权。当时,彭蕾是出纳员,是名副其实的“女管家”,凡是花钱的事都由她做主。

彭蕾为了置办一些办公用品,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同事满大街逛,真正做到了货比三家,价比五家。如果性价比达不到要求,她会毫不犹豫地说“NO”,去下一家接着“淘”更便宜、性价比更高的货物。后来,淘宝网上线,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这个名字就是受彭大管家爱‘淘’东西的习惯启发才想出来的。”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今非昔比,马云也豪情满怀地宣称:“一天要盈利100万!”但是,节俭持家的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阿里巴巴的节俭习惯从一个细节中就可以看出来。在阿里巴巴的二层办公室门口,放着一台复印机,上面放着一个储蓄罐,墙上白纸黑字写着一份长长的复印机使用规定,规定中明确注明:个人因私复印每张5分,请自觉投币;公司内部文件要双面用,多于150份的要外包交由前台处理……规定后是详细的使用说明。

就是这个“每天盈利100万”的公司,办公场所大部分都在居民楼里。马云曾经解释过这件事情:“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并不缺钱,而我们大多数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却都在居民点的单元房里。不要说在福州,就是在东京、纽约,我们都有能力租当地最好的办公地点,可我们没有。为什么?我们要让所有的员工知道,你来,就是把公司做大,把分公司从小单元房搬到当地最高级的写字楼!”

真正的有钱人都能正确地对待金钱。人们之所以羡慕有钱人,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有钱人一定都过着挥金如土、享尽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然而,很多事实证明,真正的有钱人绝对是勤俭持家、毫不浪费的人。

因为他们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明白节俭理财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对于真正的有钱人来说,节俭是维持富有的不二法门,任何人违背这条铁律,就算收入再高、财富再多,也迟早要摔出富人的圈子,成为一名穷光蛋。因此,要理财就要从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开始,该节约时一分钱也不多花,该花钱时一分钱也不吝啬。

以前没钱时,每花一分钱我们都认认真真考虑,现在我们有钱了还是像没钱时一样花钱,因为我今天花的钱是风险资本市场的钱,我们必须为他们负责任。我知道花别人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加痛苦,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地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

财富要同员工分享

在讲“分享”之前,我们跟大家先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肉的乌鸦,许多追踪这只“富有者”的乌鸦成群飞来。它们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肉吞下去呀。它也不能落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肉啄碎。那样其他乌鸦会猛扑过去,开始一场混战的。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里的那块肉。

也许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因为先前被大家追赶,它已经筋疲力尽。只见它摇晃了一下,叼着的肉突然失落了。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肉,立即展翅飞走,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其余的乌鸦紧随其后———第一只被追赶得筋疲力尽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后面了。

结果,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被追得筋疲力尽,落到了一棵树上,最终失落了那块肉。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大家听完后肯定觉得这些乌鸦笨死了,但在这里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不懂得分享的乌鸦,最终的结果是自己永远享受不到那块肥肉。

分享是与独占和争抢行为相对立的,而后者常被视为自私自利的表现。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享不仅包括对物质和金钱等有形的东西的分享,还应包括对思想、情绪情感等精神产品的分享,甚至还有对义务和责任的分担。

分享对于一个人与社会的融合起着决定作用,它影响着人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在社会上生存。当人们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人们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而那些只习惯于独自享受,在为自己谋利的过程中,不顾别人利益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共事的。

有道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意思就是做老板的要懂得与员工分享财富,与客户分享利润。不懂得分享的人聚不到人。许多老板转不过这个弯,总是觉得企业本来就只有3%的利润,还怎么能跟他们分享呢?但这个世界奇怪就奇怪在这个地方,不分享的时候就只是3%利润,分享了,就可能得到30%的利润。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也给予了马云很高的评价:马云给员工分钱非常大手笔,“财散人聚”能力非常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是句经典名言,他认为马云是一位有出色分享能力的“领头羊”。自古道:得人心者得天下。马云将财富与所有的阿里人共分享,使得部下人人都把阿里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而努力奋斗。

虽然马云在谈到员工报酬时,总是调侃地说:“每一个新来的员工,我都会对他说,阿里巴巴绝对不能保证你会在这里赚多少钱,可以肯定的是你会在这里得到很多的磨难与辛苦。”

“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这是马云从创业开始就一直高喊的口号。自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以来,马云在媒体面前也不止一次提到,这次公司上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回馈员工,履行公司上市给予员工套现的承诺。他还对所有人表示:“我没想过要用控股的方式控制公司,也不想自己一个人去控制别人。这样,其他股东和员工才更有信心和干劲。我需要把公司股权分散,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靠智慧的。”

阿里巴巴上市时,大约有4900名员工持有总计4. 435亿股份,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 05万股,按照之前每名员工实际持股比例计算,阿里巴巴上市将可能产生近千名百万富翁。此前百度上市曾创造了8位亿万富翁, 50位千万富翁, 240位百万富翁,而阿里巴巴的造富规模将超过百度,创下网络王国的财富新纪录。

所谓“财富分享”无疑指的就是工资、奖金、股份、福利等报酬手段, 4900名员工是阿里巴巴的股东,也是公司的投资人,一起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国际金融资深学者认为: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打造的网站造就了很多中国小富翁,阿里巴巴上市又令其员工成为小富翁,他自己则只做了个“小小大富翁”,这也许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怎么说,马云的做法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爱戴,正是因为他的“大爱”让很多阿里巴巴的普通员工首先富了起来:因为他的“大爱”让员工拧成了一股绳,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因为他的“大爱”让阿里巴巴、雅虎中国、淘宝网等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也说明了,管理好一个公司,需要的不是铁棒,而是智慧,马云用自己的财富观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分享,是一种成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的升华,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领悟。分享爱,分享劳动,分享喜悦,乃至分享痛苦,这都是一个团队所需要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发表感言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们的团体,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人。”这就是一种荣誉分享,这些简单的话让所有人感到如沐春风,试想一下,如果他在台上这样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别人无关,完全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大家一定会对这个人的品行感到厌恶,他的团队也不可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同样,一个懂得分享的企业老总总会说,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员工的。当合作共得利益时,他能够拿捏好分配的尺度,绝不独享,因为他知道,贪得无厌,最终必将走向合作的破裂,付出巨大的代价。

下面的这位果农,就是因为不懂得分享,差点导致自我毁灭。

湖南省有一个果农,种植果树许多年。他凭借自己的辛劳和不懈努力,终于培植出了一种皮薄、肉厚、汁甜而虫害少的新果子。收获季节来临了,这位果农的水果比其他果农的水果都要好,很多商贩甚至不顾路途遥远来买他的水果,这位果农发了大财。

周围的人看到果农的水果很好,都非常羡慕,于是纷纷来他这里购买果树的种子。但是,这位果农却想:“如果人们都有了我的果树种子,那么水果丰收的时候自己的水果也就不值钱了,必然会影响到我的生意,还是不要将种子外传的好。”于是他就拒绝了周围来求种子的人。

这些人没有办法,只好到别的地方购买种子。

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可是令这个果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的果子质量大大下降了,不但色泽不好,而且连果子的个头都比上一年的差了许多。前来买果子的果贩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开了,果农伤透了脑筋,最后只好将成熟的果子降价处理掉了。

果农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仅仅过了一年时间,自己的果子就退化了这么多,于是专门到城里找专家咨询。农业专家告诉他,由于附近都种了旧品种果子,而只有他种的是改良品种,所以,开花时经蜜蜂、蝴蝶和风的传媒,就把新品种和旧品种杂交了,所以果子并不能体现出优势来。

果农急切地问究竟该怎么办才好,专家笑着说:“那还不好办?只要把你的好品种分给大家共同来种,这不就行了。”

果农回去之后,细想:专家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这样一来竞争对手多了,自己肯定得不到多大的利益,所以没有按照专家的话去做。又一年过去了,到果实成熟的时候,没想到这一年的情况更糟,及时降价处理都很困难,最后只好忍痛扔掉。眼看一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果农后悔不迭。

这位果农自以为可以独享财富,以为拿到了取得竞争成功的法宝,岂料差点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试想,如果他把改良的品种分给大家来种,不仅自己可以获得财富,也帮助别人获得财富,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见,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当我们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了自己。许多时候,与人分享自己的拥有,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如果你做网站就是为了赚融资,准备“花美国股民的钱”,那也要假设个融不到资的情况,毕竟你身边的部下和兄弟都在看着你,以你马首是瞻,你自己爬不好摔倒了是你活该,但是砸死一堆兄弟就是你的不对了。

马云用人论:高学历不代表什么

两千多年前,“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士子“头悬梁”“锥刺股”,以期获取功名(学历)、改变命运、拥有权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了国人沉睡已久的学历情结,当学历成为就业、晋级、评职、提干的硬件后,“学历热”“考研热”“留学热”“MBA热”的热潮随之兴起,年轻学子们将“读书—考试—高学历—好工作”的人生模式演绎得风生水起……仅仅30年后,昔日大学生头顶的那“天之骄子”的光环就在激烈的竞争中黯然褪色,“毕业不失业”成为当今每一位学子所必须解答的第一道现实难题……

2008年岁末,一场不期而至的金融寒潮席卷而来,使原本萧条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去“学历”的热潮中暖身,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挺过严寒?我们能告诉你的只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没有学历,但是不可以没能力。

这一点,马云深有体会,他曾说过:有时候学历很高不一定能让自己沉得下来做事情。在我看来,博士拿到了,只不过是真正的生活考试开始,博士生比研究生就多做三年模拟题,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做两年模拟题。

马云在创业初期,曾一度迷信过“精英论”。在招聘员工时,提出明确要求:凡是要做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比如美国、英国受过3~5年的教育,或者工作了5~10年。正因为阿里巴巴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2001年时,马云建立起的团队几乎都是由“海龟”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美国的、有德国的、也有印度的……因此,阿里巴巴内部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讲起来都很有道理,从而导致谁也不服谁。

比如,有一次,马云在柏林有个演讲。那天晚上特别冷,原定晚上五点半开始发车,结果五点二十时,人都到齐了。马云便提议:既然人都到齐了,我们现在就开始走吧!但是,让马云没想到的是,那个德国员工一定要等到五点半。那一次,马云真正地领悟了德国人的古板。

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马云慢慢地发现这些海外精英其实并无用武之地,简直就是“把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不仅如此,这些MBA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非常糟糕,他们不了解中国国情,因此,工作起来总是出现一些差错。

经过一番痛定思痛,马云把95%的“精英”都开除了。因此,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就从“海龟团队”过渡到了“土鳖团队”,建立起只剩下一个“海龟”的管理团队。从那以后,马云开始注重培养内部人才,培养最合适的人。

经过这件事以后,马云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没有成功过却渴望成功的人不仅学习能力很强,很有工作**,也容易接受别人给他提出的意见,而那些高学历的人,自认为聪明,自有一套坚持的理论。所以,反倒不适合一起创业。”

读完上面的故事,我们发现:马云在用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从“海龟”转为“土鳖”,从“精英”转为合适的人。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大的转变,马云的团队才能真正地壮大起来,阿里巴巴才能不断地走向强盛,才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只有人尽其才,才能让他们为企业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