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纳谏才是真领导
云中太守魏尚镇守边疆屡建奇功,在朝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在一次向汉文帝报请战功时,他因为误差六颗敌军的头颅,被汉文帝捉拿下狱。不久,南北边塞频频出事,军情紧急。
当时有个老郎官叫冯唐的,对魏尚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处罚心中不服,一心想救出魏尚,苦于没有机会接近汉文帝。
有一天,汉文帝乘着漂亮的宫车在京城里漫游。路过郎署的时候,看见有个老人在迎接他,一问知道他是冯唐,两人热乎地说起话来。
汉文帝在闲聊中知道冯唐的祖先是赵国人,就夸奖起历史上的赵将李齐如何勇敢。冯唐认为,李齐的骁勇还比不上廉颇、李牧。文帝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匈奴逞强,屡犯边塞,如果廉颇、李牧尚在,我以他俩为将,还怕匈奴吗?”
冯唐见来了机会,赶快要为魏尚说几句公正话,于是大声说道:“陛下就是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就会重用他们……”
魏尚的名字未提到,汉文帝就气呼呼地起身回宫。冯唐感到很沮丧,魏尚救不出来,自己的厄运却要降临了。
不一会儿,宫中派来一个侍臣,把冯唐带去了。汉文帝和颜悦色地说:“刚才听了你说的话,我一时生气回了宫,这是我的不对。不过,你也得说说我为什么就一定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刚被带进宫殿的时候,是准备受汉文帝处罚的,现在见皇上那副诚心诚意的样子,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他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派遣将帅出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为将帅推车,并授权给将帅;在行军作战中,对军功的奖励和处罚,都由将帅们去决定,再向君王报告。就是以前赵国的李牧,在镇守边塞的时候,赵王命令规定:边关的租税,都由李将军用来奖励战士们,不要向朝廷缴纳。可是陛下现在能不能也像当年的赵王那样信任和器重一个镇守边疆的大将呢?举个例说,云中太守魏尚在守卫边疆的时候,他的忠心和才能并不比李牧差,全军上下都愿意为他效力。可是,陛下却为他报功中敌首相差六个而将他下狱。魏尚的这些过失,同他的功劳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认为陛下即使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能重用他们。”
汉文帝听到这里,恳切地说:“我以前这样对待魏尚是错了,你赶快拿了我的命令,到狱中释放魏尚,让他官复原职,立即出镇边疆。”
匈奴畏惧魏尚,不敢冒犯,边陲又安定下来。
智慧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者敢于露出“庐山真面目”方为上策。及时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才能避免犯错误。
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
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
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浑然不知。如果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只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奏折中,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智慧点评:
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值得学习。唐太宗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虚心听取相反意见
本田宗一郎是日本著名的本田车系的创始人。他为日本汽车和摩托车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获日本天皇颁发的“一等瑞宝勋章”。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的汽车制造业里,本田宗一郎可谓是一个很有影响的重量级传奇人物。
1965年,在本田技术研究所内部,人们为汽车内燃机是采用“水冷”还是“气冷”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本田是“气冷”的支持者,因为他是领导者,所以新开发出来的 N360小轿车采用的都是“气冷”式内燃机。
1968年在法国举行的一级方程式冠军赛上,一名车手驾驶本田汽车公司的“气冷”式赛车参加比赛。在跑到第三圈时,由于速度过快导致赛车失去控制,赛车撞到围墙上。后来不久,油箱爆炸,车手被烧死在里面。此事引起巨大反响,也使得本田“气冷”式N360汽车的销量大减。因此,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要求研究“水冷”内燃机,但仍被本田宗一郎拒绝。一气之下,几名主要的技术人员决定辞职。
本田公司的副社长藤泽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就打电话给本田宗一郎:“您觉得您在公司是社长重要呢,还是当一名技术人员重要呢?”
本田宗一郎在惊讶之余回答道:“当然是当社长重要啦!”
藤泽毫不留情地说:“那你就同意他们去搞水冷引擎研究吧!”
本田宗一郎这才省悟过来,毫不犹豫地说:“好吧!”
于是,几个主要技术人员开始进行研究,不久便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公司的汽车销售是也大大增加。这几个当初想辞职的技术人员均被本田宗一郎委以重任。
1971年,本田公司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有一天,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西田与本田宗一郎交谈时说:“我认为我们公司内部的中层领导都已经成长起来了,您是否考虑一下该培养一下接班人了呢?”
西田的话很含蓄,但却表明了要本田宗一郎辞职的意愿。
本田宗一郎一听,连连称是:“您说得对,您要是不提醒我,我倒忘了,我确实是该退下来了,不如今天就辞职吧!”
由于涉及到移交手续方面的诸多问题,几个月后,本田宗一郎把董事长的位子让给了河岛喜好。
对于下属所提出的相反的意见,甚至让其辞职,本田宗一郎都很爽快地接受了。这样一位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的领导人,怎么会不让下属们敬佩呢?无怪,本田公司至今仍屹立不倒,怎么会不让下属们敬佩呢?本田宗一郎在日本甚至整个世界的汽车制造业里,享有声誉。
智慧点评:
作为一个领导,无论你地位有多高,或者你拥有多么巨大的成就,都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虚心听取下属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能使你的领导地位更加稳固,能使你受到更多的拥护。
错了就要坦然承认
说起来,美国的戴尔电脑公司大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真正有趣的是:迈克尔·戴尔不仅让对手咬牙切齿,竟也让下属痛苦不堪。戴尔公司在2001年曾搞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高达半数的下属表示一有机会就将跳槽,因为,下属认为戴尔不近人情、感情疏远,对他没有强烈的忠诚感。不过,大部分下属还是留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地咬着牙推着公司快速成长。这般惊人的成就与内在的矛盾并存,令人不得不思索——迈克尔·戴尔除了以“直销”赢得盛名之外,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戴尔并没有什么高招,只是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进。
戴尔在2001年就曾对手下20名高级经理认错:承认自己过于腼腆,有时显得冷淡、难于接近,承诺将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下属对“极度内向”的戴尔公开反省非常震惊——如果戴尔都可以改变自己,其他人有什么理由不效仿呢?戴尔以下属为镜,照出都是腼腆惹的祸,腼腆是错误吗?戴尔的回答是:“如果下属说是,那就是。”“认错要认下属眼中的错,不是认自己脑中的错。”
管理者也是凡人,不可能不犯错。我们不怕犯错,不怕认错,怕的是认错不当而错上加错。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坦诚地承认。
当然,认错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象和方式,不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一般来说越快认错越好。戴尔知道调查结果后一周之内当众认错。至于对象,原则是伤害了什么人就向什么人认错。认错要用最能传递真诚的方式,不是用你喜欢的方式。
纽约《太阳时报》主笔丹诺先生在读稿时,常常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几段用红笔勾出,以提醒排校人员“切勿将它遗漏”。
但是有一天,一位年轻校对员偶然读到一段文字,也是被人用红笔勾出的,上面大致是说:“本报读者雷维特先生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苹果,在那通红美丽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主笔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人工栽培的奇迹!试想,一个完整无缺的苹果皮上,怎样会露出这样整齐光泽的字迹来呢?我们在惊奇之余,多方猜测,始终不明白这些奇迹是怎样出现在苹果上的。”
那个年轻的校对员是一个常识丰富的人,他读了这段文字不禁好笑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些苹果皮上的字迹,只要趁苹果还呈青色时,用纸剪成字形贴在上面,等苹果发育红时,将纸揭去,这根本是个小朋友的恶作剧而已。
所以,这位年轻的校对员心想,这段文字如果登了出来,必将被人讥笑,说他们的主笔竟会愚笨至此,连这样一点小“魔术”也会“多方猜测,始终不明……”因此,他便大胆地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笔丹诺先生看了报纸,立刻气呼呼地走来,向他问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红笔勾出的关于“奇异苹果”的文章,为何不见登出?”
那位校对员诚恳惶恐地把他的理由说明后,丹诺先生立刻十分诚挚和蔼地说:“原来如此!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你做得十分正确,以后只要有确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红笔勾出,你仍不防自行取舍。”
戴尔和丹诺坦然承认错误的经验值得借鉴。很多时候,坦然承认错误不仅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在任何情况下。
智慧点评:
管理者也是凡人,不可能不犯错。我们不怕犯错,不怕认错,怕的是认错不当而错上加错。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坦诚地承认。
吸取教训及时认错
田单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决定去攻打狄国,临行前,去请教鲁仲子。
田单问鲁仲子:“我准备带兵去攻打狄国,先生认为此行会怎么样?”
鲁仲子摇摇头:“恕我直言,此次出击,不会顺利。”
田单心中不快,反问道:“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个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尚且能打败千军万马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个狄国有什么难的呢?”说完,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田单率兵出发攻打狄国,一连苦苦战斗了三个多月,仍不见分晓。
有一天,田单坐在帐内,心中烦闷。突然听到帐外传来孩子们唱的童谣。他仔细听来,虽没有听清全部歌词,但歌词的大意却听明白了:“田单的军队,装备很整齐,打仗却不行,长枪如同烧火棍,士兵无用像狗熊……”
田单听了这首歌,心里很纳闷,坐立不安,在帐子里来回踱步,最后决定还是去请教一下鲁仲子。田单想起当初鲁仲子曾说过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预见,心里惊异鲁仲子的明断,因此,诚心诚意地对鲁仲子说:“先生请原谅我上次的无礼,你的预见果然不错,请指教这究竟是为什么?”
鲁仲子见田单认了错,又是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这才说:“上次攻打燕国,是为收复家园而背水一战,你和士兵皆士气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钱封地样样俱全,已习惯高高在上做大将军,如何带动起士兵冲锋陷阵?”
田单心服口服。回到军营后,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败了狄国。
智慧点评:
有时候领导者要等到自己看见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能力。因为领导者借助于承认错误而表现更人性化,使别人对你的看法亦较具人性。
让员工提出意见
让员工给出意见,而不是每件事自己拿出主意。
约翰逊在公司工作时,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在他所负责的工作中,有件需要绞尽脑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通过对各种相关方面和因素的分析研究,权衡各方利弊,约翰逊终于拿定主意拟出一个解决方案,他自我感觉非常好。
可是,有一天部门经理把他叫去,详细地讲了对那个课题的处理意见。约翰逊听完之后发现,部门经理所说的同他设想的解决方案完全一致,就连具体实施步骤也是大差不差。约翰逊感到十分惊讶。当时的心情,就好像是自己的主意被人偷走了一样难受。
尽管,他知道部门经理真的没有偷走他的想法,但他还是忍不住冲部门经理唱了一段小小的反调:“这个方案确实可以考虑,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假如不从……角度再作进一步研究,要想顺利实施是不大可能的。”
部门经理默默地听完之后说:“那么,你就再对这些存在着的问题和缺点仔细斟酌一下吧。”归根到底,部门经理所安排的与他正在做的完全一样。
但是,即使是用同一种方法去做同一件事情,照着别人的指示去做和自己主动想方设法去做,感受还是大不相同的。完全照着上司的指令去做,员工是不可能有成就感的;相反,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发自觉地去做,那么员工不仅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而且也等于让属下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实现的精神状态之中。
不妨再让我们回到上面谈到的那件事上。假如约翰逊抢先一步向部门经理汇报自己实施这项方案的具体办法,部门经理恐怕也会表示同意并照约翰逊的汇报方案去进行,那么,他肯定也就会兴致勃勃,满怀兴趣地去干了。可当时的问题是部门经理先向他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同的方案,所以约翰逊才会感到兴致索然,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实说,在那个方案付诸实施过程中,他是不大可能依旧怀着当初那股子摩拳擦掌的热情和干劲去做的。
可是,有很多管理者的做法正好与上面的做法相反。其中有不少人的确是恨不得手把手教属下去做每一件事情,在安排所有工作时,总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能耐,唯恐指示不尽详细——若是事出紧急也就罢了,可很多事情并非如此。结果弄得员工感觉自己只是管理者执行任务的机器。既不能让属下佩服,又错过一次培养提高属下工作能力的机会,让人不由惋惜。
当主管要处理一件员工的失误时,这时候,让员工说出意见,这样勇敢的员工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即使想推脱责任的员工也会提高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责任感。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失误员工会认为这是大家的意见,不会对管理者的惩罚感到直接的抱怨。
让员工给出意见,更重要的一条是,要尽量克制自己对员工作详尽指示的念头,尽量让员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
智慧点评:
凡事善于诱导属下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解决办法的管理者,肯定会极大地提高属下的工作积极性,属下的能力也会得到日益增强。然而,你能否施展领导艺术,使属下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你是不是真正站在属下的立场上看问题,是不是能够真正理解属下的心理感受。
领导者要善于纳谏
宋太祖赵匡胤得力助手是宰相赵普,他是大宋的开国功臣,给赵匡胤出过很多主意,许多主意被赵匡胤采纳。赵匡胤每遇到重大难解的问题,总愿与赵普商量。但赵匡胤对赵普的勇于进谏,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态度,有时也很生气。
例如,有一次赵普向赵匡胤进谏应用某人为官,而赵匡胤不同意。
赵普见赵匡胤不同意,于是第二天又谏。赵匡胤对赵普的再谏,仍不采纳。
赵普见太祖仍不采纳,第三天接着又谏。这样一来,可把太祖惹怒了,竟然把赵普的奏文撕成几块扔在地下。而赵普脸色自若,就像没出过什么事似的,慢慢地把撕裂的奏文拾起来,回去后用糨糊补缀起来。
第二天上朝,赵普又把原来的奏文,照样进上。赵匡胤一看赵普这种不准奏决不罢休的态度,忽然悟到,所荐之人大概可用,于是采纳了赵普的意见,经用,果然称职。
有一次,有个大臣立了大功,按规定应当升官,可是赵匡胤平时看他不顺眼,就是不给他升官。赵普觉得赵匡胤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极力请求赵匡胤给此人升官。
赵匡胤见赵普什么事都好管,总好提意见,于是便怒气冲冲地对赵普说:“我就是不想给他升官,你打算怎样吧?”
赵普说:“刑,是用来治罪的;赏,是用来奖功的,这是古今的通理。况且刑赏,是国家的刑赏,不是陛下你个人的刑赏,怎能从个人的喜怒出发,愿意怎样就怎样呢?”
赵匡胤对赵普的尖锐批评,听不进去,起身就走。可是赵普紧跟不放,赵匡胤入宫,赵普就立于宫外,很长时间也不离去。赵匡胤一看赵普态度如此坚决,感到不赏是不对的,于是终于答应了赵普的请求。
群臣之所以对赵匡胤敢直言进谏,也说明了赵匡胤做事并非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讲道理。不论什么事,只要他真正明白应当怎样做,他会立即放弃原来不正确的态度,听取他人建议。更为可贵的是,会马上改变原来的态度,毫不考虑是否损伤自己的尊严,反而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有一次,在宫中举行宴会,令人扫兴的是,天忽然下起大雨,赵匡胤心中很不愉快,脸上怒气横溢,嘴里大发牢骚。左右臣下都为此而感到惊恐,个个小心翼翼,谁都不敢说什么,唯恐惹祸。
以直言敢谏出名的赵普见此情景,便对赵匡胤进谏说:“外边百姓正盼望下雨,而对我们来说,下雨只不过是淋湿点儿供帐、乐衣罢了,既不影响吃,也不影响喝,对大宴有何损失?这个时候,雨是最难得的,百姓个个欢喜,应当奏乐庆贺才是,望圣上最好能下令让乐官于雨中奏乐!”
赵匡胤一听,认识到自己错了,当即改怒为喜。
赵匡胤对臣下的进谏,如果对其意义所在没有弄清,是不会轻易听从的。但如果自己的主张和众人全不一样,必要时也能屈己从众。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很喜欢故乡的风土人情,曾有迁都的意思。起居郎李符知道了赵匡胤的心意,在赵匡胤西幸时,向赵匡胤提出反对迁都的意见。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进一步进谏说:“都城设在东京,有汴渠可以漕运,每年可运来江淮之米数百万斛,都下数十万兵,全都依靠这些供给。陛下如果西迁,将向哪里取用这些粮食?况且府库重兵,全在大梁,这里长久以来根基牢固,不能动摇。如果突然迁都,我实在没有看到便利在哪里。”
赵匡胤仍不听从。
晋王赵光义也进谏说,“迁都不便”,“迁都河南不算完事,从长久计当迁长安。”
赵匡胤说:“我打算西迁,没有别的意思,想依据山河之险而减去多余之兵。想效法周、汉的做法,来安定天下。”
晋王又说:“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觉得晋王所言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迁的理由仍是不足。当晋王出去后,赵匡胤看看左右说道:“晋王所说的道理固然很好,但还不足,今姑且不迁,但用不了百年,天下的民力就得用尽了。”
群臣的反迁主张并没有真正说服赵匡胤,但赵匡胤鉴于群臣一致反对,只好打消了迁都念头。
人才鉴别要通过实践,经过一个较长的了解过程。赵匡胤对臣下的进谏,只要认为说得对,大都会立即采纳,甚至不考虑进谏者的态度如何。
智慧点评:
人才贤能被用与否,取决于领导者的自身的素质,尤其在压抑人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缺少民主氛围,不能公平竞争,人才发挥作用完全寄托于是否被明智的君主采纳。处于这种单向选择人才的用人机制,那么领导的素质高低就更显得重要了。
听从下属的正确意见
武则天年老后,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又怕唐朝旧臣不同意,便同宰相狄仁杰商议。
狄仁杰明白了武则天的意图后,耿直地劝道:“据臣下看来,无论是天道还是人心,都还没有忘记唐朝的德政给予的好处。近来匈奴侵犯边地,陛下派遣武三思去招募抗敌的勇士,过了一个多月尚不满1000人;可是当庐陵王代替武三思后,不到10天就招到了5万人。由此事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先皇的威名及品德还没有从百姓心中泯灭啊!如今要选立一个储君,非庐陵王不可。”
武则天气愤地停止了与狄仁杰的谈话。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召来狄仁杰,告诉他:“朕多次梦见玩双陆(古代的一种游戏),每次都输,这是为什么?”
狄仁杰与王方庆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玩双陆而不能获胜,那就意味着输了而无子(原义为无计算输赢的筹子,双关‘儿子’的子),上天在您梦中显现的意义,是要告诉您,立储君要慎重啊!况且一个是你的侄子,一个是你的儿子,相比之下哪一个亲呢?陛下如立庐陵王为太子,那么陛下千秋万岁后可以一直配享在宗庙里;若立武三思为太子,那么陛下可曾听说过宗庙有姑姑的位置?”
武则天听了黯然地想到千秋万岁以后宗庙里的礼仪,如果真像狄仁杰所言,宗庙里供奉的哪会是她?想到此,不觉流下泪来,当天就派人去房州把庐陵王接了回来。
庐陵王回到都城以后,武则天把他藏在帷帐中,再一次召见狄仁杰谈论庐陵王的事,狄仁杰见武则天仍有立武三思之意,遂苦苦相劝,甚至涕零如雨以感动武则天能改变初衷。
武则天见狄仁杰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且还激动万分,这才让庐陵王走出帷帐来见狄仁杰,笑着说道:“还你一个太子。”
狄仁杰拜见太子后哭着说:“太子回来了,可无人知晓,人言可畏,各种说法都会出现,那时有口难辩,拿什么堵众人的嘴呢?”
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的对,下令太子回到龙门那个地方去住,随后在朝堂之上宣布庐陵王为太子,才派遣使臣具备了所有的礼仪前去迎接太子回京,朝廷内外无不欢欣雀跃。
智慧点评:
作为领导者,应该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这样才能顾全大局。
领导者有错应及时改正
春秋战国末期,秦王政杀了燕国派来的刺客荆轲后,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是秦军对手,马上被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否则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
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10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20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20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60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20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20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7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下令重新召王翦出山。但王翦不肯出来。
秦王政就放下架子,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还赔礼道歉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见秦王政都向自己认错了,只好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60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100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60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60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60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的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王朝。
智慧点评:
及时道歉表现出一个领导者能够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承担责任,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正直和勇敢。因为,既然心里想向人家道歉,就说明已经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如果再拖延下去,只能加深隔阂。
有心纳谏得人才
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为宣宗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聊起来。
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
又问:“县令是谁?”
樵夫说:“是李行言。”
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
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前些日子有几个强盗被捉,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硬是把这伙强盗全部斩了。”
唐宣宗听完这番话,默默地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此人可用!”
樵夫不知道什么原因,感到莫名其妙?
宣宗狩猎回宫以后,将李行言的名字、事迹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室中的柱子上。这年冬季,海州刺史位置出现空缺,大臣们纷纷举荐,宣宗力排众议,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史。
李行言入朝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向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我为什么任命你为海州刺史吗?”
李行言实在不知所以,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唐宣宗即令左右取下挂在寝殿柱子上的帖文给李行言看。
李行言看过宣宗所写的帖文,暗自庆幸自己在处理罪犯时,立场坚定,也十分钦佩宣宗明察秋毫。于是,谢了皇恩赴任去了。
智慧点评:
帝王能到四处看看咱老百姓、了解情况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随便做一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应该的。唐宣宗从老农寥寥数语中便得到一位良臣,比任何人的推荐更有效,这种工作做得不错。
当领导的要虚心
战国时,魏文侯因见吴起廉洁公正,善于用兵,颇得将士欢心,便拜吴起为西河(魏郡名,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郡守,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进犯。
魏文侯死后,吴起便辅佐他的儿子武侯。
公元前395年,有一次武侯来到西河,乘船顺河而下,察看地形。
途中,武侯见高山大河,险要奇伟,感慨不已,回首对吴起道:“山河环抱,形势险要,恰似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线,阻挡着敌人的入侵,这真是魏国的荣幸啊!”
吴起听了,觉得武侯不识安邦定国之策,便摇了摇头,劝谏武侯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德不在山河之险。”
武侯见吴起不同意其观点,便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吴起援引历史上尽管国家的山川地势险要,却不注意治理国家,政治腐败,不施恩德于民,终遭失败的实例。
吴起劝谏武侯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赖山川的险峻。从前,三苗氏(相传古部落名)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所处地势险要,由于没有德言,不讲信义,被夏禹(相传古部落联盟首领)灭亡了。”
吴起又说:“夏朝末代的君主桀的驻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北有太行山,南有龙门山,地势更险要,由于不施仁政,被商汤打败了。
吴起指出:“商朝末代纣王的国都,左倚孟门山,右靠太行山,北有恒山,南临黄河,同样因政治腐败,不施德政,被周所灭。从这些事实来看,治国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您乘坐的船上的人都有可能一是你的敌人。”
帝王常有唯我独尊的霸道,太霸道就不中用了,天下人都跟你作对,谁也受不了。做皇帝还是虚心点好,魏武侯就有这种见识,值得赞扬。
智慧点评:
天下不怕人才多了没有用,就怕领导没有人才用;天下不怕没财富,就怕有点财富没有人用。
敢于认错才能深得人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又率兵东征。一路上,旌旗招展,刀枪林立,浩浩****的大军有条不紊地行进着。
此时,正是“五月人倍忙,麦子覆垅黄”的收割季节。由于连年战火,许多田地都荒芜了。随着一阵轻风,飘来了一股股新麦的清香。原来,在队伍的前面出现了一大片黄澄澄的麦地。农夫们正在挥镰担担,忙着收割。
一看到粮食,曹操顿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想:老百姓们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看果实到手,倘若这大片庄稼被我的人马一路踏过,不是太对不起人了吗?战争时期,人心和粮食都十分重要呀!
于是,曹操立刻传令:“凡是踩踏麦田者,罪当斩首!”传令兵立即将曹操的命令传达三军。全军上下,人人都小心翼翼起来,因为他们深知曹操的为人,不要因为踏一撮麦子而丢了身家性命。所以,士兵们行走时,都离麦田远远的。骑兵害怕马一时失蹄狂奔乱窜,也就纷纷下马,用手牵着马走。队伍在麦田边缓缓地向前移动着。
正在忙于收割的黎民百姓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对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不少人甚至跪在田里,向曹操磕头谢恩。有几位老农眼里噙着泪,颤抖地说道:“老天保佑你打胜仗!老天保佑曹将军!”
曹操见到这种场面,心里不亚于打了一个大胜仗那样兴奋。他坐在马背上,被眼前的场面所陶醉,想不到一句号令,就赢来了人民对他的这么高赞誉。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凑巧,正当曹操得意之时,“嗖”的一声,一只大野兔从麦田里窜了出来,穿过路面,溜到了另一块田里。这野兔刚好在曹操及另外两名军官的马前穿过,把三匹前头大马吓了一跳。由于另外两个将军都下马牵着马缰绳行走。所以马只是小惊了一下,就给稳住了。曹操此时正坐在马上得意,他的马匹给这一惊,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一下子窜进麦田几丈远,差点没把曹操给摔下马来。等到曹操回过神来勒缰绳时,一大片庄稼已给踩坏了。吓得那些在田间的农夫们也赶忙躲避,害怕被惊马踩死。
面对眼前这一意外突发事件,大家都惊呆了。曹操虽久经沙场,但也给吓蒙了:“自己刚刚下达的命令自己就首先违背了!”他真不知道是如何将这该死的马拉出麦田的。
平静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军上下的纷纷议论。曹操也感到事情很棘手。但他还是大声地说:“我定的军规,我自己违犯了,请主簿(秘书)给我定罪吧!”
主簿说:“依照《春秋》之义,为尊得讳,法不加重。将军不必介意此等小事。”
旁边的一些军士也跟着附和道:“主簿说得对,将军,还是带我们赶快上路吧!”
曹操一本正经地说:“军令是我制定的,怎么能被我自己破坏呢?”稍稍顿了顿又继续说:“这样吧,我割下自己的一撮头发来代替我的头颅吧!”于是,拔剑割下一绺头发,交给传令兵告示三军。
智慧点评:
对曹操的“割发代首”,后人多认为这是曹操的诈术,用以收买军心民心。在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大多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掠民以自肥,有谁因此而自责过,而曹操能“割发代首”,已是难能可贵的。它说明曹操的军纪严明,自己犯了法也不饶恕。
领导者切忌自傲
骄傲是领导者常犯的老毛病。而雍正当皇帝不骄傲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雍正自律:做人“切忌恃才自傲”。
雍正皇帝有许多宠臣,但宠而不娇,最终结局或被杀,或不用,善始善终的很少。
在这很少的人中,怡亲王允祥就是其中的一个。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小雍正九岁。雍正继位后,命允祥总理事务,封怡亲王。雍正后来回顾说:“为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祸心,扰乱国事,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这都是亲王的不和引起的。”
雍正继位之初,允礼(康熙第十七子)反对雍正。
康熙逝世那天夜里,隆科多护送遗体回京在西直门外遇见了允礼。隆科多告诉他雍正继位之事,允礼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回府,也不去接驾。
雍正继位后,罚允礼到遵化守卫康熙的陵墓。允祥则规劝允礼服从雍正,允礼表示了后悔之意后,允祥就向雍正奏称:“允礼居心端方,乃忠信亲上、深明大义之人。”
允祥极力保举允礼,请求雍正能够重用和善待允礼。雍正也采纳了允祥的意见,于雍正元年,封允礼为郡王,命其管理藩院事。
雍正初即位,总是惊恐回顾,以为到处都是篡位之人,所以用人严格,用亲用善少。在这种情况下,允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怡亲王允祥为人谦恭逊让,每逢赏赐,都表示辞让,允祥被封为怡亲王,雍正提出按照自己当年封雍亲王时的规矩,赏允祥白银23万两,允祥坚持不受。雍正强迫其接受,允祥只得接受了一半的赏赐。
后来,雍正封允祥的儿子为郡王,允祥仍坚辞不受封,说:“我有很多的兄弟都不是郡王,却封我儿子为郡王,当侄子的怎么能越叔伯而为郡王?”
由此又可见允祥的兄弟情谊可说是很深厚的。他为自己有很多兄弟不是郡王而难为情,阻止自己的儿子受封为郡王,不是明理之人,也是做不到的。
雍正初即位,年羹尧去主持青海军事事务,隆科多妒忌年羹尧,从中加以阻挠。允祥就向雍正进谏说:“军旅之事,即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内情之道,方能迅速成功。”
雍正听允祥谏言,于是青海的平定迅速成功。
雍正初年,雍正所作出的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由允祥负责执行的。允祥主持户部,全权负责清查亏空,敢于得罪达官显贵。
雍正七年,允祥担任军机大臣,参与进攻准噶尔部的军事部署。
雍正朝后期,允祥又逐步从国家政务中解脱出来,给皇帝当大管家,负责皇宫的大小事务,并统率圆明园的御林军。雍正皇帝深为倚重他,可惜允祥寿夭,于雍正八年即英年早逝。
雍正的用人态度正是他不骄傲,才取得了成效。
智慧点评:
在用人和管人方面,领导者切忌自傲。很多领导者都喜欢犯这种毛病,小有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行不通的。领导者不仅要自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做到严格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