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人才不论资排辈
战国初期,在七个诸侯国中,秦国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不久,就发布了一道求贤令称,谁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律封高官赐土地。
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从魏国来到秦国。卫鞅把他的富国强兵的道理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发展农业,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订新法令,做到有法必依,赏罚分明。”秦孝公听了卫鞅一番治国宏论,赞不绝口,当即决定用卫鞅,让他着手进行变法改革的准备。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想联合燕国,攻打赵国。秦王派使者劝说燕王,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秦国决定派大臣张唐为燕相国。
张唐听说后,因惧怕路经赵国时被杀,就在家装病,闭门不出。吕不韦只好到他家亲自劝说。张唐早就想好了理由,说:“我屡次带兵攻伐赵国,赵国特别敌视我,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可不能去。”
吕不韦再三劝说,张唐坚决不去,吕不韦也毫无办法。
吕不韦回到府中,独坐堂上生闷气。这时一个叫甘罗的小客人(当时12岁,是原秦国丞相甘茂的孙子)走进来问道:“丞相心中有什么事这么闷闷不乐?”
吕不韦生气地说:“小孩子懂什么,也来问我。”
甘罗调皮地说:“您是个礼贤下士的人,心中有事不向贤能之士说出来,我就是有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为您效劳。”
吕不韦早就听说甘罗虽然年幼,但才智出众,见他说话这么大口气,就想难为他一下,说:“大王决定与燕国和好,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我秦国派张唐到燕国当相国,但是张唐说什么也下去,所以我很生气,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
甘罗拍着手笑起来说:“就这么点小事,怎么不早说?我去给你办!”
吕不韦气呼呼地说:“去,去,快一边玩去吧!老夫我亲自去都请不动,他怎么能听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的话?”
甘罗收起笑容,板着小脸,振振有词地说:“以前,项橐7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12岁,比项橐大五岁,已经能办大事了,您可以试着让我去办这件事,如果办不成,再骂也不晚,您怎么能小看天下贤士,随随便便拉下面孔训斥人呢?”
吕不韦听他讲话很有分量,就说:“你如果能让张唐去燕国,事成之后,我请秦王封你上卿的官职。”
甘罗一听,很高兴,说:“请您不要自食其言,咱们一言为定!”
向吕不韦辞行后,甘罗径直向张唐家走去。
张唐得到甘罗要来劝说的消息后,想跟他开开玩笑。
甘罗刚进门,张唐就笑着问:“你这个小孩也想来欺负我吗?”
甘罗恭恭敬敬地给他行了个礼,一本正经地说:“我是来给您吊丧的。”
张唐说:“我好好的,你为什么来给我吊丧?”
甘罗说:“您的功劳和武安君白比怎么样?”
张唐说:“武安君率领秦国大军,在南面挫败了强大的楚国,在北边威震燕、赵两国,打了无数胜仗,攻克许多城池,我的功劳不如他的十分之一。”
甘罗又说:“在秦国,应侯范雎和文信侯吕不韦,哪个人权势大呢?”
张唐说:“当然文信侯权势大。”
甘罗说:“您知道当初应侯打算让武安君攻打赵国,他装病不去。应侯发怒了,武安君就被赶出国都咸阳,被逼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请您到燕国当相国,您装病不去,文信侯比应侯厉害,您怎么能躲得过去呢?您的死期不远了,所以我来为您吊丧!”
这时,张唐倏然面带惧色,深深地向甘罗作了个揖说:“请先生向文信侯替我请罪,多多美言,我遵命前往燕国。”
过了几天,张唐整理好行装,快要出发了,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是经我劝说,不得已才赴燕。其实,按照情理来说,他也确实害怕路过赵国。请您借给我五辆车,我愿意为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吕不韦已经领教了甘罗的才智,就向秦王推荐说:“甘茂的孙子甘罗,虽年少,但很有智谋。张唐称病,不肯去燕国,甘罗一说即行。现在他又请求先行去赵国,为张唐开道。”
秦王宣甘罗入朝,看他虽然身高只有五尺,但是眉清目秀,招人喜爱。问:“你这个小孩,见到赵王打算说什么呢?”
甘罗回答:“这要察言观色,相机而行。进言,要像刮风兴起的波涛一样,随风而转,不能预先确定。”
秦王点头称是,给他10辆华丽的马车、100多名随从,派他正式出使赵国。
赵国已知燕秦通好,害怕两国联合伐赵,听到秦国使者来到,非常高兴,派人出城20多里迎接。
在赵国的王宫里,赵悼襄公看见使者是个小孩,有些轻视,说:“看来秦国朝廷上成年人不够用了,就派先生来了?”
甘罗神气十足地说:“秦王用人,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年岁大的人办大事,年岁小的办小事。我12岁,年龄最小,所以派我到赵国。”
赵王见他言辞磊落,暗暗称奇说:“先生来到赵国,有何见教?”
甘罗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人质于秦、张唐将要相燕的事情吗?”
赵王说:“听说了。”
甘罗说:“燕太子丹人质于秦,是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相燕,是秦国不欺骗燕国,秦燕互不欺骗,赵国就危险了。”
赵王说:“秦国和燕国联合是什么用意呢?”
甘罗说:“秦王亲燕,打算攻打赵国,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想扩大国土。我劝大王不如先割让五个城献给秦国。然后我请求秦王不要再派张唐相燕,以绝秦燕之好,而与赵国修好。如果强大的赵国去攻打弱小的燕国,而秦国不派救兵,赵国所得到的就不只五个城池了!”
赵王听罢很高兴,赐给甘罗黄金二千两、白璧两双,把五个城地图给他,让他转报秦王。
甘罗回到秦国,向秦王报告出使的情况,秦王高兴地赞扬:“得到这五个城,全凭甘罗的智慧!”随后,秦王决定不再派遣张唐相燕。张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感激甘罗。
赵国听说秦国不派张唐相燕,知道秦国不助燕国,便派大兵攻伐燕国,夺取上谷一带30个城,赵国得19个,送给秦国11个。秦王拜甘罗为上卿。这就是小甘罗12岁为丞相的佳话。
智慧点评:
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领导者用人更不能论资排辈。只要这个人真的有能力,就可以委以重任。
启用有才的年轻人
三国时,孙策刚刚死去,孙权便向周瑜请教如何守父兄之业,周瑜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早在其父孙坚时,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将英名令人瞩目;到孙策时,有周瑜、张昭辅佐,又添了一批虎将如蒋钦、周泰、陈武、太史慈、凌统等。孙权时期,东吴招揽人才,知人善任,更是空前,以致“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推荐了诸葛瑾、张绂。以后“连年以来,你我相荐”,一时人才荟萃,文武兼备。
有了人才就要有所用。孙权在用人方面能够知人善任,突出表现在他一生中四次任命都督上。统领东吴兵马的都督依次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为东吴开疆辟土、开展外交、抵御外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孙权任命的第一个都督是周瑜,周瑜是他的哥哥孙策推荐的,孙策临终前曾嘱咐他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请教周瑜。在孙刘联盟抗曹的问题上,东吴主降派占据优势,虽然孙权不想投降,但最有权威的谋臣张昭也主张投降,孙权只能沉默不语。等到周瑜一到,在全体谋士、武将的大会上,对曹操的兵力做了一番极为精辟且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分析后,孙权马上下定了抗战的决心。他下达命令,委任周瑜为大都督,把军权全部交给了周瑜。这次任命,可谓有胆有识。面临曹操率领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面对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占优势的局面,若没有胆量,孙权不可能做出抗战的决定;没有远识,他也不可能肯定周瑜的见解,而委以全部军权。这次任命,是在文武大会上以闪电般的形式进行的,犹能看出孙权的气概。
孙权任命的第二个都督是鲁肃。鲁肃与孙权相交已经很久了,可谓相知甚深,但他对鲁肃的任命,还是由于周瑜的推荐。周瑜将死之时上书孙权,其中一条建议是:“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读过遗书后,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于是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这里,表面上看是孙权不能忘情于周瑜,对他的遗言又不好不听,所以说“孤敢不从之”。但实际上孙权早有意如此,所以这样做,一来是表示对周瑜的深情,遵从他的遗嘱,是对有功者的尊重;二来,他对鲁肃本来就很了解,周瑜遗嘱中提到这一点,正好合了他的心意,所以立即采取果断的任命行动。当初鲁肃初投孙权时,二人就甚为投机。有一次二人彻夜交谈国事,鲁肃为他举策,要其“鼎足江东”,扩展疆土,创帝王之业。赤壁之战,鲁肃力排众议,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周瑜死了之后,比较起来,武将中有勇的不少,有谋的特别是有谋而能担任主帅的可以说没有;文官中白面书生居多,而吕蒙、陆逊还尚未充分崭露头角,鲁肃战略眼光远大,又尽忠竭力,任命他当都督是很适宜的。果然,鲁肃在任期间,对巩固孙刘联盟起了很好的作用。
孙权任命的第三个都督是吕蒙。吕蒙原是陆口守将,他和陆逊密谋取荆州之时,把守将的名义让给没有名望的陆逊,自己以养病为名,上书辞职,目的是麻痹关羽,使他专注抗魏,不复防吴。一切布置就绪,关羽上了圈套,东吴方面开始行动。可在这里又出了一点小小的波折: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如何?”孙皎字叔明,是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的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吕蒙在这里所提出的问题是用人原则上的:用人必专,不专必败。所谓专,就是指在一定职权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人做最后决定,作为三军统帅尤其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出现用人不专的情况。吕蒙说了两种:
一种是命令一个人负主要责任,却又命令自己的亲信或亲属当副手。名为副手,实际上他还有一层亲信或亲属关系,他会要求与主要负责人平起平坐。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可能专一,形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在紧要关头导致失败。孙皎是孙权的叔伯兄弟,其亲可知,如果他不听节制,法不能加于他,就不好办了。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吕蒙拒绝和孙皎一同领兵。另一种是后起的年轻领导负主要责任,却令老资格的人当副手,这也容易造成不协调的局面,吕蒙说的周瑜和程普就是这种关系。程普刚开始以老臣身份不听周瑜调遣,可后来看到周瑜确实真正有才干才表示佩服。这里是程普修养比较好,若是换了一味计较个人地位高低的人,那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很困难了。
还有一种是两雄不并立,吕蒙没有说,因为他只是针对孙皎问题提出的意见。若有两个人才,用人者最好将他们分开使用,各用其长,否则二人可能会因为互不服气而闹分裂,结果还是会有害于事业。
吕蒙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尖锐,态度也很坚决。孙权一听就明白了其中道理,“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在这里,孙权仍然表现得知人善任,肯于听从他人意见。
孙权任命的第四个都督是陆逊。刘备大军出川之时,细作报知孙权,孙权向文武官员问计:“蜀兵势大,当复如何?”回答他的是“默然”。以致孙权不得不深深叹息:“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所谓“无人”实际上是有人,只是此人这时还没有出来。因为这时形势尚不十分紧张,一般将领似乎也可御敌。等到刘备大军深入,不准东吴求和,孙权无计可施的时候,陆逊才被举荐出来,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启用陆逊担任彝陵战役的指挥,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是因为他年轻,二是因为他没有名气,三是因为他是个书生。一般来说,年轻必然经验不足,没有名望就不能服众,书生肯定不懂军事。但是陆逊却突破了一般的情况。阚泽保荐陆逊时说:“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这一次因为反对陆逊当都督的人太多,所以孙权的行动更加明朗、严肃。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是40岁的人了,掌领江东已经二十二年,在用人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所以他一听到阚泽的保举,心中就豁然开朗,随即以不同前三任都督的任命仪式,庄严地授封。他命人连夜筑坛,次日召集百官聚于坛前,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赐以宝剑,令掌六郡八十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彝陵之战,应归功于陆逊,但没有孙权用人的胆识,陆逊也不能大显身手。
这四次重大的人才选拔使用,充分体现了孙权的知人之明和用人之胆,对他事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孙权在选人用人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委以重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如周瑜被任命为大都督统管全吴兵马、指挥赤壁之战时,年仅27岁。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资深的张昭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不但没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更加重用他,把鲁肃留在身边,参与机要。吕蒙20多岁时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时年仅30岁。正是这些年轻人才赋予了东吴旺盛的生命力,使孙权能够独霸江东。
智慧点评:
知人、用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即使你身居权要也不能轻视人才,要做到知人善用、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太宗时的大将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偏将。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武周命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南侵以扩大地盘,两人攻陷了晋州、浍州。
当时,唐将吕崇茂在夏县造反,尉迟敬德等率军深入至夏县接应吕崇茂,击溃了永安王李孝基的军队,俘获了唐将独孤怀恩、唐险等人。
一连串的事令高祖李渊异常震惊。他亲笔书写敕令道:“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
李世民上表章谏道:“太原是称霸王业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足,是京城物资的供应地,若把这些地方全都放弃,对于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损失,就我个人而言,也很遗憾。我愿带领三万人马前去交战,我相信一定能消灭刘武周,收复浍州、晋州。”
于是,高祖把关中的兵马都调归李世民指挥,而且亲自赴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奔赴龙门关,大军踏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宋金刚的军队相持。寻相、尉迟敬德接应吕崇茂之后便想撤回浍州。
李世民派殷开山、秦叔宝在尉迟敬德回浍州的必经之路美良川截击,把寻相、尉迟敬德打得大败,接着唐军又复归柏壁。
李世民对众将说道:“宋金刚率军远行千里,深入我方地域,敌方的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这里。刘武周占据太原,完全依赖宋金刚作前卫,敌方士兵虽多,内部实际上是空虚的,一心想速战速决。我军坚守营寨,养精蓄锐以挫敌人的锐气,敌人粮尽计穷时自然会逃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二月,宋金刚终因军粮耗尽而率军逃跑。
李世民指挥大军追击敌军到达介休,宋金刚列阵抗拒唐军。李世民指挥唐军三面突击,宋金刚军溃败逃奔突厥,尉迟敬德收拾残余部队退守介休城。唐军把介休城四面围定,尉迟敬德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陷于窘境,不知如何是好。
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过、宇文士入城劝说尉迟敬德。在这种情况下,尉迟敬德与寻相率全城8000士兵来降,李世民非常高兴,设宴款待,仍然让尉迟敬德统领降军,而且降军与唐军营相隔很近。
李世民部下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担心尉迟敬德与寻相突然发动兵变,那将一发不可收拾,急请李世民采取防范措施。李世民说道:“过去,刘秀手下的人都对他忠心耿耿,绝没有叛变他的心,现在我既然用了尉迟敬德,就说明我相信他,如果我不相信他,何必给他兵权呢?也许他本没有叛我之心,我们却对他怀疑不信,这样反而让他反了。”
不久,寻相与原刘武周部下的降将都叛变而去,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一定要叛变,就将他囚禁在军营中。
屈突通与殷开山对李世民说:“尉迟敬德刚刚归顺,尚不稳定。此人极其勇猛,我们拘禁他很久了,他既被猜疑,一定会生怨恨之心。留着他恐怕是养虎为患,不如尽早把他杀了吧。”李世民说:“尉迟敬德若怀有背叛之心,难道会在寻相之后吗?”说罢,立即将尉迟敬德释放,命人把他领到自己的卧室内,赐给他金银珠宝。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大丈夫期望的是相互间讲义气,不要猜疑,对小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您应该体察到这一点。如果您一定要离我而去,现在把这些东西就当做赠给您的离开的路费,以表达我对您的情谊。”
当天,李世民就让尉迟敬德跟从自己去打猎,恰巧遇到王世充带领数万步兵骑兵来战。王世充部下的勇将单雄信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吼一声,拍马上前刺单雄信于马下。敌军纷纷退却,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又率军回来与王世充军交战,将王世充军击溃,并且生擒了王世充的部将陈智略,俘获敌军6000余人。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当初,众人认为您必定叛变,我坚持排除众议,没有失去你,常听人说福和善是因果相验的,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啊!”
尉迟敬德从此后更忠心于李世民,李世民也更敬重尉迟敬德。
智慧点评:
作为领导者,对于人才也应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到了这点,即使是敌人,也会被你制服的。只要会用人,便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对人才要充分地相信
刘邦是靠用人得天下的,这是后人对他的最高评价。
公元前209年,陈涉揭竿而起,宣告了一个群雄争霸时代的到来。就在这时,阳武县户牖乡一位名叫陈平的年轻人,前去投奔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替魏王执掌乘舆和马政。陈平十分聪慧,年少就胸怀大志,而且勤奋读书。他来投靠魏王,原本想有一番成就,但他屡次献计献策都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他人的排斥、诋毁。陈平认识到魏王咎是个平庸之人,于是便毅然出走,投奔到项羽麾下,参加了有名的巨鹿之战,跟随项羽入军关中,击败秦军。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但这种职位徒有虚名,并没有实权。
公元前206年四月,楚汉之战正式开始。第二年春天,殷王司马印背楚投汉。项羽大怒,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进击殷王,收降司马印。陈平取胜后因功被拜为都尉。过了不久,汉王刘邦又率部攻占了殷地,司马印被迫投降。司马印的反复无常激怒了项羽,以至于迁怒陈平,要斩以前参加平定殷地的全体将士。陈平害怕被杀,又看到项羽无道无能,难成大气候,于是封裹其所得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羽,自己单身提剑抄小路逃走。在渡黄河的时候,艄公见陈平仪表不俗,又单身独行,疑心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藏有金银财宝,顿起谋财害命之心。陈平察言观色,知其心怀歹意,便心生一计,故意脱掉衣服,往船板上用力一甩,**上身,帮助他去撑船。船夫因此知道他一无所有,才没有动手。
陈平一路直奔修武,因为当时刘邦正率领部队驻扎在那里。他通过汉军将领魏无知见了刘邦。刘邦赐给他酒食,并说:“吃完了,就休息去吧。”
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对您要说的事不能挨过今天。”
刘邦听他这么一说,就跟他谈起来,两人纵论天下大事,谈得非常投机。刘邦问陈平:“你在楚军里担任什么官职?”
陈平回答说:“担任都尉。”
当日刘邦就任命陈平担任都尉,让他当自己的骖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
这事一传出,帐下将领不禁大哗,纷纷对刘邦说:“大王得到楚军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有多大,就与他坐一辆车子,反倒来监督我们这些老将。”
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后,反而更加亲近陈平,同他一道东伐项王。这样一来,将领们越发不服气。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推举周勃、灌婴晋见刘邦说:“陈平的脸蛋长得固然不错,但这就像帽子上的明珠,外表光亮,内部并不怎么样。我们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因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十分器重他,按说他应该知恩报恩,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的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加倍小心啊!”
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并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过来。
魏无知对这些传言的真实性也说不清楚,于是从道理上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那样守约、那样孝顺的人,他的品德固然高尚,但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起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吧。”
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火气已消了大半,但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的,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臣想帮大王做一点什么事。”
至于“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地说:“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一笔钱,生活不好周转。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可以用,臣就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别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
汉王听他这么说,大受感动,当即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我错怪您了,请勿介意。”
随即把陈平升为护军中尉,并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楚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刘邦坐立不宁,对陈平说:“天下纷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寡人有心与项羽言和,可亚父范增不答应,这事该怎么办?”
陈平安慰他说:“项王虽然勇猛,可度量小,喜欢猜忌人,他现在身边忠实的臣子,不过范增、钟离昧、龙且几个。如果大王舍得花几万金钱,可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关系,使之上下离心。项王本来爱猜忌怀疑,容易听信谗言,这样,必定会引起内讧和残杀,到那时,我军再乘机进攻,定能获胜。”
刘邦对陈平的分析大加赞赏,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让其任意处置。
于是,陈平向楚军派遣大量间谍,用很多黄金收买楚军中的将士,让他们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身为楚军大将,战功赫赫,然而却不能割地封王,因而想与汉军结成联盟,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项羽本来生性多疑,听到这种议论后,就派使者到汉军探听虚实。陈平让侍者准备最高规格的菜肴,派人端去,但一见楚使,故作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于是吩咐把菜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食物。楚使见此情景,非常生气,回去后一一告诉了项王,项王于是怀疑起范增来。当时范增提议项羽迅速攻下荥阳城,但项羽拒绝采纳,气得范增发怒说:“天下大事大体上定局了,大王你自己干吧!请求赐还我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
不料,项王准其所请。范增在回家途中,因背上毒疮发作,猝然而死。陈平略施小计,竟使项羽失去第一谋士,楚汉成败,由此可知。之后,大将周殷在英布引诱下叛楚,钟离昧也因遭猜忌而得不到重用。陈平的奇计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而项羽的天下终因其自身的弱点,即心胸狭窄、猜忌多疑,而分崩离析。失败已成定局。
智慧点评: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作为领导者,不会用人,不善于凝聚人心,实乃大忌,肯定干不好工作;而一个待人刻薄一向求全责备的人,身边又岂能留住人才呢?
好钢用在刀刃上
施琅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初六日抵福建厦门视事。他吸取康熙三年和康熙四年间进军台岛失利的教训,为防止督、抚、提之间彼此掣肘,极为重视专征大权。
当月即上疏说:“督抚均有封疆重寄,臣职领水军,征剿事宜,理当独任。”
在攻台人选组成上,康熙同意巡抚吴兴祚因“有刑名、钱粮诸务,不必进剿”,但仍坚持“总督姚启圣统辖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
然而总督与提督意见确实不合。
施琅主张利用南风,专门派人征讨,先打澎湖,“扼其咽喉”。他于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又上《密陈专征疏》,再次要求皇帝为自己颁发专征台湾之敕谕,同时指出:总督姚启圣“生长北方,虽有经纬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长”,官兵驻在厦门,居中调度,催运粮饷。
施琅得知据守澎湖的是台湾实权人物及其主力部队时,更加坚定了这一方案。姚启圣则提倡利用北风,“分别攻击”,同时进军台湾、澎湖,总督、提督各领一路。二人意见针锋相对,不可调和,致使出兵日期一再拖延。
施琅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又上《决计进剿疏》,再次请求皇帝授权专征。他充满信心地表示:“如果皇上信任愚臣,委任臣为讨贼指挥官,让督抚二臣援助粮草,愚臣敢保证在短期内即可获胜。如完不成任务,臣愿受处罚。”
面对施琅的疏请,康熙态度极为慎重,令议政王大臣商议。十月初六,大学士等以议政王大臣议复“提督施琅请自行进剿台湾事”面奏请旨时,康熙再次询问大学士等:“你们各位有何高见?”
大学士明珠回奏道:“如让一人带兵去剿匪,就会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如让两人带兵去,势必会出现互相牵制的局面,以臣之见,让施琅一个去即可。”
康熙考虑总督、提督意见分歧,的确对出兵不利,于是改变原来态度,同意了多数大臣的意见,表示让施琅独自带兵征剿,是上策。
康熙对前方将领借口风向不顺,一再推迟出兵日期虽有不满,但他始终采取审慎态度,不轻率表态,坚持海道进取不同于陆路,尊重统兵将领意见,不强令进止,使其能因地制宜,施展才干。后来他谈到当时的心情,说:“朕在陆战上尚能拿主意,海战不同于陆战,自己不能乱指挥,放手发挥行家的优势。”
在专征、合征问题上,康熙也不固执己见,而是考虑督、抚分歧难以调和的实际情况,修改原来谕旨,授予施琅专征大权,令姚启圣负责催趱粮饷,确保军需后勤供应。在配备将领时,康熙排除各方偏见,发挥众将官的积极作用。
施琅拟重用姚启圣处罚过的蓝理,而排斥受姚启圣器重的平阳总兵朱天贵,欲令其率兵返回浙江平阳原汛。兵部不同意蓝理署右营游击领舟师,然而康熙则认为这两人都可用,特旨批准蓝理署右营游击领舟师;令“朱天贵及原带官兵仍留福建,在后策应,听施琅调遣”。
在后来的海战中,蓝、朱二人均浴血奋战,果然英勇无比,朱天贵壮烈牺牲。
智慧点评:
人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之意。在用兵上,选择最佳之将领,则是取胜的关键。
信任自己的员工
克莱斯勒底特律总部的士气急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戴姆勒·克莱斯勒的主席约根·施伦普的一次发言。当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在1998年合并时,施伦普称之为“旗鼓相当的合并”。但在2000年秋季,他承认他那是在撒谎,他说他从未认为这两家合并的公司是一样的。他说,如果他那时说实话的话,合并就不可能发生,他就无法把克莱斯勒变成戴姆勒的另一个经营单位。施伦普的这些话毁掉了他在克莱斯勒员工中的所有信任感。
信任是领导的本质,因为领导者不可能领导不信任自己的人。
当员工信任领导者时,他们愿意服从领导者的行动——相信他们的权利和利益不会被践踏。人们不可能去跟随或尊敬某个他们认为不诚实或可能利用他们的人。例如,诚实一直被大多数人列为他们敬仰的领导者应具有的品质之首。诚实是领导的一个基本成分。
管理和领导有效性在现在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获得追随者信任的能力。因为当今是一个变革和动**的时代,人们依赖个人关系来指导行动,这些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任水平。另外,当代管理方法,如授权、工作团队等,也要求信任。
信任与其说是领导的一个素质还不如说是领导有方的产物。信任不是一个习得的素质,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的。信任是同事和下属给予的,没有他们的信任,领导是无法执行自己的职能的。
惠普的创始人惠烈最感骄傲的,却是和另一创始人普克共同发展出来,被管理学者称作“惠普风范”的管理哲学。这些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措施,像是员工认股、医疗保险、走动式管理、弹性工时、开放式办公室、与员工对谈的咖啡时间……在当时却是让许多大企业嗤之以鼻,认为是痴人说梦的理想。
惠烈和普克认为,唯有忠诚的员工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唯有信任员工,让他们放手去做,才有创新的可能。他们坚信唯有塑造一个开放、没有阶层的环境,才能让创意源源不绝,同时,员工留下来不见得是为了优渥的报酬,而是期待能在这里获得自我的实现。我们应该更深刻地去思考我们存在的目的,我们在一起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些独特、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惠烈和普克并不只是把这些理念挂在嘴边宣扬,而是实际地去执行它。许多惠普人对这两位创办人的共同印象,即是他们在各部门穿梭的身影。惠烈和普克经常会走进工程师的办公室,坐在桌子上毫无架子地询问年轻工程师:你现在做些什么?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派克的做法,说明了他们的管理哲学,只是在这样一个追求速效与财富的年代,信任员工就是信任效率和信任财富。
沃尔玛是另外一个例子,由于信赖员工,信息充分共享,坦诚交流,员工把沃尔玛当成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事业。“星期六早晨我要去一家商店,我会看到我们的一位员工带着她的小女儿逛商场,并且指着走廊的一端对她的女儿说:‘这个星期那里是妈妈布置的。’我还曾见到过我们的一位员工带着他的女友逛商店的情形,当他们走过男装部的柜台时,这个员工指着柜台的陈设对他的女友说:‘我们经理夸奖我说柜台设计做得很好。”沃尔玛前任总裁瑟德奎斯特回忆道:“所有人都想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人们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工作受到重视,人人都想对他们所作的贡献有所了解。”
智慧点评:
只有信任员工,才能对员工进行管理,信任是管理者启动管理的引擎。从本质来说,管理就是要将事情托付给员工。管理者信任员工,才能将事情交给员工做。而员工信任管理者能够给予回报、关心与支持,才会为组织工作。
培养正确的用人策略
曹操刚收复关中的时候,形势不太稳定,马腾、韩遂并未归心,曹操便派司隶尉钟繇坐镇关中。
马、韩二人被迫把儿子交给曹操作人质,这样一来,关中便很安定了。
枣枫、任峻两个人,办事非常认真,曹操就任命他们为屯田校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国富民强,他又任命卫觊镇抚关中,让他帮助国家理财,尽收官盐,使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加,壮大了国势。
河东(今山西西南)有草寇占山为王,烧杀掳掠,百姓怨声载道,他就派杜畿任太守,两个草寇王都被擒。并州(今山西太原)刚刚平定,便派梁习出任刺史,他十分精于治理,从此边境安定。
扬州被孙权所占,独有九江还属曹操,便交给刘赖治理,效果很好。闯翊(今陕西大荔)常被盗贼骚扰,他就派郑浑出兵围剿,郑浑韩昌就灭了草寇。
代郡(今河北旦县)乌丸一带的单于掠财敛资、放纵骄横,使得当地的百姓民不聊生,他便派翡潜上任,使得单于俯首帖耳。刚得汉中(陕西汉中西),他令杜袭督抚,百姓安乐。
马超军马刚投降又想叛变,便派赵俨为护军威慑各部,东迁2万多人,做了合理安排。
曹操的用人方略,为他的统一天下起到了很大作用。
张辽曾在合肥大败孙权;郭淮曾在阳平(陕西勉县西)抗拒蜀军;徐晃曾在襄樊扼住关羽。这些良将都是在曹操的任用和勉励下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的。没有曹操的慧眼识人和正确的用人策略,这些人是难以发挥才能的。
曹操所以能够消灭群雄,纵横天下,大部分是靠这些人的文治武功。
智慧点评:
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有过人的用才之道,这样才能让人才为己所用。
用人不讲私人情感
松下幸之助曾有位好朋友叫武久逸郎,是不可多得的经营人才,所以松下将刚成立的电热部交给他管理。
1927年1月10日,武久走马上任,辅佐他的是松下电器的技术专家中尾哲二郎。中尾推出“超级电熨斗”月销l万只,在市场上一枝独秀。松下电器的电热部是盈利很大的部门——同行业电熨斗制造商是这么认为的,负责人武久和中尾是这么认为的,松下电器的员工是这么认为的,松下本人同样是这样认为的。
松下只制定经营策略,具体事务由武久与中尾负责。中尾负责技术指导,抛头露面的事由武久来做。武久在松下公司声誉日隆,有人说:武久是继松下之后的经营全才,松下也认为武久人才难得。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定期结算时却发现电热部亏损。财务人员认为计算错误,再认真核算一遍,确确实实亏损了!报表交到松下手里,松下第一反应是:这怎么会呢?武久也不相信,但确确实实亏损了啊!
松下最先反省,错在哪里呢?是当初计划太草率?是定价不合理?是生产成本偏高?是日常消耗过大?最后松下确定问题的症结在于:经营策略没错,但在执行时发生偏差,漏洞颇多,武久要负主要责任。
武久始终解不开这个疑团:怎么亏损了呢?松下要武久对管理进行回顾反思,武久不知所云,一派茫然,做错而不知错,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松下深刻检讨自己的用人之道:过高地估计了武久的经营才能,私人感情占了上风。俗语说:隔行如隔山。武久是开米店的,他对电器行业完全是外行,两者的复杂程度,绝不可同日而言。就算武久是可塑之才,也该让他做做下手,熟悉过程。可自己一下子就委予武久全盘负责重任,这是典型的用人讲情面,头脑发热的举动。
松下经过反复思索,制定了拯救措施:
一、电热部不宜共同经营。
二、今后由自己直接管理。
三、经营态度非彻底认真不行。
四、用人、管人一定要讲政策,抛开私人情感。
松下把武久请来他的寓所,心平气和地说道:
“武久君,电热部亏损,主要责任在我,不该把经营的主要责任交给外行的你,我应该投入全部精力,可我却没做到这点。你我是朋友,有些话我不妨正说,你是作了努力的,但你不适宜从事制造业。我想跟你商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去想它,电热部由我来接办,亏损的部分全部由我承担。你还是回去经营米店,你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不知你意见如何?”
武久激动地说道:“蒙你抬举,我有机会参与经营,却弄成了亏损,我内心很沉重,我愿意退出经营。可是,我总舍不得与你的事业分离,再说就这么回去,我在社会上很没面子。”
两人久久地沉默。松下又试探着说道:“电器确实是很有希望的行业,你不满足于经营米店,所以我才成全你的心愿。可是,我看到电热部的经营才感到,光凭心愿经营事业是不行的。我们虽不共同经营,可我们的友情仍在。武久君,你如果真对松下电器有着难舍的感情,我是很高兴的,那么你就做松下电器的职员怎样?松下电器的员工,都是从头做起的,我别无他法。请你三思而做决断吧。”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松下正在睡梦中,听到敲门声,心想是谁呢?松下有失眠症,好不容易睡着,最烦别人吵醒。那个人继续敲门,松下不由站起来叫道:“是武久君吧?”赶忙跑去开门,果然是武久。
武久急匆匆地说:“我们昨天谈的事,我想了一整夜,终于下了决心,来松下做职员,所以赶快跑来把我的决定告诉你,请多指教。”
松下看着武久的眼睛,红红的,真的一夜没睡。武久是做了多年老板的人,下这样的决心,可真不容易。松下握住武久的手:“欢迎你,武久君,你真了不起!我失去了共同经营的伙伴,可我却得到了值得依赖的职员!”
松下不讲情面,坚持原则,武久以普通职员的身份进入松下电器。松下考虑到他做买卖的专长,派他到营业部。武久在松下公司干得很好。从此以后,松下立下一条规矩:不管什么人,都要从基层做起,根据实际表现再提升职位,绝不能用人唯亲讲情面,开后门。
智慧点评:
领导用人千万不能因私人感情而讲情面,这样不仅难于管理其他的人,而且很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管理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抛开私人感情,杜绝任何走后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