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二用才篇(1)(1 / 1)

得人才胜,失人才败

西方管理界有句行话,说:“有责无权活地狱。”你把权力授予负责任的下属,对你的下属来说是人尽其才,对你的公司管理而言是提高效能,这才是有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所以,西方管理学者卡尼奇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体会到请别人帮他一起做一件工作,其效果要比他单独去干好得多,他便在管理下属中迈进了一大步。”

现代许多管理者都不愿意授权,他们更喜欢用人唯亲。在他们看来亲人是最可靠的助手,为此,不少管理者付出了代价,福特公司的例子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福特汽车的沉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司用人方面。如果福特家族独裁,那么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而如果重用人才,让有能力的人干,公司就会繁荣中兴。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03年,亨利·福特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与几个同行合伙聘请了一位专家——詹姆斯·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

库兹恩斯上任后,在老福特的支持下采取了三项重大的措施,即市场预测,产品价廉物美,建立销售网络。就这样,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福特汽车公司便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然而,福特公司取得发展之后,老福特的头脑开始发热,在1915年辞退了库兹恩斯,实行他个人的独裁,退回了家长式的领导体制中去。老福特独揽公司的一切,取消了经理制,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私人秘书”,公司里的一切决定、一切人事安排、一切生产和买卖事务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公司没有经理部,没有开过任何形式的讨论会或研究会。这种领导体制造成公司管理的极度混乱。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500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这种局面加速了福特公司的亏损。同时,老福特一意孤行,听不进忠言,凡有异议者,都被他视为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因而使一些能干的人纷纷离去。而且,福特公司的车型非常单一,这种做法与通用公司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通用公司能取而代之,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老福特眼见情况不妙,在1943年福特二世因病去世后,将在海军任职的孙子小福特招回,担任公司副总裁。福特三世于1945担任公司总裁。福特三世上台后很快便采取新的措施。

福特三世的革新措施是:

1.打破家族统治的传统,重金聘请外界管理人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让他们有职有权;由于从外界聘请的经理能及时掌握情况,又有充分的权力做出各种必要的决定,公司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2.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集权制改为分权制。把公司分成15个部门,各部门的经理全权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3.开发了国外市场。

福特三世接管公司之后,不惜高价,聘请了号称“神童”、“蓝血十杰”的“桑顿小组”——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后勤管理小组;福特三世又任用原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负责福特公司的工作。布里奇精于成本分析,福特三世甚至不惜答应给他股票特权以求从通用汽车公司挖走布里奇。而且,布里奇又给福特公司带来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威廉·戈塞特、路易斯·克鲁索、D·S·哈德和哈罗德·杨·格伦。

这些人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利润连年上升,并推出了一种外形美观、价格合理、操作方便、适用广泛的“野马”轿车,创下了福特新车首年销售量的最高纪录,把“福特王国”又一次推向了事业的高峰。

正是在“野马”车的开发、销售过程中,新星艾柯卡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但是,20年后在美国汽车大王的地位逐渐让位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的这种颓势是如何造成的呢?

福特三世刚上任的前几年,奉行“选贤任能”的政策,使公司的业务扭亏为盈。可过了几年之后,他认为自己已经“毕业”,先后辞退了康德森、米勒、艾柯卡等公司总裁,又掌握了公司的全权。福特三世又重犯了祖父的错误,越来越独断专行。这一违背领导体制的做法,使福特公司不但无法发展,营业额也大为下降。到了1983年,福特公司不再是福特家族的私有企业了。

智慧点评:

一个管理者在用人上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只有用人唯贤,打破用人唯亲的观念,把住这一关口,企业才会有所发展。其实,让有能力的人干也是管理好下属的关键之所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北京某名牌衬衫厂向日本出口了一批衬衣。这批衬衣经北海道被送往日本,但日本客户在港口启封时,竟然发现衬衣盒子里有黑压压的成群的蚂蚁,日方老板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中方赔偿损失。

中方负责人也倍感纳闷,从生产程序到发货运输都是按规定进行的,这蚂蚁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无奈之下,北京这家衬衫厂请来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就是浙江农业大学的唐觉教授。唐觉教授从事蚂蚁研究已有50年的历史,堪称这方面的权威。

唐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拿出了一份鉴定报告,报告显示:伊氏臭蚁是日本的特产,中国京津塘一带无此种类。

日本人再也骄傲不起来了。这家衬衫厂因此挽回了人民币1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日本客户为补偿这家衬衫厂的名誉损失,每年增加订购200件衬衫。

无独有偶,在19世纪初,福特公司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发生了故障,整个公司的这方面的行家都被难住了,没有人知道毛病出在哪里。这些行家们又对这台电机进行多次研究,仍然是一无所获。最后他们不得不请来了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随身只带了一块塑料布,几支粉笔。他在那台电机旁整整呆了三天,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计算。最后,他在马达上划了一道线,然后对福特公司的人说:

“请打开电机,沿线将里面的线圈减少16匝,照此实施,手到病除。”

人们按此行事,果然电机重新开始运作了。

结果,斯坦门茨要价一万美元,经理不禁愕然,让他填材料费用单。只见斯坦门茨挥笔写道:

“画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9999美元。”

一窝蚂蚁的鉴定,一条直线的画法,表面上看似乎简单、容易,但无不体现着人才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在某些领导人眼里,人才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在他们看来,“人才”的思想性强,才能突出,有一定水平,所以,领导们就怕不好“领导”,往往敬而远之。有的怕干出了成绩,使做领导的脸面无光,便明争暗弃。

这些做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首先,人才是你的部门取胜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人才,何来你的事业?何况,对领导来说,你有职责、有义务使用人才,提拔人才,这样你的下属才会感到在你的领导下有一种信任感,他们也愿意为你而加倍努力。

智慧点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在选人用人上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所以,作为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真正做到礼贤下士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智慧点评:

一个领导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地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学习正确的用人之道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麾下猛将如云,各具特点,他总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而且能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下相机行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所以马援称他“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是符合实际的。

刘秀深知手下每个将领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任用。他手下有一名大将叫贾复,这个人作战勇敢,但容易轻敌。因此,刘秀不让贾复为主将,而让他在有名望的将军手下做副将。刘秀这样做不是看不起贾复,而是为了保护他。一次,贾复在真定与农民起义军作战时,因为轻敌,受了重伤,刘秀以为他治不好了,悲伤地说:“我不让贾将军自领一军,就是怕他轻敌失事,这次使我丧失一名爱将,怎么能不令我痛心!听说贾复的妻子已经怀孕,我现在就指腹为婚,不让他为子女担忧。”

后来贾复奇迹般地痊愈,听说刘秀指腹为婚的事后,非常感动,打仗更加勇敢,屡建奇功。刘秀针对贾复英勇善战、又有轻敌思想的特点,采取了既让他率军远征,深入敌境,又经常随军督导,给予必要的控制,免得轻敌失事。这样,贾复虽然不能独当一面,却也发挥了勇猛作战的特长。

刘秀在平定河北作战中,发现王霸对士卒们的生活起居、衣食冷暖关怀备至,还多次脱下自己的衣服,为死亡的将士安葬,很受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刘秀经过了解,知道他是一名帅才,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就将进攻五校起义军的任务交给他。王霸接受任务后,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深谋远虑、沉着冷静,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智慧点评:

对企业领导者而言,正确的用人之道是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优势,避开其短处的劣势。用人者应该把握住被用者的最佳状态,用当其时,此外还要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人的特长。

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人才盛世,群星灿烂,各尽其能。他们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不朽的历史功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在执政期间,曾先后八次下诏征选贤能良才。中间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地调整,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以及德行、学术等科。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汉武帝虽未曾在战场上实际指挥作战,但是他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身份创立不世军功。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兹后更成为汉朝宫廷里的中枢人物。

一次,汉武帝到郎署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这个老翁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这个人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当郎官呢?

于是汉武帝就问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没退休呢?”

老翁回答说:“臣叫彦驷,是江都人,从文帝时开始做郎官。”

汉武帝又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彦驷回答说:“文帝喜好文而我喜好武;景帝喜欢年纪大的成熟稳重者,可是我那时很年轻;陛下您喜欢年轻有为者而我却已经老态龙钟了。因此三朝没有得到帝王的恩遇,老于郎署。”

听彦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彦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于是武帝考察了彦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

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也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二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核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

另外,唐太宗又精简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大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任人唯才是举,不论亲贤远近,他有一句话“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以说是对他用人方针的生动概括。唐太宗虽然求贤若渴,但并不是滥选滥用,也有着严格的原则,凡是有才之士,不计较资历地位和亲疏恩怨都能够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对于自己的旧属和亲信,唐太宗也不滥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职。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公元620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真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太宗用人不计前嫌。魏征当年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他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太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曾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智慧点评:

用人并非易事,而能用好人则更是不容易。如何让人才发出光亮,这是每一个身居权要的领导者都必须深思的事情。

揽天下英雄入帐中

曹操的跃马扬鞭,往来驰骋,并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独骋图”,而是在他麾下有着一个千军万马,山呼海啸的群英谱。这一壮阔的场面来源之一就是曹操的博大胸襟。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诚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看曹操用人,当首先看他的气度。

曹操政治抱负宏大,用人气度不凡,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期待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的理想是将刘备和孙权收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彧入谏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唯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得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企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等,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唯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孙权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当是曹操的后辈。曹操从公元190年起兵,到公元208年挥师南下,整整十九年,几乎是大战必胜。没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时,因遇到孙权等人的顽强抵抗而惨败于赤壁。这一败,使曹操要达到的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气的新的一代领袖人物。“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他让阮璃为他起草的《与孙权书》,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场上讲话,从“百姓保安全之福”,劝导孙权与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突然死去,他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那样,三国的历史,就会以一老一少两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统一而改写。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思考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最值称道的,还是曹操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兄弟和侄子做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想任刘备未获成功,但在任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荀彧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曹操喜而赞之:“真吾谋臣也。”官渡大战时,沮授、田丰、许攸都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郃、高览都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计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己投敌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兖州战役曹操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唯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逃叛而去,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如此对待魏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回。官渡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他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昌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点不假。

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智慧点评: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不是能够尽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的人。又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任天下之智力”的豪杰不是胸怀博大,气度恢宏的人。成就一代霸业的曹操可以说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用人要做到任人唯才

冯玉祥将军有个侄子叫冯宏谦,从小就勤奋学习,立志报国。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冯宏谦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弃笔从戎。他来到了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想在这里谋个差事,报效祖国。

冯玉祥看到自己的侄儿满腔热血,志向远大,心里十分高兴,他亲自下厨帮夫人做饭炒菜款待冯宏谦。

席间,冯玉祥说:“谦儿能顾大局,识大体,奔赴国难,这是我们冯家的光荣。我从不喝酒,但今天我可以多喝一杯开水,多吃一块烙饼,因为我心里高兴!”

过了一会儿,冯玉祥又说:“抗日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谦儿,你怕不怕?”冯宏谦马上站起来,“啪”地一个立正,“报告司令,我冯宏谦不怕!”

冯玉祥高兴地说:“好,现在你是一名军人了。不过,你现在要改名字,在西北军中做一名普通的士兵。”

宏谦听了,不由得一愣,不知冯玉祥让他改名字干什么。

冯玉祥接着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一个名字叫‘冯忍言’,也就是说,你要对我们的伯侄关系绝对保密。我的意思,你明不明白?”

冯宏谦当然明白,伯父是让自己不可以纨绔子弟自居,更不能打着伯父的招牌,在外面招惹是非,便说:“伯父,请您放心吧。”

从此,西北军总部侍卫队多了一名新兵,他为人诚恳、能干,大家只知道他叫冯忍言,根本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总司令冯玉祥的亲侄子冯宏谦。

冯玉祥不仅是沙场上的一员战将,而且在为人处事上也毫不逊色。侄子不远千里前来投奔他,本来应该给安排个好位子,以冯玉祥的身份和地位,谁也不会说什么。但他却没有那样做,要侄儿“忍言”,把他们的关系给遮掩住,让侄儿从最普通的士兵做起,这样的将领怎能不让手下心服口服?

可惜的是,有些人却没有冯玉祥的远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亲信把持重要部门的领导职位,自以为建起了牢不可破的关系网,其实,这样的“网”,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时候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相反,一个任人唯才、任人惟贤的领导却能得到下属的真心拥护。赢得民心,乃是为官者要时刻牢记的一条原则。

智慧点评:

真正优秀的领导无一例外的是任人唯才,越是自己的至亲,越要严格要求。从不靠自己的关系让自己的亲朋好友走什么捷径,而是让他们接受磨炼,凭借自己的才华,逐渐地成长起来。

大胆启用新人

麦当劳是驰誉全球的快餐店,其总部设在美国,并在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一万多家分店,是世界上最大的速食店企业。麦当劳的成功,实际上也是领导者善于选用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结果。

麦当劳选用人才的策略之一就是用“生”不用“熟”。经过三十几年的奋斗,麦当劳在人事管理上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管理经验。录用新员工时宁可用对业务一窍不通的新人,也不愿用所谓“熟练”的人员。因为他们要用自己的经验来培训员工,而决不用他人的框架来局限自己,这种极有创意的管理方法为麦当劳赢得了成功。

在麦当劳工作的员工,一般都不会担心失去工作,因为公司很少炒员工鱿鱼。麦当劳首先可说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学校,其次才是一个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的公司。在麦当劳精神下培训出来的员工,即使离开了麦当劳,也是对社会极有用的人才。当然,麦当劳不是收容所和慈善机构,那些行为不良并屡教不改的人员,当然也得不到领导层的青睐,决不会被留用。

麦当劳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可以选择专职,也可以选择兼职。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这段工作时间内,你可以任意挑选一段时间来工作。这一点吸引了大批业余人士前来应聘,范围之广遍及各个行业。麦当劳会选拔更为优秀的员工,送往麦当劳汉堡大学深造,既培养了人才,又激励着员工们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努力不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一家合资公司新上马一套生产流水线,在进行操作人员培训时,外方经理把所有原生产线上操作人员的名单全部划去了。

中方经理与之沟通时强调,那些人原来就在生产流水线上,熟悉工作程序,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胜任新岗位。

外方经理说:“不,应该选用新人才。这些人也许很优秀,但他们的动作已经成型,可能会给新上马的生产流水线以致命的危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会在管理方式、思维方式上出现分歧。有人注重一个人的发展前景,而有人常看重一个人的历史。在人才市场上,有的单位招聘简章上不会出现性别、年龄、婚姻、从业时间等字眼。而在有的人才市场上,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工作年限,以及更细致、更全面的个人情况,常常成为应聘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智慧点评:

一旦在脑海中“先入为主”,那就将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对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培植,首先要彻底推翻他原有的理念和文化观念,相对于新人来说,这就困难得多了。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李世民在选拔人才方面,始终抱着广开求贤之路,不可求全责备的态度。他同宰相魏徵在讨论人才时说:“为官择事,不可草率,需谨慎从事。用一个好人,好人就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坏人也会蜂拥而至。”

魏徵点头表示赞同,并说:“对于用人,在天下未定时,选拔人才主要重其才能,对德行不作过多的考虑;当天下已定,为百姓选拔父母官,就必须注重德才兼备。”

李世民根据魏徵的建议,决定让吏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拔任用官吏。有一天,李世民问右仆射封德彝:“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荐举一个贤才?”

封德彝说:“臣下岂敢不尽心举荐贤能志士?只是当今确无奇才啊!”

李世民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说:“君主用人如用器物,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古代王朝兴盛时期所用的贤才,都是从当时选取的,不是从别的朝代借来用的;按照你的说法,举贤岂不是神话传说?难道要让姜子牙这些人死而复生,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吗?你自己不识人,却把责任推脱成当代没有人才!”

封德彝无言以对,惭愧地退了出去。

李世民用人向来不论门第资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致使四方贤士都聚集在朝中。为了表示对贤才的尊敬,李世民令人在凌烟阁画了24位功臣画像。

这24位功臣里有些人出身并不高贵:农民出身的徐世勋、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宝,等等。

为了使寒门庶族子弟有出头之日,李世民采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后,是官吏的可以升迁,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给予官职。

李世民君臣同心同德,各显其能,所以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全盛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智慧点评:

真正的领导者,善于任用贤才,将天下能人志士聚集在自己身边,这就是大智慧。

用人不分民族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至汉武帝时候,无论在哪个方面,政治、军事、文化都达到了汉朝最巅峰的时期。

汉武盛世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种人才群体中,有两个人格外特殊,一个是僮仆出身的大将军卫青,另一个是奴隶出身的托孤大臣金日磾。

金日磾字翁权,原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公元前115年),休屠王和昆邪王密谋降汉,休屠王在降汉前突然反悔,还要将昆邪王降汉的事告诉匈奴首领,昆邪王一怒之下杀了休屠王,押着休屠王的妻儿老小投降了汉朝。金日磾与其母、弟都被送入官府为奴婢,金日磾又被送往黄门养马,当时他才14岁。

作为匈奴休屠王当年的太子,金日磾度过了屈辱、痛苦的岁月,但他并没有唉声叹气,而是从养马上寻求解脱。由于他从小与马打交道,加之尽心尽力,所养马匹都膘肥体壮,精神抖擞。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天,汉武帝游宴苑圊,巡视马匹,随从的有大批官员和后宫妃嫔。马夫牵着所养马匹从殿下走过。这些鲁莽之人都偷偷地觑看皇帝和后妃风姿,只有金日磾目不斜视,一脸正气,加之他的相貌魁伟,所养马匹肥壮,使汉武帝十分满意,当时就让他沐浴接受官服,赐侍中驸马都尉之职。

金日磾由一个奴隶到皇帝的亲近侍臣,从来未有过过失,汉武帝对他甚是信爱,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人侍左右。

一些达官贵戚对此嫉恨地说:“金日碑只是一条胡狗,陛下却看成人?”

汉武帝听了以后,对金日磾更加器重。

史书称赞金日磾“笃慎”,他对汉武帝忠诚,处事则周密谨慎。金日磾的两个儿子,是汉武帝的“弄儿”,经常与汉武帝嬉戏。后来“弄儿”长大,在殿下与宫人嬉戏,正好被金日磾看见。金日磾恶其**,当场将他杀死。汉武帝听说后大怒。金日磾不住地叩头,将事实经过奏报。汉武帝自后内心里对金日磾很是敬畏。

金日磾母亲阏氏病故,汉武帝将她的肖像置于甘泉宫,图上标明“休屠王阏氏”,以示尊重。金日磾的“金”姓,也是汉武帝赐予的。

汉武帝重用金日磾,并非仅仅出自于招徕少数民族的政策,而是赏识和器重金日磾的德操和才能,是因为金日磾持重可靠,能托付大事。

武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近臣莽何罗兄弟蓄意谋反,金日磾察觉其行为反常,昼夜提防。一日,莽何罗手持利刃想谋刺汉武帝,幸亏被金日磾及时发觉,汉武帝才幸免于难。

武帝临终,仓促立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命霍光辅佐少主。

霍光推让,推荐金日磾,金日磾认为自己是外族人,坚决不肯接受。汉武帝便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同受遗诏辅佐太子。汉武帝遗诏封金日磾为棍侯,金日磾却没有接受此封号。

智慧点评:

用人是领导智慧的重要方面,汉武帝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不拘一格用人才。金日磾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汉武帝看重的是他的德操和才能,大胆重用。这需要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眼光和打破传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