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为运用伯克希尔越来越多流入的现金,我们持续需要“大象级”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因此,芒格与我必须放弃追求小老鼠,将心力投注于更大的收购案上面。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偏爱规模较大的,这从伯克希尔公司最早发布的6条收购标准中的第一条就可以看出来。随着伯克希尔公司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这种倾向性也越来越突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随着伯克希尔公司流入的现金越来越多,伯克希尔公司持续需要有“大象级”企业作为收购目标。因此,他和查理·芒格都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规模更大的收购案上去,为此必须放弃追求“小老鼠”级的购并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巴菲特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老头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与一位年轻小伙子相撞了,老头非常歉意地对小伙子说,自己的老伴丢失了、自己在一心一意地找她,所以没有注意,撞到了你。而巧合的是,这位小伙子也说他与妻子走散了,有些心不在焉,才发生了这样的相撞。于是两人建议一同寻找,这样可能会更有效率。
老头一边走一边问小伙子说,你的妻子长相如何?小伙子描绘她是如何如何的美丽,不但是金发美女,而且身材特别好、胸脯特别高,就连主教看见她都会冲破教堂的彩绘玻璃!更不用说,她今天穿的是一条白色紧身裤(不用说,今天的她就更加娇美、妖冶了)。接下来小伙子问老头说,你的太太长相如何呢?老头立刻回答说,我们别管她了,我们一起找你的太太就好。
巴菲特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当出现不同类型的收购对象时,他就像这位老头一样偏爱“更酷的”。他幽默地说,如果各位有符合伯克希尔公司提出的收购标准的对象,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电话给他,你们就看着他表演“撞碎彩绘玻璃”的那一幕吧!
巴菲特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规模较大的被收购对象可能会具有更多竞争优势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2000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英国最大的保险商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的一个附属机构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收购价格不高于1400万美元,伯克希尔公司几乎不需要动用任何现金就达成了这笔交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船只险业务,除此以外还有办公大楼、职业运动员保险等。几百年来,它们的主要业务是为远洋贸易商人提供保险,而这几年来由于暴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方面所造成的索赔已经导致它的财务状况在急转直下。
由于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顾客的索赔要求超过了该公司的储备金水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责任是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索赔,所以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实在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便想把这部分业务出售给伯克希尔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后,并没有积极开拓新的业务,而是不断提高索赔款在支付前的利用率,而这正是巴菲特的强项。
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仅仅支付1400万美元代价后,就得到了该公司24亿美元的浮存金,其中包括17亿美元的原始储备金以及6.51亿美元的附加储备金,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然,在这24亿美元浮存金背后,巴菲特需要承担32亿美元的索赔责任。而巴菲特最多也只肯承担这32亿美元索赔限额,超出部分则自动转交给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与巴菲特无关。
这里容易看出,巴菲特看中的投资机会别人不一定会看得中。这不但因为他的眼光与众不同,还在于他所擅长的利用浮存金获取高额投资利润的本领,是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回顾历史,巴菲特最早收购保险公司也是在这样的标准下实行的。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67年3月9日,伯克希尔公司从林华特(Jack Ringwalt)手中以86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国家产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及其关系企业全国火险及海运险公司(National Fire&Marine),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他说,林华特是他的老朋友,也是一位杰出的脾气有些古怪的生意人。每年他大概有10分钟时间会有出售该公司的冲动,主要发生在与主管部门意见不一或者法院的判决不如人意之时,但这种想法稍纵即逝。所以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一位投资银行家朋友说,如果下次遇到林华特发火的时候赶快告诉他。而这位投资银行家既是巴菲特的老朋友也是林华特的老朋友,完全具备这个传话条件。
果然有一次这位银行家给巴菲特打电话了,于是巴菲特火速安排与林华特会面。为了防止事后变卦,巴菲特跳过审计、审查等所有环节直奔主题,在见面后的几分钟内就达成了交易协议。
就这样,巴菲特从林华特手中购买了两家保险公司,投入资金860万美元,而从中每年得到的浮存金却有1700万美元。在此后的40多年间,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源源不断地提供浮存金,2006年末的数据已达509亿美元。而很显然,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浮存金数额也越高,这是巴菲特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
[启示录]
随着伯克希尔公司拥有的现金数额越来越大,再加上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浮存金数额也更大,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企业尤其是购并保险公司时偏向于大象级企业是很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