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效应还确实很不错(1 / 1)

12/3我收到拉尔森公司老板克雷格的一通电话。该公司是美国订制相框的领导厂商,克雷格是在1981年买下这家公司的,自此公司的营业额从300万美元成长到3亿美元。虽然在克雷格打电话给我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这家公司的存在,不过几分钟的谈话令我感到我们很有可能达成交易。他对于企业现况坦率直言,同时也在乎买方的来历背景,至于所提价格也相当合理。两天之后,克雷格跟公司总裁史蒂夫·麦肯齐来到奥玛哈,前后只花了90分钟双方就达成共识,并于10天后正式签订合约。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就针对收购企业的标准问题做一段小广告,那么,广告效果如何呢?简单一句话:非常好。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1年12月3日他收到拉尔森公司(Larson Juhl)老板克雷格(Craig Ponzio)的一个电话。这是美国订制相框的领导厂商,在美国拥有18000家照相馆,并且在加拿大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也同样是领导品牌。

巴菲特虽然在此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该公司名字,可是电话中短短的几分钟交谈就感到有戏,完全有可能达成交易。

回顾历史,该公司是克雷格1981年买下的,当时该公司也是他读大学时打工的第一家公司。从那时候直到2001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在20年间从300万美元增长到3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发现,克雷格为人很诚实,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所存在的问题非常坦诚,并且很在乎购并方背景,交易价格也很合理,所有这些都表明该公司正是巴菲特所喜欢并特别看好的。

就这样,仅仅两天时间后,克雷格就和他的公司总裁史蒂夫·麦肯齐(Steve McKenzie)一齐来到奥玛哈会见巴菲特,双方只进行了90分钟交谈就达成共识,并且在10天后签订收购合约。

巴菲特介绍说,类似于这种看见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刊登的收购标准后直接上门联系的购并对象其实有不少,完全可以说他们是慕名而来的。当然,除了直接洽谈购并条件外,还有许多是前来请巴菲特给他们参谋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0年6月,全世界最大的地毯制造商肖氏地毯公司(Bob Shaw-Shaw)总裁带着一位合作伙伴以及另一位正在和肖氏地毯公司洽谈合并的公司总裁,一起拜访巴菲特。

原来,后者正在因为石棉案件面临着潜在的诉讼赔偿,而且这笔赔偿数额非常大。如果这些或有负债能够通过保险公司解决掉,那么两家公司合并就有希望;否则,合并就很难成功。因为这种或有负债数额不确定,很可能会导致购并方负债累累甚至破产倒闭。

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他们来拜访巴菲特的目的就是希望伯克希尔公司能够为这种或有负债提供保险,这样他们对损失大小就心中有数了。

巴菲特对他们说,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可以提供金额比其他同行都要大的保险单,但却不能提供金额不确定的保险单。这实际上是巴菲特已经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一听这话就表示,既然伯克希尔公司都不敢提供保险了,看来这种潜在风险确实太大了。果然,双方的合并交易没有成功。

可是,巴菲特通过这次见面对肖氏地毯公司却有了较多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购并兴趣。

几个月后,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就和肖氏地毯公司总裁见面,敲定了购并该企业的所有细节,其中有一条相当重要的条款是该公司总裁及其合伙人可以继续拥有肖氏地毯公司至少5%的股票。巴菲特此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这两位全世界最优秀的经理人。

非常聪明的巴菲特深深知道,没有这两位明星经理人的努力,肖氏地毯公司就不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地毯制造商。而至此,肖氏地毯公司也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以外的最大投资项目。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9年11月23日他收到一份署名布鲁斯·科特(Bruce Cort)的传真,后面附有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另外一家公司收购失败的文章。布鲁斯·科特是有一位飞机中介商,曾经在1986年卖了一架飞机给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已经有10多年没有和他接触了。

巴菲特收到传真后,马上就对布鲁斯·科特提到的那家公司进行了解。经过研究该公司向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提供的文件,巴菲特大喜过望,当时就打电话给布鲁斯·科特表示对该公司非常感兴趣,并且请他立即帮助安排与该公司总裁保罗·阿诺德(Paul Arnold)见面。

11月29日,巴菲特在和保罗·阿诺德见面后感到这是一家朴实无华的好企业,同时收购价格也非常合理(或许受此前收购失败的影响,这时候他们开出的收购价格更低了)。

就这样,伯克希尔公司马上通过旗下子公司韦斯科金融公司,投资3.86亿美元现金买下了这家美国办公室家具出租领导品牌。该公司在美国拥有117个销售点,后来的业绩表现大大超过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预期。巴菲特用他特有的巴氏语言说:“我们算是押对宝了”。

[启示录]

伯克希尔公司通过年报中的收购广告获得信息,然后巴菲特根据这些信息加以研究、甄别,挖掘到一大批非常值得的购并对象,可谓事半功倍。这里提到的3个成功案例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