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看淡金钱对自己的作用(1 / 1)

我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将我的孩子们腐蚀了,目前这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来看,它是会发生的,我想了半天也没什么结果。我敢肯定自己的确不想留给孩子们大堆金钱,除非等我老点,等我有时间看看这些孩子是否已经成才后再这样做。然而,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大伤脑筋。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从来不是为了钱工作,但他又不是一个因为有一点小钱就容易满足的人,而是在这方面有着远大理想。

巴菲特26岁时在给朋友杰里·奥兰斯的信中说,他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把他的孩子们给腐蚀了。虽然这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看它是会发生的,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结果来。这就是说,他肯定自己将来会很有钱。

要知道,这时候的巴菲特还是一个毛头小伙,不但个人收入不稳定,并且只有中等积蓄。完全可以说他的这种担心“八”字还没有一撇,如果说出去一定会遭人耻笑的。然而巴菲特就是这样,这种古怪的念头促使着他一生践行价值投资、理性投资,而不是意气用事、在股市中追涨杀跌。正是这种自信支撑着他努力拼搏,让所有后来者望而生畏。

相比之下,许多经常购买彩票的读者却在那里一遍遍白日做梦:一旦中了大奖、手中有了500万将会如何如何,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赌博上。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这些人如果真的中了500万,一夜暴富之后靠山吃山,还能维持几年所谓这样的“幸福生活”?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规划,巴菲特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并因此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性,即使在成为亿万富翁后也是如此。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结婚了。当时他住在一套非常破败、并且经常有老鼠出没的三居室公寓里,月租金65美元。1954年,巴菲特有了女儿后在一个抽屉铺上棉被就成了女儿的摇篮,并没有花钱为女儿买一张小床。等到女儿长大后,他又向邻居借了一张婴儿床。

巴菲特的穿着很随便,不但总是老面孔,而且一定会在穿得破得不能再破时才肯买新的。有时候妻子为他买的新衣服他楞是不穿,或者干脆去退掉。他解释说,不是我不喜欢穿名贵的衣服,而是这些名贵的服装穿在我身上就“浪费”了呀。

1954年,巴菲特的妻子投资1.5万美元装修了一下住房,巴菲特的一个朋友说,这简直就像要了巴菲特的命一样。

1962年巴菲特32岁时,个人财产达到100万美元,实现了他小时候确立的第一个愿望。记者采访时问他百万富翁的滋味如何?他幽默地说,有了钱可以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补充一句说,当然,“如果我愿意的话”。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事实证明,由于他原来使用的小轿车过于破旧,再开着这样的车去见客户实在太寒酸了,他才重新买了一辆。而对于同样破旧的办公室,他却感到自得其乐。

相比之下,有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国人纷纷以购买、拥有奢侈品感到自豪和有面子,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比巴菲特还有钱,如果这不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至少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而这时候的巴菲特呢,生活依然十分简朴。他不但不关心奢侈品消费,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奢侈品。他外出度假时听到导游介绍说他所住的旅馆窗帘、地毯等值多少钱时,他抗议说不要说它们值多少钱啦,说说这些钱是怎么赚的吧!

对于巴菲特来说,赚钱是一种自我实现、证明自己实力的好办法。大学毕业后他之所以放弃其他公司的高薪工作,哪怕没有工资也愿意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就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机会向格雷厄姆学习,将来就一定能得到更多的财富、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无疑,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他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在巴菲特看来,任何一种固定工作都仅仅是一只现实的小鸟,而他的愿望是不愿意被小小的财富所牵绊,他觊觎的是林中那些更多的小鸟。

相比之下,其他绝大多数人如果在遇到要放弃手中的小鸟去捕捉林中一大群小鸟时总会犹豫不决:为什么要放弃到嘴的肥肉?林中的小鸟能不能捕捉到?捕捉这些小鸟会不会很辛苦?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现在的工作虽然收入低,但还算安定,又何必要去冒险呢?在这样的逻辑下绝大多数人“宁为牛后,不为鸡头”,终于成为碌碌无为的一群。

而巴菲特呢,一方面要赚更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他更在乎这个赚钱过程,所以他个人经常是到了“给钱都不要”的地步。

例如在美国,合伙企业是一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制度,企业每年都可以根据总资金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个比例通常是1.25%,而巴菲特只提取了0.05%,相当于同行的1/25。相反,如果他要提取1.25%的比例任何人都不会有意见,因为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业绩回报要比同行高得多。并且,这笔管理费用后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巴菲特手上。换句话说,是巴菲特自己放弃了这每年几十万美元的“个人收入”。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不是为了钱才工作的。

更不用说,现在拥有几百亿美元个人财产的巴菲特,早就决定在自己死后要把这些财富全部回报给社会,并且早就开始了向慈善机构大额捐款的历程。

[启示录]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巴菲特深受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格雷厄姆说:“任何在自己名下有多于100万美元财产的人都是十足的傻瓜。”可以说,巴菲特在通向巨富的道路上一直是非常看淡金钱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