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从小就有致富梦想,但他追求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这个过程。用中国人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重在参与”。
巴菲特非常喜欢引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话“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用以阐述他的投资理念。他就像古代的一位鸟痴一样,既陶醉于捕鸟的结果,更陶醉于这一过程。
传说古代有一位鸟痴天天到树林里去捕鸟,有一天终于赤手空拳捉到了一只鸟。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位出售捕鸟网的贩子,经过万般恳求,用自己手中的这只小鸟换得了一具捕鸟网。因为他知道,树林里还有无数只鸟儿在等着他捕捉呢。
巴菲特12岁时回答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成为富人时说,“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能够为此佐证的是,巴菲特研究生毕业时为了能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甚至提出了放弃工资的愿望。而当格雷厄姆最后给他提供工作机会时,巴菲特连工资是多少都没问,就坐上了去报到的飞机。
可以说,巴菲特这种“不问薪酬”的工作态度实际上体现了他的一种经营理念,与绝大多数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交易——我给你打工,你就得给我工资,而且给少了还不行——截然相反。
在巴菲特眼里,工作是一份事业,是应该用来经营的。所以容易看出,巴菲特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活得非常潇洒,而这种潇洒虽然与钱有关但主要不是他钱多造成的。更不用说,如果抱有一种从来都不是为了钱工作的态度,工作时会更用心、更舒心,并且乐在其中。
举例来说,大多数人不愿意阅读财务年报的原因之一在于,这是一项非常乏味的工作。可是在巴菲特看来,他不但白天要读财务年报,而且还要常常夜以继日,根本就不觉得苦。
因为从来都不是为了钱工作,所以当巴菲特感觉事业不如意时会潇洒地退出或转行。当1969年美国股市暴涨、所有人都陷入抢购股票的狂热阶段时,巴菲特不但没有加入这个行列,而且潇洒地卖出了股票、解散了公司,置身于股票市场之外。这在他主观上看淡金钱的同时,客观上也避免了接下来股市崩溃所造成的损失。
认真考察巴菲特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财富观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不耻于谈钱,对钱有野心,特别是在没有钱的时候;二是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而不是财富的全部;三是能花钱并不表明你就有钱,相反,只有能够挣钱才能证明你的富有;四是不要占有太多的金钱,如果把钱带入坟墓就是一种浪费;五是给子女们留下的钱越多,就越表明你不爱你的孩子。
所以,巴菲特对钱是非常看轻的。这也符合一条规律:通常来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额超过亿元时,这时候的金钱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一种符号了。
可以说,在全球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巴菲特的工资水平最低,而他的任职时间又最长(已经超过40年)。事实上,他在2003年8月11日就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强大的首席执行官”,名列第二的是比尔·盖茨。
例如,巴菲特1980年的年薪标准是每年10万美元,2002年时提高到33万美元,相当于美国硅谷一名普通软件工程师的工资水平。除了工资以外,他没有任何股票期权,也没有奖金分红。
相反,在他手下的那些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都比他高,其中有3/4的管理者年薪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如果巴菲特把他的年薪标准提高到1000万美元,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也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因为即使1000万美元也不过相当于公司年利润的千分之一。可是巴菲特认为,33万美元的年薪对他来说足够了。
就在别人纷纷惊呼巴菲特的工资太低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要为钱工作!”而实际上,巴菲特是在用一种无声语言告诉合伙人:“我领这么低的薪水,照样在为你们勤奋地工作。”
当然,对于巴菲特手下的那些管理人员来说,让他们感到心情舒畅的不仅仅是高薪,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对他们的信任。
每隔两年,巴菲特就会给这些经理们寄一封信,内容大致上是建议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去管理企业,不断地在企业周围挖掘一条经济护城河。信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页纸。
除了年薪收入外,巴菲特并没有利用股东的共同财产为自己建造任何纪念物,既没有巴菲特大街,也没有巴菲特大厦;既没有巴菲特高塔,也没有巴菲特机场。甚至,伯克希尔公司连个正规的公司标志也没有。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劝慰说,现在有一点提示需要跟各位董事说一下,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费用支出相当于他年薪标准的9倍,如果大家都一味要求增加薪水,那么伯克希尔公司还怎么能生意兴隆呢?
普通读者也许会问,巴菲特个人以及全家是不是就靠他这些年薪过日子呢?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当然不是”。这也是其他靠工资过日子的人在这方面与他无法比拟的。
[启示录]
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到工作的乐趣。相反,如果把自己吊死在工资条上,人就成了工作的机器、奴隶,反而会在患得患失中因为一时失去工作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