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不是明天或者下个星期的问题,你是买一种五年或十年能够升值的东西……很多人希望能很快发财致富,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就能赚到钱。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在刚刚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和老师格雷厄姆都劝他离开股市,去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可是巴菲特认为当一名安安分分的中产阶级不是他的理想。他渴望的是追随老师的步伐在股市叱咤风云,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带动一部分人发家致富。
而事实上,巴菲特确实带动并培养起了一大批淡泊名利的富翁。
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后期,如果你有幸住在巴菲特的家乡奥玛哈,并且最好是住在他对门,又对巴菲特十分信任,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他投资,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很容易就成为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不过得补充说一句,你的投资至少需要5000美元,这是巴菲特当时吸收投资的最低门槛。
1998年8月16日《奥玛哈世界先驱者报》的报道说,当时的巴菲特只有20多岁,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开着一辆大众小型汽车。那个时候的人只要和巴菲特认识,基本上就表明他领到了通往巨额财富的入场券。
尤其是巴菲特的那些家人、朋友、熟人,以及巴菲特在奥玛哈大学任教时的那些夜校学生、慕名而来硬要投资给巴菲特的那些陌生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开始投资给巴菲特是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创业,到后来则是一笔最合理的投资。因为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利润率一直是高于股票市场平均值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1957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委托他进行投资,那么到1969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时,你的投资额就会上升到16万美元。又假如你把这16万美元继续换成伯克希尔公司股票,那么如今你的投资额将会超过3亿美元。
粗略统计一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少有16位奥玛哈人和巴菲特一起投资巴菲特有限公司,而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居住在那里,少数人分布在美国各地,一些人的财富已经多到不知道如何支配的地步。资料表明,目前在奥玛哈地区至少有120个家庭和个人的资产净值不低于1亿美元。
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仍然居住在相对普通的房屋里,开着普通的汽车,身上看不到任何超级富豪的痕迹,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在巴菲特那里投资一样。而且,他们去世时几乎全都会把自己的所有财产赠送给慈善机构。
所有这些,都和巴菲特的为人处事非常相近,难道说,这不也是一种伯克希尔文化或者叫巴菲特文化?
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早期,巴菲特为罗伯特·索纳的父亲出售股票,罗伯特·索纳就这样认识了巴菲特。
几年之后,巴菲特自己创办合伙公司招兵买马时,有一天顺路去拜访罗伯特·索纳上班的那家公司。恰巧,罗伯特·索纳当天领到一张1万美元的奖金支票,于是巴菲特就问他准备怎么用这笔钱。
罗伯特·索纳原先设想用这笔钱归还抵押贷款的。听巴菲特这么一问,他立刻就知道了巴菲特的来意,而他对巴菲特又非常信赖。因为他们两人一起在奥玛哈大学当过客座教授,非常了解巴菲特的投资能力。于是,他把这张支票作为投资交给了巴菲特。后来,他又向巴菲特追加了9000美元投资,这样,投资总额达到1.9万美元。
1969年末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时,罗伯特·索纳在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上保留了一部分资金,同时把取出来的钱成立了一家索纳慈善基金会,每年要做的事就是和他的孩子们一起制定计划,准备把捐款捐献给哪些慈善机构。
索纳慈善基金会1997年末拥有170万美元资产,纳税申报表显示当年该机构为美国西部地区39家慈善机构一共捐赠9.06万美元,其中3.94万美元是捐给奥玛哈当地慈善机构的,如天主教教堂、天主教学校、大学、医院、疾病研究基金会等。
1997年时罗伯特·索纳已有74岁高龄,标准的一位退休老头,整天穿着高尔夫球衬衣和短裤,依然开着一辆1990年生产的别克汽车,仍然住在1961年买的房子里,休闲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变化。
因为他仍然拥有几百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所以他每天下午的工作就是看看股市行情,然后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和经纪人通话,讨论一下股市行情什么的。
他说,当年与巴菲特特一起投资,“不仅对我个人,而且对我的全家都产生了深远有益的影响。我的孙子们会用这些钱来支付他们的大学学费。”罗伯特·索纳在这里为什么提孙子们呢?原来,他的7个孩子都是依靠这些投资收益读完了私立大学,现在该轮到第三代了。
他说,他现在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仍然能够使他有能力把大笔金钱捐献给慈善机构,不会给家庭生活及其它方面造成什么影响。
罗伯特·索纳1998年10月12日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上帝、沃伦·巴菲特和我的妻子,但是,对于前两者的顺序我不太肯定。”
巴菲特的那些朋友们是这样,巴菲特本人就更是如此。
[启示录]
巴菲特同意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所说:“财富、表面的成功、炫耀和奢侈——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可耻的。我相信,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对于所有人都是最需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