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打骂来纠正孩子缺点的做法是愚蠢的,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以下文字来自一个孩子的日记。
他那阴沉的脸和不堪入耳的辱骂,使我多次产生死的念头,我恨命运之神为什么让他成为我的父亲。
这次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九名,他听说后,脸上立即阴云密布,骂道:“你还有脸活着?从第六名变成第九名,还想考大学?做梦去吧!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挣钱供你上学,你倒好,学习反而退步了,你对得起谁啊!你真是没皮没脸没志气……”
听他越骂越难听,我只有强忍着泪水,使劲不让它流出来,免得又要挨打。
我承认这次没有考好,但我真的尽力了。此时的我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但他给我的却是无情的辱骂和刻薄的挖苦。他那侮辱人格的言语深深地伤害了我。我真希望没有这样一位父亲。
还有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日记里回忆道:
我小时候常常遭到母亲的毒打。有一天,我在学校打扫卫生,天黑了才回家。我一进门就看到母亲那张阴沉的脸,心想大事不妙。没等我说话,母亲一把揪住我,把我按在凳子上,抡起棍子就打。
晚上我钻进被窝,摸着火辣辣的屁股,心里恨恨地想:我只不过回来晚了点,你就这样打我,我要是死了,看你以后打谁去!
我想用自杀来报复母亲。我想象着自杀后母亲抱着我惨叫的样子,想象着她遭到邻居谴责时的样子,还想到母亲年迈时因孤苦伶仃、无人侍奉而悔不当初的样子……这些都是她应该得到的!
打骂孩子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最不科学、最没有效果,甚至有相反作用的教育方法。
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分为三个阶段:0~7岁的学前期、8~12岁的少年期以及13~18岁的青春期。在这三个阶段,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0~7岁的学前期是孩子品格发展的主要时期,这时,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在这一时期,孩子活在感知世界里,而非理性世界里,所以,对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指示。如果孩子没有从家长那里得到明确的规矩,就会没有安全感,感到自己不被爱。这时,孩子会通过胡作非为或吵闹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自由底线到底在哪里。因此,家长对学前期的孩子严加责骂或一味放纵都是错误的。家长应该适当控制孩子的行为,否则孩子在长大后不但容易迷失,而且容易对任何形式的控制产生逆反心理。
8~12岁的少年期是孩子的动作模仿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需要借助实际的范例来学习,所以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家长的优缺点会通过孩子的行为反映出来。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恰恰是家长的问题。”因此,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当孩子到了13岁,便进入了青春期。这是孩子成长的启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了解家长的想法,但并不明白其背后的原因。所以家长应该花时间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会那么想”。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与孩子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孩子由于无法和家长交流,就会以自己的方式与社会交流,与他人交流。可是,因为他们没有成熟的人格,没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没有高超的分辨能力,很可能变得自闭,或者以自我为中心,进而顶撞家长、对抗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往往孩子一有错误,就不问青红皂白地先打再说。这样做有道理吗?不能说一点儿都没有,但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万一打出个三长两短,家长会追悔莫及。
但是,单纯的说教作用也不大。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还不能很好地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是今天犯了错,家长批评了他,他们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可明天就忘了,又开始犯同样的错。
人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后天习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固定下来的。同样,如果想让某一种行为消失的话,对其进行负强化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认为,家长在纠正孩子的某些不易克服的缺点时,需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处罚。但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会适得其反。
家长在处罚孩子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不可以动手打人,可以采取让孩子面壁思过等手段;二是与孩子事先做好约定,犯什么错会有什么样的处罚;三是对事不对人,不要对孩子恶语相向,不能像某些家长那样骂孩子是“不争气的东西”或者“没皮没脸的东西”。
当然,体罚仅限于13岁以前的孩子,一旦孩子过了13岁,任何形式的体罚都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纠正孩子的缺点就要靠沟通和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