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销售农产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大力推进和推广。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看,这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作为农民组织和个人来说,只有在政府推动的羽翼下,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稳稳当当、顺风顺水。
所以,各级政府都有必要实打实地推进这项工作,把这当作政府理所应当的份内职责。
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政府要实打实地推动网上销售农产品,很有必要把它列入政府工作计划。而实际上,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广本地农产品,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相对薄弱的安徽,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然把“打造国内重要农产品网购平台”作为当年省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无疑让许多农民朋友眼睛为之一亮。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发布的《涉农电子商务报告》显示,农产品网上销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销售情况看,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四省的电子商务占实体经济的比重较大。遗憾的是,全国范围内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如上海菜管家、电果网、依谷网、土里土气等中,都没有看到安徽的身影。所以,安徽省政府才在2012年10月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的议题。
之后,省商务厅开始通过各地商务局对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交易情况进行调研,并且专门组队去杭州阿里巴巴总部考察。尤其是在他们得知安徽的土特产品在阿里巴巴网上销售情况很不错,茶叶、白酒、山核桃等非常走俏时,更是加快步伐,于年末推出了国内首家由政府推动建设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皖货网上行”。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的先天优势,依托物联网上线后的“农视通”来追溯农产品信息,并可与线上交易相融合,这也是全国首次把物联网与网上销售的新尝试。[1]
可以相信,在连年“双11”日的网上购物冲击大潮下,传统商业将会越来越看清自己的弱点,从而间接推动各级政府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平台,列入政府工作计划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网络
网上销售农产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而不是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否则,既成不了气候,又容易产生信息混乱,少慢差费而不是多快好省,对买卖各方都不利。
在这方面,另一个农业大国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农产品网上销售除了农民、农庄的单打独斗外,主要是依托各种信息服务系统。据统计,美国能够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信息咨询等的服务系统约有300个,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农业网站也在发挥同样的作用。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有农民、农业企业、消费者,都可以在这里随时了解农产品价格变化和市场行情信息。设在肯塔基州的美国农用视频电脑系统,存有海量农业新闻、农业科技知识,并且能实时播报市场价格。
正因如此,无论是美国农民还是消费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就通过个人电脑获取到上述信息。再加上美国农民中的个人电脑普及率很高(58%),所以,要获取这些信息完全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不存在障碍。[2]
可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2012年3月,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湖南五洲顺中国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的成立,算是暂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交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该中心位于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国家级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的湘乡,可以提供网上超市、订购定销的中远期现货交易、网上拍卖等各种交易模式;汇集了海量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且可以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在线网络交易,建有“中国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中心”。总投资超过1亿元,中心成立时拥有会员6000家、注册供货商400多家,网上年销售额527亿元。[3]所以能看到,目前我国的网上销售农产品是哪个地方的领导更重视,那个地方就搞得好一些,这就是现实。
在浙江,浙江的“农民信箱”就是在副省长茅临生的亲自督促下建立起来的,效果出奇地好,所以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2006年6月在杨梅熟透了的季节,浙江有许多杨梅种植户非常着急。要知道,杨梅的保鲜期只有短短几天,如果在这几天里卖不出去,就会最终造成损失。为此,茅临生要求在农民信箱上举办“六月杨梅红”专场,结果令人喜出望外。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果业合作社董事长彭加英,尝试着在农民信箱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信息,没想到在短短几天里就有25人次前来洽谈杨梅业务,成交黑炭梅5吨,净赚1.3万元。[4]
但显而易见,如果促进网上销售农产品不能成为政府的既定方针,而是要农民去碰运气、寄希望遇到开明的领导,那就很玄。
组织培训
农民的文化程度和信息化技术相对薄弱,为此政府就有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网上销售农产品加以适当培训,以期取得更好的促销效果。
甘肃皋兰县盛产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为了通过网上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该县就以石洞镇中堡村、忠和镇平岘村为试点,选拔了30名文化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赴广东进行为期1个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操作培训。
这些年轻人学成之后,便成为全县电子商务经营示范户,纷纷回乡创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为此,县财政还为每户提供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和一年的上网费用;同时,对发展成立注册网上销售公司、拥有6台上网电脑、办公场所和仓库面积分别达到1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以上的示范户,每户补助5万元。[5]
可以相信,有这样的政府推动和促动,当地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成燎原之势。这一招,政府可谓是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政府推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像上面这种走出去是一种,就地培训也是一种主要方式,同样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013年9月,辽宁秦皇岛市海港区就召集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一起举行农产品供销信息网上技术培训班,为有需要的农民举办网络营销知识讲座,利用互联网扩大产品影响力。
种植大户温保良介绍说,他家主要种植蔬菜,价钱好的时候销售不成问题,可是有时候赔本也卖不出去,只好干着急。而现在学了网上销售农产品,就感到思路开阔多了,以后卖菜可以上网卖了;再怎么说,有了网络也会多一条销售渠道呀。
而据了解,为了解决农民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早在2010年2月,国家商务部和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就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普及工作了。而这次秦皇岛海港区举行的网上销售农产品培训班,正是通过这一网络纳入本地化管理的,被农民称为“鼠标+大白菜”式营销。
培训班上,老师的讲解内容包括网络营销、产品拍照、电子支付、网络交流、网络搜索、防网络诈骗等;下一步,他们还将为全区各镇、园区安排一名熟悉网络营销的技术人员,分工负责辖区内相关农产品信息发布的指导、检验与审核等工作,帮助广大种植养殖户用好网络推广渠道,真正实现“人在家门口、货从网上走。”[6]
改善物流运输
农产品物流运输牵涉面广,非农民组织和个人一己之力能够解决和协调的,所以这也是必须通过政府才能办到的事。
物流运输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和改善,农产品网上销售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福建南安市的农产品如果要运到新疆、黑龙江等消费者手里,一般都要采用空运方式,费用高达每公斤26元,三天之内能到达;而如果发到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就可采用铁路或公路的普通物流,24小时内就能到,物流费用只要每公斤1元。
由此可见,网上销售农产品受物流的制约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它有时甚至是制约网上销售的生命线——如果当地根本就不具备基本的物流运输条件,你的订单又怎么去实现呢?根本不现实。[7]
财政补助
采取适当的财政补助方式,来支持网上销售农产品,也是政府该做的事。这可以起到以小钱撬动大市场的杠杆作用。
2012年末,天津市财政局发布公告称,该市将有2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获得财政补助,其中就包括农产品、果疏、水产品、肉类的配送和电子商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方便市民购买各类生鲜食品和农产品,扫除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最后一道障碍。
本书前面已经提过,生鲜食品领域一直难以推广网上销售,其根本原因在于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海产品、肉类产品、蔬菜等的物流配送一般都需要用到冷藏车,而它对环境温度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快递、物流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至于单个农民或实力不够强大的农民组织,要想从事这一行则会有很大困难。正因如此,消费者无法在网上买到这些商品就不奇怪;即使可以买到,也会担心货品是否变质以及配送是否便捷,从而影响这个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容易看出,这次天津市财政部门在29个财政补助项目中专门确立5个冷链物流项目,如北方冷链物流集聚公共促进平台、大洋冻品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泰达行冷链物流中心、津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北方集团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通过现代化冷库建设和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来探索冷链物流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建设的有效途径,实在是办了一件大好事,做了政府应该做的事。
不但如此,在这次财政部门资助的项目中,还直接扶持了农特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泰达高端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等多个电子商务项目,涉及到农产品、生鲜食品、水产品的网上销售。这些项目建成后,天津北塘海鲜等特色产品就可以便利地销往全国,当地市民购买各类生鲜食品当然就更便利了。[8]
以奖代扶
除了财政补助之外,政府以奖代补、以奖代扶也是好方法。
在杭州,根据《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从2012年至2015年,该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资金,对优秀农民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特色村、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合作社)等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是:[9]
对于在杭州市注册、纳税的农业企业(或农业电子商务公司),成立时间在两年以上;具有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物流配送等功能;农业企业全年网上销售农产品300万元以上、农业电子商务公司全年网上销售农产品500万元以上,其中地产农产品3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12万至15万元,名额为每年10家左右。这次享受该奖励后,第三年销售农产品超过5000万元的,可以再次申报该项目。
对于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电子商务培训、从事电子商务的网商超过15个,全年全村网上销售农产品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带动本地农民就业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电子商务村,一次性奖励10万至15万元,名额为每年5家左右。
对于在杭州登记和纳税、成立时间在两年以上,两年内信息化投入在3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8万至10万元,全年名额在20家左右。
当然,不仅仅是杭州,其他各地类似的措施也有不少,它们都为推动当地的农产品网上销售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
1 梁巍、郑茹:《我省欲打造农产品网购“航母”》,载《安徽商报》,2013年等1月30日。
2 边胜男:《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世界农业》,2010年第12期。
3 朱炎皇、欧阳勇:《上网就能买到原产地农产品》,载《长沙晚报》,2012年3月20日。
4 李洋:《一位省长的互联网实验》,载《互联网周刊》,2007年4月23日。
5 刘健、张发润:《皋兰县农民赴粤学习网上销售,提供贷款和一年上网费用》,载《甘肃日报》,2013年9月12日。
6 王帅:《海港区农产品开始进行网络营销》,载《秦皇岛日报》,2013年9月9日。
7 苏田田:《农产品触“网”,挑战传统“菜篮子”》,载《泉州商报》,2013年2月4日。
8 李鸽:《5个冷链物流项目财政补贴助推生鲜食品网上交易》,载《渤海早报》,2012年12月24日。
9 《电子商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载《杭州日报》,201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