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鸡呀鸭呀飞到哪里去(1 / 1)

过去有首《拥军秧歌》是这样唱的:“(女)正月里来呀是新春,(男)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女)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男)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而现在,自从农产品销售上网后,猪呀羊呀鸡呀鸭呀想飞多远就能飞多远,全都取决于客户需要。

但不用说,“飞”的方向不同,它们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一般来说,越是长途跋涉,这样的农副产品越是能卖出好价钱来;因为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地域差别不小,互补性更强。否则,也就不会这样千里迢迢地舍近求远了。

山沟里的乌鸡凭什么飞向远方

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伙食上总想吃点乡间的土菜,这样客观上就对农村的土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网上销售农产品瞄准这一点,便将大有作为。

2010年,四川绵阳市凤凰乡花庙村50岁的梁邦林,放弃在外打工回到了家乡,和刚刚读完医学专科的女儿一起创业。

他们投入所有积蓄,与朋友一起合伙,并且又通过信用社贷款,承包了七八十亩林地,采购了1万只略养乌鸡鸡苗,办起了家庭养鸡场,胆子大得有点让村民们吃惊。

养鸡容易卖鸡难。那么,梁邦林对此又是怎么想的呢?

他说,走这条路最初也是逼出来的。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外打工,辛辛苦苦也挣不了几个钱。而当时刚从中医学校毕业的女儿恰好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看自己家乡没有工业污染,地理位置又好,所以他们两人一合计就决定养鸡了。

父女俩认为,一般的肉鸡在市场上并不稀奇,所以要做就要有特色。对,就养乌骨鸡,营养,有特色,也好卖。

这种鸡,从毛到皮到骨头内脏全都是黑的,下的蛋则是五种颜色。为了保证品质,他们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适应性强、蛋肉营养丰富的陕西略阳乌鸡。平时全给它们喝井水,每天早晨放出去到外面山林里去觅食,傍晚才成群结队地回家。遇到下雨天,就让它们呆在家里,主食是玉米、豆饼,定期在其中添加各种中草药。所以,这些鸡不但不生病,而且肉质鲜美。[1]

父女俩相信,有了好的东西,又有该乡成立的凤凰农产品信息网发布信息、网上销售,市场前景应该不成问题。

这里所说的凤凰农产品信息网,是指2011年7月该乡投入注册资本100万元成立的凤凰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种养殖业和技术服务、品牌包装、产品销售。很快地,全乡就有200多户农民加入进来,在网上推广红萝卜、乌鸡、肉兔等农产品了。不但如此,只要登录该网站,就能看到种养殖业户们关心的农产品品质、生产技术、销售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可谓应有尽有。

梁邦林通过在该网发布产品信息,使得自己的这些乌鸡纷纷飞向全国各地。他喜滋滋地说,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在电脑上点那么几下,果真就有鸡贩子会找上门来。

梁邦林销售的第一批鸡的批发价是每斤30元,卖了10多万元,一只鸡能卖到200元。他说,平均每只鸡的纯利润在二三十元,如果是规模化养殖,可达五六十元;而2011年他的万只乌鸡就能卖14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网上销售,原本他最担心的“卖难”一下子就解决了,甚至还供不应求。

记者2011年11月13日去采访梁邦林时,正好看到有一辆农用运输车停在他的乌鸡养殖场院子里,几名工人来回奔波地忙着捉鸡。

来自成都的王老板一边拉货,一边埋怨鸡太少,还不够他拉的,并且竭力讨价还价;而梁邦林呢,则胸有成竹,一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样子。他说,“你要是再晚来半天,恐怕这三千多斤也没有咯!”

梁邦林并无夸大其词。这时候正好又有一位香港老板和他联系,问他要货。但因为对方一次性要2万只以上,所以他根本就不敢答应。

紧接着,他叫女儿走过来打开手提电脑给王老板看,“你看看,我这里还有四五家客户等着要货呢。”然后打开博客,让他看自己和买家的对话:“数量有限,先到先发货,售完为止。”

而王老板呢,这时候也不得不自己先找个台阶下:“我们是提前约好了的,你可不能不给我哟!”

王老板对记者说,他正是在网上看到梁邦林女儿发布的“略阳乌鸡预售”信息,然后又看到报纸上的介绍,在查证了凤凰乌鸡的饲养信息后,与梁邦林达成购销协议的。如果不是通过网络他根本不可能来这里,因为不知道这里有他需要的东西呀。[2]

网上销售农产品,就是这般神奇。

野鸭一飞就是2000公里

鸡会飞,鸭也会飞,而且一“飞”就是上千公里。是网上销售的力量,给它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浙江海盐县农民周进良办了一家野鸭养殖加工厂,拥有四层高的加工厂房,与500多户养殖户有着合作关系,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不仅因为是致富能人,更因为他是当地第一个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民。

周进良是从1999年开始搞养殖的,先后养过蜗牛、蚯蚓和野鸡野鸭等,当时的主要销售对象是附近地区的饭店。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互联网虽然还只是刚刚发芽,他就试着办了个网站,把产品信息放到上面,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这说起来确实还有点故事性。当时他正在县城卖鸭苗,偶然听到一个消息说当地税务局有一批淘汰下来的电脑需要处理,他就想,我能不能用这些电脑在网上来销售自己的鸭苗呢?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听别人说过类似于这样的事。

所以,他马上花6000元买了台二手电脑带回家。妻子抱怨他说“乱花钱”,因为当时他连鼠标都不会,又充什么电脑达人呢?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他当时虽然连网页怎么打开都不知道,却依然硬着头皮去电信局请人给他做了个网页,亲自拍了一些图片放上去,希望能“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样,自己坐在家里就能卖鸭苗,别提有多轻松了。

可是,效果并不如人意。因为几乎没有什么访问量,点击率始终是个位数,所以他的网页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效果。

直到2001年的某一天,周进良在浙江日报上看到一家大型门户网站发布的免费注册信息,于是就在自己的网页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发了上去。没想到第三天就收到第一笔订单,是一位来自福州的客户要买5000只苗鸭,这可让他乐坏了。[3]

就这样,边实践、边摸索,他的养殖业不断发展。先是淘汰了过去的几个养殖品种,专门养野鸭;接着是慢慢地把重心从养殖业转移到加工业上来,因为加工后的产品更适合长途运输,更适合在网上销售。为了增强竞争力,他又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

直到2005年浙江省政府大力推广农民信箱,这让曾经在互联网上尝到过甜头的他喜不自禁,理所当然地就投入其中。

而自从他使用了省农业厅的公益项目“农民信箱”,以及一款能够向网上自动发布信息的软件后,从此就专门坐在他的办公间里在电脑前收发电子邮件了,再也没有出去跑过生意。

在农民信箱中,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实名账号,然后通过密码与其他农民互通电子邮件,并且还可以直接给各级机构主管发送邮件。如果不会上网,还可以通过手机与该信箱绑定,用手机来接收短信息。有了这些便利功能,他如鱼得水。

例如,他的绿色无公害产品需要寻求无公害饲料,于是就去农民信箱的供求信息平台上去找,结果不花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无公害饲料的卖家。然后双方取得联系,有什么条件都可以直接和对方谈;如果对方不会上网或不在网上,信息发出后马上就能传到对方手机上,一点都不会误事。

同样的道理,当他要销售野鸭时,他就把信息直接通过一款名叫“商务快车”的信息发布软件,发到各大小门户网站去。

不用说,他的生意是越来越好了,每天总会接到好几笔订单和电话,并且产品最远时一直卖到2000公里之外的沈阳。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企业没有一名销售人员,所有订单全部来自网上。一方面,这能大大降低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又能让他把所有精力集中放在生产上。可以说,如果离开了网络,周进良至今仍然只会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鸭苗贩运商。

网上销售农产品给周进良带来的另一项变化是,从此他改变了过去只种传统农作物的习惯,懂得如何来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种养了。[4]

2012年,周进良的浙江尼松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海盐县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年产尼松野鸭2万只,已经建立起从育种到销售野鸭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下一步他的目标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东南亚市场。[5]

1 陈建、丁雅灵等:《父女回乡共创业,乌鸡铺就致富路》,载《四川农村日报》,2011年10月13日。

2 李启华:《网上“摆摊”,农产品销售提速》,载《四川农村日报》,2011年11月15日。

3 抚松:《一个销售员都没有,网络鸭倌年收入2500万》,载《现代营销·经营版》,2008年第11期。

4 李洋:《一位省长的互联网实验》,载《互联网周刊》,2007年4月23日。

5 陆省宁、华涛:《海盐农业龙头企业“两不误”——谋求转型发展,带领农户致富》,载《南湖晚报》,2013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