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网上卖菠菜价格涨10倍(1 / 1)

网上销售农产品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虽然有时候网上促销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但这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不可恋战。

任何一种商业行为,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扩大销售、减少亏损,那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值得大面积推广的。

在这方面,李敬峰通过在网上销售菠菜,硬生生地把地里的菠菜价格提高了10倍,就堪称是一道传奇。

1980年,山东金乡县农民李敬峰考察到毛刷加工有发展前途,于是就组织本村10多名劳动力办起了全县最早的毛刷加工厂。可是没想到,产品出来后销售成了大问题,虽然发动群众竭尽全力地到处上门推销,可依然销售不畅、价格还低。

1985年,李敬峰家里装上了当时全村的第一部电话。由于对外信息通畅了,生意很快有了转机,1990年时工厂已有固定资产20万元、员工60多人。

1993年,李敬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上。

仍然是通过电话的对外联络,他了解到了外面的改革开放信息,先后办起了四家面粉厂、两家橡胶厂、五座总容量3000吨的恒温库、五处养鸡场;并且经常聘请专家来村里讲课,在全村实现了以大蒜、菠菜、西瓜、玉米为主的“四种四收套种兼作”模式,让村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1997年,在乡政府的规划下,该村建起了一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从而促使全村发展股份制企业15家、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形成了一条以冷藏、保鲜、面粉加工、橡胶制品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商贸走廊。

至此,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这些农副产品卖到外地、卖给全国甚至全世界,也让农民赚一赚外国人的钱?

而恰好在这时候,邮电部门上门宣传互联网业务,并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外地农民是如何在网上卖菜的成功案例。第二天,李敬峰的办公室里就装上了一台586电脑。他学着邮电局长介绍的样子,注册了自己的域名,把全村的大蒜、菠菜、胡萝卜等产品信息全都发在网上,人称“电脑村长”。

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威力最早出现在1998年。当年7月,青岛外贸部门在电脑上主动与李敬峰取得联系,两次组织出口大蒜870吨、销售额270万元。

最经典的是2006年12月,李敬峰在网上发了一条“鲁西南最大菠菜市场”的信息。结果,仅仅七八天过去后,便有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蜂拥而至,每天都有几十辆卡车来这里装货,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把菠菜送到这里来交易,场面比过年还热闹,硬生生地把当地过去每公斤只有一毛钱的菠菜价格抬高到1元,整整涨了10倍。

当地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过去怎么也卖不出成本价来的菠菜,居然一下子会成为抢手货,一个个乐不可支。当年全村种植的900亩蔬菜总收入137万元,亩产1500元。

2007年,李敬峰与美国贝达公司签订了1000吨大蒜的订货合同,与韩国客商郑元直签订了100多吨胡萝卜的订货合同。他说,“互联网不仅让农民的劳动变得更有价值了,更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可不是吗?现在的西李村已经成为全县闻名的经济强村,农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新楼房;土地交给村里后,每年每亩地有保底收入3000元,并且还能享受到村办企业50%的利润分红。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有大蒜、菠菜、山药、棉花等,尤其是日本大叶菠菜、李庄山药远近闻名,属于主导产业。

2010年,该村下辖企业共创汇1.42亿美元、利税9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有人说,李敬峰是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开拓者;也有人说,他的“线下产品线上推、线上客户线下做”的营销模式是传奇。但无论怎么说,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信息发出去、进而实现农产品的对外促销,不可否认是促使西李村有今天辉煌业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