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销售农产品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所以一定要学会稳扎稳打,从夹缝中趟出适合自己的路子来,避免贪大求全而导致失败。须知,婴儿是首先会爬才会走路的,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孩子反而弊大于利。
全国第一只网上菜篮子
全国第一只网上菜篮子的短暂命运,就能给人以这样的教训。
聂顺海2003年毕业于山东菏泽师范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然后在城里找到一份电子商务的工作,几次创业都不太顺利。
偶然有一次,他看到媒体上关于农民把自己辛苦种植的蔬菜、粮食卖出去很困难的报道,出身于农家的他便想,自己能不能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对接的服务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他重新回到青岛,把创业目标瞄准农产品。
2008年,他创建了生活客农业科技公司,2009年正式从事农产品网上销售。
“生活客”的原意是指懂得享受生活的一群人。而生活客农业公司主要就是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业务,主营生鲜蔬菜,附营家庭日常所需五谷杂粮、特色干货、新鲜禽肉蛋类等,通过产地直供和质量把控,为消费者提供可以信赖的放心食品。
该公司从2011年成立后,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它在青岛及周边的即墨、平度、胶南等,都有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位于山东即墨市移风店镇的一个万亩蔬菜园区,当然这也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因为实行的是网上销售,所以消费者只要轻轻一点鼠标,第二天就能在家里准时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禽蛋。网上买菜、电话订菜,满30元就能免费送货上门,方便得很。
之所以会如此方便、快捷,源于生活客的产地直供和质量把控,从而使得农产品能直接越过重重中间商直达消费者餐桌。而这又与生活客的市场定位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优质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蔬菜配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切入点。
该公司最初的设想是,要通过整合全国性资源,把这种模式从青岛推向全国,让更多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形成全国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1]
事实上,2011年4月生活客也吸引了上海通江控股集团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主要用于在上海、济南等地建立分公司,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物流渠道建设,为以后的企业上市打基础。
那么,上海通江控股集团在这方面又是怎么想的呢?集团董事长张保国介绍说,因为他从这家全国第一只“网上菜篮子”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初看起来,生活客的经营方式确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无非就是把现实的蔬菜店放到网上去;但恰恰因为这一点,能够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场地投入。几乎可以说,每一台电脑都可以看作是一家分店。并且,大规模配送也会降低物流成本。虽然生活客当时的规模并不大,可是它的商业模式有独到之处,主要是完全绕开大卖场的模式,直接把农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在保证消费者尽量少花钱的情况下获取利润,并且销售的又是十分热门的农产品,所以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
正因如此,该公司成为青岛第一个获得巨额风险投资、获得最高风险投资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同时也是全国的第一家。
谨防走得太快会跌倒
但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客农业公司虽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最终还是夭折了。究其原因在于步履发展得太快,各方面跟不上,终于跌倒在地。
2012年生活客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产品毛利率又有所下降,再加上几个大客户的坏账损失,从而使得资金问题显得尤其突出,相继出现一系列挫折如暂停服务、订购电话忙音、负面报道等,最后不得不中止服务。
2012年7月,生活客开始从线上走下来,第一家加盟店正式开门迎客,标志着它进入一个新阶段。
而直到这时候,聂顺海也慢慢地形成了一条新思路,那就是认为“网上+加盟店”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于生活客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3]
2012年11月,聂顺海东山再起,再次创办青岛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并于2013年1月正式开业。
作为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授权的唯一一家名优农产品销售平台,该中心汇聚了当地崂山水域的猴头菇、胶州本源的生态猪、即墨白庙的芋头、即墨金口的芹菜、直径十几厘米的平度旧店镇大苹果、城阳夏庄法海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有机果蔬,以及新疆、东北等地的名优特产等500多种名闻遐迩却很少看到的原生态农产品,消费者不出家门就能吃上新鲜又便宜的名优果蔬特产。
不用说,因为这是聂顺海创办的,所以理所当然他会想到与网上销售结姻。聂顺海承诺,只要是当季农产品,展销中心保证在24小时之内把它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消费者既可以直接到该展销中心现场选购,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呼叫中心订购,满68元就能享受免费送货上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展销中心实现了原生态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并且装有种植远程监控系统,能够直接看到所购农产品在种植基地的情况,确保绝对新鲜。
为什么要由青岛市农业委员会授权呢?原来,该展销中心的成立同样也是青岛市各区、乡镇、村以及农业合作社,展示、传播、销售自己的名优农产品的好平台,为农产品品牌宣传这一短板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4]
由此可见,网上农产品虽然有独特优势,但一定要踏踏实实,尤其是要与现实中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把步子迈得稳重些。
1 姜岭君:《记者走进“生活客”,让农产品搭乘“网上快车”》,载《青岛财经日报》,2011年8月15日。
2 陈珂:《12创业孵化基地投建,大学生网上卖菜引资千万》,载《青岛早报》,2011年4月21日。
3 《生活客还卖菜吗?卖!》,载《青岛财经日报》,2012年8月10日。
4 刘文剑:《数百种青岛农产品闯市场,24小时从地头送餐桌》,载《青岛早报》,2013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