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网销让他踏上致富路(1 / 1)

网上销售农产品是部分农民踏上致富路的一条捷径。所以,当你在感到“走投无路”时,不妨往这方面想一想。

网上创业让他重新点燃希望

丁均社踏上致富路的经历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丁均社1970年出生在陕西杨凌市农业示范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多年从事葡萄种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葡萄专家。所以,丁均社在父亲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指导下,20多岁时就取得了丰富的葡萄种植经验。

1990年,丁均社和几位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家中信苗木有限公司,这也是该农业示范区最早的一家葡萄育苗专业化公司。

一开始公司发展得很不错,但由于市场行情变幻莫测,再加上管理不善,很快就倒闭了。2003年之后,丁均社不得不从事开饭店、炒股票等职业,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只剩下60元钱。

2011年,人到中年的丁均社重新开始葡萄种植和育苗产业。他东挪西借凑了5万元,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那么,这时候的他又凭什么有这样的勇气从过去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呢?很简单,他看到了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好渠道。

所以从一开始,丁均社就选择了一家电子商务网站作平台,在网上发布产品信息、进行论坛推广。在短短几个月内,他注册的“葡萄国王”名号就在电子商务论坛中家喻户晓。

恰好在当年,当地的葡萄苗销售行情非常差,很多农户的葡萄苗出现了大量积压,可是由于他早就通过网络推广自己的产品,所以这种局面在他身上并没有出现。当年他一共卖出350万棵葡萄苗,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纯收入有40万元,不少了。

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丁均社的葡萄苗圃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多。在他成立的葡萄专业合作社里,参与的农民有几十户,葡萄苗繁育基地200亩。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网络推广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人脉关系,由于重合同、守信用,所以他在客户口中的口碑越来越好;而这种口口相传,又为他带来不少新客户。

关于这一点,经常可以从他的博客中看出来。例如他在2013

年2月20日这天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昨天一口气发了各地区的8家货,总共19袋、1万多棵苗……忙碌的一年终于开始了。”

2013年春节一过,丁均社的电话就忙个不停,都是要货的客户打来的。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他平均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10多家,有汇款后通过物流快递发货的,也有直接上门参观提货的,忙得工人们经常挤不出时间来吃饭。

到2013年3月时,丁均社的葡萄专业合作社里已经没什么库存葡萄苗了。仔细一算,短短几天里已经销出了180多万棵苗木;再加上年前的业务,已经实现销售额550万元。而这些订单,绝大多数来自网上销售平台。

所以接下来,丁均社马上计划扩大葡萄育苗场面积,增加合作社社员的订单数量,由他来提供种条、其他农户则负责田间管理。到了年底,再由他全部回收,通过网络统一对外销售。[1]

望着合作社里的120亩育苗面积,以及自己的30亩新品种嫁接实验和推广,因为背后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强力支撑,丁均社对未来的致富之路充满信心。

“这样做生意很过瘾”

网上销售农产品省略了许多繁杂的手续和过程,并且人际关系也简单了许多,非常符合农民们固有的直率性格。

山西原平市北岗恒宇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辛树军,经营了400亩大棚蔬菜,每年都上网销售,销售额高达800万公斤。

他深有感触地说:“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不但能找到婆家,还能卖出好价钱,这样做生意很过瘾!”[2]

在上海市奉贤区,远近闻名的珍禽养殖户唐雪良,是农产品网上营销十大能手之一。早在10年前,他就利用网络优势,将当地生产的珍禽产品远销到全国所有省市,年销量100多万只,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网上销售的比重占全部销售额的2/3。

在另一家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也早就从网上销售中尝到甜头了。该公司的种猪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有300多家客户,绝大多数是规模化养猪场。外地客户大部分是从网上找来的,他们先在网上浏览祥欣的产品信息,然后打电话咨询,2004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其中60%是网上订单。

在上海市南汇区,10年之前就有40多家新经济组织和农民在网上吆喝自己的农产品,如汇绿蛋品、红刚青扁豆、田博瓜果、小刘食用菌等,2004年的网上销售额达到1300多万元。

当地的农产品信息和图片通过南汇农业网发布后,工作人员经常会接到来自外省市的长途电话以及国际长途,都是询问农产品信息的,其中尤其以蜂蜜、菌种、种猪等最为吃香。[3]

由此可见,网上销售农产品的那头直接连着消费者(客户),一竿子到底,与一级级批给中间商、彼此讨价还价没完没了还要拖欠货款相比,要直接和简单得多了。

1 《陕西网上摆摊,农产品销售提速》,载《重庆日报》,2013年4月19日。

2 赵建军:《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山西成交6390.8万》,载《山西日报》,2013年2月6日。

3 黄勇:《农产品网上卖听起来很美》,载《解放日报》,2005年10月17日。